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1篇 |
免费 | 77篇 |
国内免费 | 10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2篇 |
大气科学 | 77篇 |
地球物理 | 64篇 |
地质学 | 302篇 |
海洋学 | 49篇 |
天文学 | 10篇 |
综合类 | 22篇 |
自然地理 | 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6年 | 2篇 |
1963年 | 4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55年 | 2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21.
22.
江西省地质局和省儲委在設計革命运动中认真总結了以往审查报告的經驗教訓,不久以前,对即将提交报告的蛇紋岩、鉄、煤等五个矿区的报告組织了現場审查的試点工作。审查的方法采用了以下两种:一种是 相似文献
23.
24.
区化综合异常模糊评序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进中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1995,17(1):33-37
本文针对区域化探反映多种矿化信息、综合异常的多成因性及异常分类难的实际情况,基于矿床的一般成晕特征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及数理统计方法构造了可系统评判区内异常序次、矿化种类的区化综合异常模糊评序法,最终以实例说明评序结果基本与异常区矿化规模相符。 相似文献
25.
碳酸盐岩烃源岩判识与实践——以四川盆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酸盐岩可以成为烃源岩,并为油气藏提供丰富的烃源,但不是所有碳酸盐岩都可以视为烃源岩。碳酸盐岩在成藏进程中,往往作为输导层或储集层,并常有外源有机质的干扰。碳酸盐岩烃源岩应该是有机质原生赋存(与矿物结合成为沉积的一部分),具有一定丰度值,在适宜的热成熟阶段,同样可以形成液态烃和气态烃。碳酸盐岩烃源岩发育于低能环境的沉积相——开阔海台地相、局限海台地相、生物泥丘相、斜坡相,等等。泥质泥晶灰岩,生物泥—粒泥岩—泥粒岩微相,应该是碳酸盐岩烃源岩的主要岩类。碳酸盐岩烃源岩与油系泥质烃源岩比较,具有油窗凸显且高峰期前移、气态烃峰期不明显且有后延、液态烃产率高的特点。据对碳酸盐岩烃源潜量的评估,它在四川盆地烃源中占20%~25%,为油气成藏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6.
通过扫描电镜精细观测,在贵州遵义松林地区早寒武世黑色岩系剖面,于其底部的硅质页岩中发现了可能的细菌状化石,直径200~500 nm,形态不一,具有细菌的大小和形状,有机碳含量丰富,大部分细菌含磷.通过与已有报道中具相似形态生物体的对比,认为其可能是原生的、具有细菌生物结构的微生物小球体(Microbioids),本文称之为细菌状化石.这类细菌状化石可以赋存于石英颗粒表面、石英颗粒间,甚至嵌入石英颗粒中.据前人的模拟实验推测,细菌在石英颗粒沉淀过程中可能起到过重要促进作用,这从微观上为硅质岩的形成提供了新信息. 相似文献
27.
为了贯彻地矿部1986年89号文件精神,加快西北地区地质实验工作改革的步伐,使地质实验工作更好地为地质找矿和地质研究工作服务,西北地质实验工作会议于1986年8月28日至9月1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参加会议的有西北五省(区)地矿局中心实验室(测试中心)和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实验室的主任、总工程师和有关管理干部,部科技司实验管理处张本琪同志和地质实验现代化管理研究会理事长欧坤山同 相似文献
28.
29.
30.
对安基山、盘龙岗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由早期到晚期化学组分逐渐向基性过渡,陈思松称之为岩浆逆向演化。作者认为是岩浆液态不混熔的表现形式,遂通过模拟熔融实验验证了这一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