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196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由于青藏高原区湿地的生态脆弱性及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前瞻性反应,同时本区自然环境恶劣,传统地物信息提取方法成本高、周期长。因此本文通过对TM影像光谱特征进行分析,使用DTC方法,并结合DEM数据去除由地形产生的干扰信息,提出一种针对青藏高原区湿地的计算机自动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332.
浅埋偏压隧道出口变形机理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皖南某公路浅埋偏压隧道出口段高边坡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零开挖进洞的施工方案,并结合洞口的工程地质条件,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通过对该边坡现场工程地质条件的系统调查,首先对边坡的岩体结构类型及其成因机制、结构面与坡面组合特征进行细致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FLAC3D数值模拟,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对其变形破坏机制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边坡的变形首先以隧道内侧存在的软弱岩体(挤压错动带、断层)的不均匀压缩为先导,进而引起上部岩体产生由NE向陡缓结构面构成的阶梯状滑动,这将会使隧道构筑物及隧道外壁承受较大的压应力,当压应力超过隧道构筑物及外壁的极限强度时将产生破坏,从而诱发上部岩体产生更大规模的地质灾害。基于此,隧道进洞开挖前首先应对上部岩体进行加固处理,避免隧道构筑物及隧道外壁产生应力集中现象。  相似文献   
333.
从测站环境和监测要求2个方面分析经典改正法和最小二乘改正法在海潮监测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2种方法均能改正误差,提高反演精度,且具有不同的适用性。经典改正法在正常气象情况下改正效果较好且基本不改变结果的时间分辨率,而最小二乘法更适用于风暴潮或海啸等特殊情况。当监测有效方位角较小的海域时,2种方法改正效果均会降低,且经典改正法受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34.
博物馆空间生产是文化空间生产的重要构成,现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实践。在制度转型的背景下,国内学者对此研究尚少。以成都市为案例地,采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文本梳理等质性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制度转型背景下博物馆空间生产过程与机制,揭示博物馆空间生产的总体状况以及博物馆空间生产所经历的探索、规范和集约3个阶段。从空间属性(根本动力)、主体结构改变(主体动力)、城乡统筹与旧城改造(基础动力)3个方面归纳了博物馆空间生产机制。讨论了制度转型期我国博物馆空间生产独特性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35.
为更加准确的摸清地质资料用户的需求,消除资料使用者与资料管理者之间的信息鸿沟,全国地质资料馆开展了数字地质资料馆主站访问日志的数据收集工作。数据集采用计算机自动记录的方法,将访问者的所在地、关键词、IP地址等信息进行完整记录。为了更好的利用这些数据,采用了规范的数据处理方法和质量控制体系。数据集提供了2014—2017年数字地质资料馆主站的访问记录,有效地反映了访问者在进行地质资料获取过程中的行为习惯,可为日后地质资料网站建设、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地质资料的管理与服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36.
郯庐断裂带是渤海海域重要的活动断裂带,控制着该地区油气成藏的生储盖运圈保条件。以辽东湾坳陷辽中凹陷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平衡剖面分析对郯庐断裂几何学特征、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郯庐断裂走滑活动对烃源岩发育、分布、演化及生排烃的影响。辽东湾坳陷新生代构造演化分为为五个构造演化阶段、三个构造演化旋回。郯庐断裂走滑活动可错开先期、同期发育的烃源岩,改变烃源岩位置及生烃潜力的空间分布,有利于形成局部水体更深的还原环境,发育生烃潜力更大的烃源岩。走滑活动使断裂带附近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升高,有利于降低生烃门限。郯庐断裂不同时期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活动性质,对油气运移起封闭或者运移通道作用。东营组沉积期晚期和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期至今的断裂走滑活动与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期、油气成藏时期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提出郯庐断裂走滑活动可形成"拖曳"生排烃现象,使与走滑断层相关的圈闭中即使烃源岩条件较差亦可能具有勘探价值,从而突破了传统的油气勘探思路。  相似文献   
337.
二道河银铅锌矿为大兴安岭中段最新发现的一处大型矽卡岩型矿床。银铅锌矿的形成与矿区多期岩体密切相关,矿体主要赋存于矽卡岩、大理岩及细粒花岗闪长岩内。本文对矿区主要岩体及石榴子石矽卡岩开展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Hf同位素研究和石榴子石电子探针分析,获得了绿帘石化细粒花岗闪长岩、绿帘石化细粒闪长岩、花岗斑岩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506±4.3Ma、213±2.8Ma和128±1.1Ma。二道河矿区石榴石矽卡岩与绿帘石矽卡岩常呈相互穿插关系,闪锌矿、方铅矿等矿石矿物具有重结晶特征,矽卡岩矿物石榴子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在矿区至少存在两期不同性质的流体活动,表明二道河银铅锌矿至少经历了两期以上的矿化事件。获得的三类岩体的锆石εHft)值分别为0.9~6.9、8.3~15.1和7.9~14.1,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1.6~1.1Ga、0.8~0.3Ga和0.8~0.3Ga,表明这些花岗岩类均来源于新生地壳部分熔融,它们的成因可能分别与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的拼合、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及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这些构造体系的叠加与演化对二道河银铅锌矿床的形成和富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38.
