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6篇 |
免费 | 204篇 |
国内免费 | 13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1篇 |
大气科学 | 72篇 |
地球物理 | 89篇 |
地质学 | 498篇 |
海洋学 | 77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38篇 |
自然地理 | 20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35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35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30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42篇 |
2013年 | 47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43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37篇 |
2007年 | 50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7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79年 | 3篇 |
1974年 | 3篇 |
1962年 | 2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5篇 |
195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01.
青藏高原大气降水和气溶胶化学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近10 a来青藏高原大气降水和气溶胶化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结合冰川考察和冰芯研究工作,在高海拔冰川区获得了一批降水化学资料.回顾了早期青藏高原大气降水和气溶胶化学研究的背景,从高海拔冰川区降水化学的区域分布、季节变化、全球对比以及台站降水和气溶胶化学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02.
渗流场对深厚覆盖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渗水对覆盖层的物理化学以及力学方面的作用。本文以金沙江鲁地拉水电站库岸典型地段的深厚覆盖层在蓄水后的稳定性为研究实例。在现场深入调查,查明地质结构、深厚覆盖层的物质组成、分层特征、粒度组成、物理力学性质及渗透参数的基础上,利用三维有限元程序对覆盖层的变形破坏进行了计算,分析水库蓄水后渗流场的变化对深厚覆盖层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江水抬高5m后,渗流场发生变化。受渗透压力的作用,覆盖层在平行河流和垂直河流方向变形位移不同,平行河流方向最大变形量为50cm,垂直河流方向的最大变形量为133cm,地面最大沉降量为188cm,如此大的变形将会造成覆盖层的变形破坏,进而影响其上部建筑物和公路的安全。 相似文献
903.
904.
青藏高原秋里南木湖盐类沉积韵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盐类沉积韵律对研究湖泊环境及气候变迁有重要意义。对青藏高原秋里南木湖发现的芒硝、粘土和原生硼砂的韵律沉积进行了沉积速率和沉积韵律的分析。从物质来源、地貌和气候变化3个方面讨论了韵律形成的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矿物组成、年代、孢粉资料讨论了沉积物所反映的气候环境变化。结果表明,充足的物源和封闭的地貌环境是沉积韵律形成的物质条件,气候变化是主要外部动力。沉积韵律所反映的气候环境变化为:20.6~20.5 ka BP无芒硝,植被发育,气候相对温暖湿润;20.5~11.4 ka BP芒硝层很厚,植被类型过渡至以蒿为主的荒漠草原,气候干冷。其中,20.5~17.5 ka BP气候极端干旱寒冷,17.5~17.1 ka BP,15.9~15.2 ka BP和14.1~13.4 ka BP气温回升;11.4~10.1 ka BP芒硝层很薄,植物种类丰富,气候显著变暖;10.1~7.5 ka BP芒硝层厚度增加,木本植物花粉进一步降低,盘星藻消失,气候变冷;7.5~4.97 ka BP芒硝层厚度减小,但厚薄不一,植被过渡到以蒿为主的典型草原,气候相对暖湿,但冷暖交替频繁,其中7.0~6.2 ka BP蒿含量下降,湿生植物含量增加,气候冷湿,6.2~5.2 ka BP耐干旱、盐碱植物增加,禾本科消失,湖水盐度增加,气候冷干。 相似文献
905.
对西藏冲江地区进行以矿产勘查为主要目的的区域性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获得了系统而规范的面积性、多参数(十三种分析数据)的地球化学数据。通过分析所获取的地球化学图件,是化探数据最直接的表达方式。综合异常图作为地球化学的基础图件之一,它的编制主要涉及元素组合及主要元素的确定。以冲江地区综合异常图的编制为例,对编制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及其确定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下一步异常筛选和异常查证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06.
利用在西藏纳木错流域念青唐古拉山北坡(NQN,海拔5 400 m)和西北保吉乡(BJ,海拔4 730 m)布设的两台带有四层土壤探头自动气象站(AWS)2005—2006年冬季10个月观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NQN日及月平均气温均低于BJ,但变化幅度均小于BJ,土壤冻结时间比BJ长,两处的气温梯度为0.31℃/100 m。与安多月平均气温比较,推断NQN存在高山多年冻土。NQN大气—土壤及土壤内热传输速度快于BJ;冻结期内土壤中未冻水含量在0~-2.5℃时发生跃变且与土壤温度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同深度处NQN土未冻水含量较小。土壤温度日变化在0~40 cm深度处较明显,40cm深度以下变化很小,未冻水含量日变化在5 cm深度较明显,20 cm以下变化微弱。利用两观测点冻结深度(Df)与冻结积温(Tg)的良好相关建立模型,NQN为:Df n= 0.0016Tg+ 1.69,R2=0.9958;BJ为:Df b= 0.002 Tg+ 1.13,R2= 0.9424,并由此推断出两观测点最大季节冻结深度分别为1.69 m和1.13 m。 相似文献
907.
为提高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探测精度和效果,在常德市鼎城开发区开展了基于比照印证已有地质钻孔数据进行约束模型的一维到二维的逐级反演试验.文中首先阐述了一维层状模型的正反演解析解的计算方法,并完成了高密度电阻率法二维模型的正演响应公式和基于高斯牛顿法的反演理论推导;其次设计层状模型利用有限单元法进行了正演模拟,从其响应数据中抽取了单点测深数据进行层状反演,并利用一维反演结果结合已有地层电阻率信息构建了二维初始模型进行反演,实现了高密度电阻率法逐级反演的理论研究;最后,选取常德市鼎城区跨越常德—益阳区域构造的高密度电法剖面进行试验,并根据地质情况和钻孔信息对野外采集的连续剖面的每个测点的数据进行了层状划分,构建二维模型对其进行反演,完成了高密度电阻率法逐级反演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开发区利用逐级反演的思想对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数据进行处理,有助于提高反演精度和地质解释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908.
西藏克鲁-冲木达铜金矿带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克鲁-冲木达铜金矿带位于西藏南部扎囊-桑日之间,累计估算铜金属资源量达200多万吨,具有理藏浅、规模大、品位高、杂质少、可综合利用元素多、矿石质量好、易开采的特点,矿床受地层岩性、构造、岩体等因素控制。通过研究,认为该区铜金矿成矿有六大规律。 相似文献
909.
3110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3110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石英流体包裹体成分的研究,阐述了该矿床成矿的物理化学环境。该矿床成矿流体来源于改造围岩的构造热液和大气降水混合。成矿流体中铀的迁移形式,矿前期为UO2(CO3)3^4-(77.4%)和UO2(CO3)2^2-(22.5%);成矿期为UO2(CO3)2^2-(99.9%);矿后期UO2(CO3)3^4-(54.4%)和UO2(CO3)2^2-(42.0%)。矿化是在混合 相似文献
910.
积雪是冰冻圈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积雪消融量与气温之间显著的正线性关系假定建立的度日模型是模拟积雪消融量的有效工具。从经典度日模型、度日模型的改进(例如辐射数据的引入)、分布式度日模型以及遥感数据在度日模型中的应用等方面总结了2000-2016年度日模型的主要研究进展。同时,考虑到影响度日模型的关键参数和变量,系统总结了降水状态判断的温度阈值、度日因子、辐射系数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度日模型中的使用。在变化环境下开展度日模型与遥感、GIS技术相结合的协同研究,是目前度日模型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