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6篇 |
免费 | 204篇 |
国内免费 | 13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1篇 |
大气科学 | 72篇 |
地球物理 | 89篇 |
地质学 | 498篇 |
海洋学 | 77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38篇 |
自然地理 | 20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35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35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30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42篇 |
2013年 | 47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43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37篇 |
2007年 | 50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7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79年 | 3篇 |
1974年 | 3篇 |
1962年 | 2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5篇 |
195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31.
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增长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0 年以来是中国社会经济改革全面展开的阶段,城市空间增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以全国52 个特大城市为样本,利用各城市1990-2008 年影像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拓扑结构图示等方法对城市空间增长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990 年以来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在规模增长上表现出增长速度快且按人口规模等级顺序依次变缓,在要素增长上表现出新型化、多样化变化,在结构增长上出现带状化、多中心化转变,在形态增长上呈分散化、破碎化变化,城市空间增长方式以轴向式和跳跃式为主导,特别是2000 年以来这种变化更加明显。工业化进入中高级阶段之后的快速经济增长、快速城市化以及政府GDP导向的政绩观是导致城市空间增长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后文章针对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增长规模过度超前、结构松散、形态破碎的问题,提出构建以规模控制、结构优化及空间紧凑性为核心的节约型城市空间增长目标。 相似文献
932.
为准确的恢复原型盆地剥蚀量,提出在波动分析法约束下,恢复原型盆地剥蚀量的新思路。即通过波动分析法界定剥蚀的区域和厚度范围,再精确计算原型盆地剥蚀量。并以惠民凹陷新生代为例,首先运用波动分析原理,得出反映凹陷形成与发展的主周期波为57,27和7.5Ma,根据7.5Ma的周期波反映凹陷内不同沉积期间断面的剥蚀情况,来确定区域的剥蚀范围。然后根据惠民凹陷的地质特点及资料情况,采用沉积速率法、镜质体反射率差值法、地层对比法等来恢复局部地层的剥蚀量。在波动分析法的约束下,参考地质沉积史和构造演化分析的结果,综合加权平均得到最终的地层剥蚀厚度,以确保计算结果精确。研究结果表明:受波动旋回的影响,沙四段和孔店组地层普遍存在剥蚀,剥蚀厚度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凹陷边缘或靠近隆起区,剥蚀量最小的区域是阳信洼陷,说明该区沙四上亚段和孔二段烃源岩没有遭受破坏,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933.
934.
中国非常规油气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非常规油气的内涵,分析了致密砂岩油气和泥页岩油气的成藏地质条件,论述了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指明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战略发展方向。研究表明,中国非常规油气藏是富集在近源储集体或烃源岩的低孔、低渗的微米级纳米级的储集空间中连续油气聚集,淡化了圈闭、油气藏边界的概念。依据成藏地质条件和油气资源潜力的差异,非常规油气藏主要指致密砂岩油气和泥页岩油气藏。致密砂岩油气藏多位于斜坡、坳陷区,具有广覆式有效烃源岩;源、储关联密切,多呈互层式;油气运移距离短,以非达西渗流为主;储集体渗透率、孔隙度极低。泥页岩油气藏圈闭概念淡化,典型的储源一体;多形成于盆地坳陷或斜坡区,泥页岩大面积连续分布;有机质丰度大,热演化成熟度高;多发育纹层结构,纳米级孔隙、裂缝储集系统;储集层脆性系数大,地层压力高。烃源岩呈现多时代、多层系、多沉积环境特征,从震旦系到第三系均有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发育,沉积环境囊括陆相海、陆交互相海相,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在时、空域的紧密伴生和规律聚集,使得常规非常规油气在平面上和纵向上形成“有序聚集”体系。对“有序聚集”的不同类油气藏进行“整一化勘探、整一化部署、整一化开采”,实现常规非常规油气整一化科学有序开发,避免整体油气资源的破坏和遗漏;从而丰富油气地质理论,促进油气勘探由“点带面”向综合有序三维空间迈进。 相似文献
935.
The study of tidal circul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idal flow has been developed great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ique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generalized wave equation finite-element method is a relatively new numerical model for studying shallow water flow . This method was used to simulate tidal waves of the Gulf of St. Lawrence in Canada . The very good agreement of the numerical results with the field data indicated that the model is an effective and promising numerical method for solving two-dimensional tidal wave problems . 相似文献
936.
纳木错流域冰川和湖泊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纳木错流域及其周边地区气象资料、地形图、遥感资料以及野外实地观测资料,对该流域过去37年来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冰川、湖泊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1970年以来,纳木错区域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其中冬季升温幅度高于夏季;降水量变化冬、夏两季均呈增加趋势,但冬季增加量不显著.在整体升温的背景下,纳木错流域冰川整体呈退缩趋势.1970~2007年间,流域内冰川面积减少37.1 km~2,占流域冰川面积的18.2%,年变化率为-1.0 km~2/a.流域内扎当冰川和拉弄冰川末端GPS观测表明,1970~2008年间冰川末端分别退缩381.8 m和489.5 m,年均退缩量为10.3 m和13.4 m.1970-2007年间,纳木错湖面积增加了72.6 km~2,增加速率为2.0 km~2/a.1970-1991年、1991-2000年和2000-2007年三个阶段的年增加速率不断增大,分别为1.1、2.8、3.4 km~2/a;湖泊水在在夏季升高非常显著,与湖泊面积的扩张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37.
938.
939.
快速确定断层破裂特征是烈度速报的一项重要技术,断层破裂特征可为烈度速报提供震源模型,提升烈度速报准确性。通过汶川地震加速度记录,提出一种快速计算震源破裂参数的方法。 假定断层为线源模型,以一定间距将断层离散化为若干子源,以震中为不动点,通过旋转获得所有断层可能的走向,通过每次移动一个子源,获得断层所有可能的破裂方式,将二者结合即可给出断层所有可能的空间分布;计算每种断层空间分布与每个台站的断层距,利用加速度记录峰值和断层距统计回归衰减关系,分析每个衰减关系的拟合残差,残差最小拟合效果最好的衰减关系所对应断层参数,能够对该次地震的地震动场有最合理的解释,也最有可能是实际地震中的断层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940.
论塔里木盆地形成大油气田的地质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查工作已有40年的历史,取得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和油气成果。特别是1984年塔北沙参2并获高产油气流,实现了我国古生代海相油气田的首次重大突破,而后,该盆地的油气勘查工作出现了新高潮。从1988年以来又连续实现了新构造、新层位上的新型油气藏的重大突破。笔者从油气资源、构造条件、成藏条件等方面论述该盆地形成大型——特大型油气田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