我国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的分布特点,而地质灾害风险管控人力和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排序工作,筛选出优先管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确保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对策实施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地质灾害风险排序的实质是运用定量化风险评价计算出每处隐患点的风险值,然后根据风险值开展排序工作。目前定量化风险评价模型多用于单个地质灾害点风险评价,并未应用于大范围地质灾害风险排序工作,且模型较为复杂,推广应用较难。在分析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与其环境因素间的响应关系及规律的基础上,提取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主控环境因子与诱发因子,联合人口、物质、资源等易损性因子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岩石工程系统相互作用矩阵与专家打分法确定各级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因子权重,构建地质灾害风险评分体系;并根据风险评价定义,提出了能够快速定量化的简易地质灾害风险计算模型。以贵州省9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为例,开展模型应用验证,风险排序结果与灾害管理机构主观认识的实际风险一致,验证了本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提高了地质灾害风险管控能力与效率。  相似文献   
339.
全球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极为丰富,其中常规石油可采资源量为5 350×108 t,非常规石油可采资源量为5 834×108 t。随着油气勘探面临的对象向“深层、深水、薄层岩性圈闭、非常规油气资源”等方向的转变和新方法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沉积储集研究作为深层、深水、岩性圈闭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的基础,面临着一些列重大的沉积储层理论和方法技术瓶颈问题,如深时沉积过程和沉积动力学、沉积作用与构造活动、事件沉积作用、细粒沉积环境、复杂储层形成机制和“甜点”预测、模拟实验、多学科综合开展沉积储层研究等。显然,加强沉积储层研究对于发展完善沉积地质学、储层地质学理论,发现矿产资源,特别是指导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 “沉积盆地构造沉积储层响应”主题专辑包括24篇学术论文,将从某些触角去探讨典型含油气盆地构造活动、沉积体系和储层发育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阐明盆地构造演化、层序地层格架、深时沉积体系、致密储层成因机理、页岩源储关系等前沿地学问题以及油气勘探开发实际问题,反映层序沉积储层研究新进展。 原型盆地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石油地质意义,但原型盆地恢复难度大,难以用一种方法或几种方法确定盆地构造背景和沉积盆地边界。鄂尔多斯盆地富含煤、石油、天然气、页岩气和砂岩型铀矿等资源,在新元古代发育拗拉谷,早古生代演化为浅海台地,晚古生代和中生代逐渐向内陆湖泊演化,新生代沉降回返并定型为现今的地貌。研究表明,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原型盆地北部边界位于内蒙古达拉特旗—山西大同一线,东部边界为山西宁武—太原—太谷—榆社—河南安阳—开封—登封一线,南部边界位于陕西陈河—洛南—栾川—南召一线,西部以肃南马良沟为界,西北则以贺兰山断裂带为界,原型盆地面积巨大,北坡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南部发育粗粒的冲积扇辫状河/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多幕裂陷盆地构造演化特别是复杂的断裂发育特征及其活动方式是当前国际上盆地分析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多幕次裂陷作用下断裂活动方式的转型,必然会导致物源水系、沉积物入口及砂体分散方式的系统性差异。在第一幕裂陷或者单幕裂陷盆地中断裂往往会发生分段联接,在盆地演化的早期各个洼陷较为分散和孤立,主要以陡坡带和缓坡带水系供源为主,而在断裂发生连锁之后,轴向水系供源体系逐渐开始占据主导;第二幕裂陷作用下盆内断裂活动方式及其沉积响应关系较为复杂。在伸展应力方向偏转的多幕裂谷盆地,晚期裂陷阶段往往以特定的边界断层迅速生长和复活为特征,近似垂直于新的应力场方向的先存断层优先活动,位移量快速达到最大,有利于大型的轴向供源体系的形成;未复活断层控制的地区其构造沉降弱,继承了早期裂陷结束时长轴水系供源的特征。 