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5篇 |
免费 | 278篇 |
国内免费 | 15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2篇 |
大气科学 | 102篇 |
地球物理 | 125篇 |
地质学 | 560篇 |
海洋学 | 219篇 |
天文学 | 13篇 |
综合类 | 43篇 |
自然地理 | 1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50篇 |
2021年 | 39篇 |
2020年 | 48篇 |
2019年 | 46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36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48篇 |
2014年 | 54篇 |
2013年 | 59篇 |
2012年 | 69篇 |
2011年 | 70篇 |
2010年 | 69篇 |
2009年 | 64篇 |
2008年 | 61篇 |
2007年 | 72篇 |
2006年 | 47篇 |
2005年 | 53篇 |
2004年 | 37篇 |
2003年 | 33篇 |
2002年 | 28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992.
通过在井下大巷实施井下水平井与原有地面U型井对接连通,实现将地面抽采改为井下正压抽采,可解决煤层气地面抽采的诸多不利,有利于降低抽采成本,改进抽采管理水平。目前煤矿瓦斯治理采用的井下抽放方式为常压钻孔负压抽放,在钻孔过程中煤层原始地层压力因快速降压,导致出现损害瓦斯通道的压实效应;正压直接转换为无节制措施的负压抽放,初速过大易造成速敏效应,从而使瓦斯抽采影响范围小及瓦斯浓度和采收率低,而且产量衰减快,增加煤矿井下钻井工程量,经济性很差。为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对保德煤矿煤层气综合抽采技术及应用研究,采用井下正压抽采,可以有效提高瓦斯最终采收率,为降低保德煤矿抽采成本开辟了新的途径,项目具有广泛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93.
我国藏区海拔高度大,地形陡峻高差大,断裂活动频繁,江河发育,生态脆弱,地质灾害频发,保护区、风景区多,工程建设条件困难,在此修建高速公路有着与内地高速公路设计不同的技术特点。目前我国藏区高速公路的建设还基本处于初期阶段,如何做到高速公路的安全、抗灾、经济、环保,并具有较好的工程建设可操作性,是藏区高速公路设计的难点和重点之一。本文以两条典型藏区高速公路为例,对高速公路路基设计的一般路基、高填深挖路基、特殊路基和土石方工程等主要分项内容,依据藏区特有的地质环境和人文环境,针对性探讨了路基设计中所要注意的关键点,这对我国将来藏区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时,如何取得优质设计成果具有良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94.
含油气盆地的地质相、流体势、烃源灶是影响圈闭含油气性的决定性因素, 三者缺一不可。在各要素满足控藏临界条件下, 优相-低势-近源复合指数(FPSI) 越高, 圈闭含油气性越好。基于相-势-源复合控油气成藏机制开展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源”控制着油气成藏的物质来源, “相”控制着油气成藏的孔隙空间、“势”控制着油气成藏的运移动力, 当三者联合作用时能够形成油气藏。实验结果还表明, 圈闭外部(盖层)岩相和圈闭内部(储集层)岩相粒径差别越大, 越有利于油气在毛细管力作用下从细粒低孔渗的围岩之中进入到粗粒高孔渗的储集层之内聚集成藏, 临界条件是:圈闭外部围岩颗粒粒径较圈闭内部储集层颗粒粒径小2倍以上, 或外部毛细管力较之内部大2倍以上, 也即外部界面势能较内部高2倍以上;圈闭外部烃源岩含油气饱和度越高, 越有利油气进入圈闭内部储集层中聚集成藏, 临界条件是外部源岩的含油气饱和度达到和超过5%。 相似文献
995.
综合考虑水深点不确定度信息和距离对格网节点的影响,提出了利用不确定度和距离联合确定权函数方法构建海底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不确定度信息传递模型和海底DEM格网分辨率选取标准,在DEM精度和数据容量之间保持平衡,为生成多种形式、满足多种需要的海洋数字产品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6.
基于面雨量预报和线性回归方法,建立长江上游洪水分级预估模型。在此基础上,挑选1971—2009年6—8月长江上游5个流域面雨量满足暴雨条件的203次过程,分别用一元多次方程、多元一次方程计算由暴雨产生的洪峰流量,并与实况流量增量进行对比,同时对该模型2010年汛期三次洪峰过程实时预报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预估模型对长江上游洪水分级具有一定的预估能力,其预报的宜昌洪峰流量以偏大为主,偏大(0.1~0.6)×104 m3·s-1不等;同时,对长江上游洪水分级预估的量级把握较好,72 h内量级预报准确率达100%;洪峰流量逐日滚动预报误差检验结果显示,除一天的预报相对误差超过20%外,其余预报与实况的相对误差均小于20%;长江流域水文预报台7 d面雨量定量预报产品的使用,可使宜昌洪峰预报提前5天。 相似文献
997.
潮滩沉积物的抗侵蚀性影响着海岸线的稳定,关系到海岸防护工程决策。2008年7月在现代黄河三角洲海港潮滩使用自制的循环水槽进行了表层沉积物抗侵蚀性试验,并测试了沉积物的物理力学性质。经现场实测得出海港潮滩表层沉积物的临界侵蚀切应力值为0.088~0.254 Pa,沉积物抗侵蚀性的非均匀特征,促使了滩面凹坑的形成。影响沉积物临界侵蚀切应力的因素中,剪切强度与临界侵蚀切应力的关系最为密切,二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临界侵蚀流速试验值与利用各泥沙起动公式计算得到的值差别较大,在目前情况下采用原位测试能得到较为客观的临界侵蚀条件。 相似文献
998.
通过深入的考察,在渭河宝鸡峡河段发现典型的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地层剖面,并进行了古洪水沉积学和水文学研究。对于采集的序列样品,进行粒度成分、磁化率、烧失量、CaCO3含量等分析,从沉积学角度证明了剖面上覆盖在古土壤S0顶部的沉积物为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层。根据其地层结构及其与流域内其他剖面的对比,结合其所含古文化层考古学年代和OSL断代数据等,确定渭河上游在3200~3000aB.P.发生了3次特大洪水事件。利用古水文学原理恢复其水位,并且利用水位-流量关系模型,计算出古洪水洪峰流量为22560~25960m3/s。 这个结果大大延长了洪水水文数据序列,从而能够建立渭河万年尺度洪水流量-频率关系,对于防洪减灾、水能源和水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该成果揭示出万年尺度大暴雨洪水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丰富了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理论。 相似文献
999.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前后,距震中320 km甘肃陇南汉王地震台的地电阻率、大地电场、ELF电磁等多种观测手段捕捉到这次地震前后的异常信息.本文采用解析方法,着重探讨汶川8.0级地震前后观测到的电磁场变化特征,从电磁现象来探讨汶川Ms8.0地震发生前后,电磁场长、中、短、临期的异常特征和变化规律.自2003年以来甘东南地区及甘川交界发生4次5.0级以上地震,从空间上看,有从南北地震带中段的西北向西南方向移动的特点,强度逐渐增强,其中,文县5.0和两次岷县5.0级以上地震可以视为汶川8.0级地震的前震;从时间上分析,震前陇南汉王地震台观测到电磁场出现了长趋势变化和短临异常变化,其特征:①2003~2008年,ZD8B地电仪观测的N54°W、N85°E和N73°W测道地电阻率均显示出长趋势变化和短期变化;②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度‘S′’年变化率在有震年(异常年)是无震年(正常年)的两倍;③ELF电磁仪观测到了(0.5~39 Hz)频率段的电场、磁场在汶川8.0级地震及余震序列中异常变化分别比正常月份大1~5个数量级,并记录到电磁同震现象;④大地电场仪(ZD9A-Ⅱ)在汶川震前17个小时也记录到高频临震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1000.
波浪是导致沉积物再悬浮发生的主要动力条件之一,通过室内水槽试验利用浊度剖面仪(Argus Surface Meter IV,简称ASM-IV)研究15 cm恒定波高的波浪持续作用下沉积物再悬浮的发生过程,试验过程中确立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水体悬沙浓度与ASM-IV所测浊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了波致海床沉积物再悬浮的发生发展过程,分析计算波致沉积物再悬浮泥沙总量及其通量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定量地计算出本次试验中波致悬浮泥沙总量以及液化所导致沉积物再悬浮量及其所占比例。研究发现,波致液化作用是沉积物再悬浮的主要动因,液化悬沙量占总悬沙量的76.4%,本试验对进一步探讨波浪作用下海床沉积物再悬浮过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