浅水三角洲和陆架边缘三角洲是当今沉积学研究热点,人们在三角洲形成背景、沉积作用过程、沉积亚微相表征和沉积模式、主要控制因素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苏丹穆格莱德盆地Unity凹陷白垩纪Aradeiba期古地貌宽缓,古气候温暖潮湿,物源充足,古水体水浅动荡,形成了以水下分支河道为主要砂体的浅水三角洲,湖平面下降、强烈断裂活动和充足物源供给有利于大型浅水三角洲发育。巴布亚盆地侏罗系发育受潮汐影响的被动陆架边缘三角洲,主物源来自澳大利亚北部克拉通,形成的三角洲前缘砂坝受高能量的潮汐作用改造呈朵状或指状,储层物性好,为优质储层发育相带。 随着致密油气勘探开发的蓬勃发展,地质学家们对储集油气资源的致密储层、页岩储层的认识程度在不断提高。目前,人们关注致密/页岩储层类型划分、岩石类型及其地质特征、成岩过程和储层物性定量评价、致密/页岩储层形成机理和有利储层预测等。特别是“甜点”储层(异常高孔段、裂缝发育段、有机孔发育段)的形成机理和预测成为当前致密/页岩储层勘探开发的重要科学问题。中国陆相含油气沉积盆地发育多种类型致密/页岩储层,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原因。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河街组深层砂砾岩储层平均孔隙度8.6%,平均渗透率3.81 mD,孔隙连通性差,储层非均质性强。压实作用造成沙河街组砂砾岩原生孔隙损失率约77%,是储层致密的重要机制。二连盆地下白垩统发育一套富含油气的、特低低孔、超低特低渗湖相云质岩储层,早期方解石胶结是储层物性降低的主要因素,物性变差主要与凝灰质蚀变促进早期胶结作用和生成黏土矿物有关。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过成熟海相页岩发育有机孔、无机孔和微裂缝。微裂缝多呈条带状,能有效沟通有机孔和无机孔。页岩孔隙以孔径<10 nm的微孔和介孔为主,孔隙数量和体积占比均大于80%。有机孔面孔率随着孔径增大而增大,孔径为100~400 nm的孔隙面孔率占比最大。溶蚀孔隙度与碳酸盐矿物含量呈正相关,过成熟海相页岩中微孔和小孔径介孔孔隙大量分布,有利于页岩气以吸附态赋存。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大安寨段为一套以暗色页岩与介壳灰岩不等厚互层为主的浅湖半深湖沉积,页岩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和Ⅲ型为主;页岩的储集空间包括有机孔、无机孔与宏微观裂缝,页岩中黏土矿物粒缘孔和晶间孔最为发育,有机孔次之,微裂缝发育程度与连通性较好。 当今国际沉积地质学和储层地质学研究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沉积记录、深水沉积与事件沉积、碳酸盐与微生物沉积、深时源渠汇系统、盆地沉积动力学机制、储层次生孔隙形成机制和页岩储层发育演化等热点问题。结合中国沉积盆地构造背景,针对未来构造沉积储层研究应该加强中国不同类型含油气盆地沉积古地理、不同类型储层形成发育机理以及深埋薄层砂体识别预测等重要基础和高新技术研究,研究地质时期构造运动、古气候的突变、火山活动等诱发因素以及古地形的变化,探讨不同地质因素与重力流或事件沉积过程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映不同盆地背景的沉积模式,实现湖盆沉积过程和事件沉积研究的新突破;阐明常规储层和非常规储层形成机制,基于定量沉积相、成岩相综合研究,有效预测“甜点”储层分布;创新建立细粒岩与混积岩研究方法体系,建立统一的岩性/岩相/微相分类体系,研究细粒和混合沉积的机械作用、地球化学与生物过程(多种沉积过程叠加)以及细粒和混合沉积的动力学机理(细粒沉积学和混合沉积学);不断深化现代沉积和露头沉积学、实验沉积学、地震沉积学、遥感沉积学、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物理和数值模拟沉积学等新方法技术在沉积机理和砂体预测等方面的应用,不断促进沉积学由定性描述向定量研究发展,加强应用研究与沉积机理研究紧密结合,形成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沉积学理论和方法体系。 希望该专辑讨论的关于沉积盆地构造、沉积、储层响应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推进中国沉积地质学、储层地质学研究以及常规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衷心感谢所有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部人员为本专辑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  相似文献   
340.
金沙江某水电站引水洞出口边坡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沙江某水电站引水洞出口边坡为千枚岩类软岩边坡,其地质条件复杂、结构面发育。由于边坡特殊的岩体结构及其重要性,其稳定发展趋势便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关心的主要问题。本文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建立边坡地质模型,并采用3D-FLAC模拟边坡-洞室组合开挖后的应力、变形分布特征及破坏区范围。结果表明,洞室开挖主要影响6倍洞径范围内围岩应力分布状态,对边坡整体稳定性影响不大;但边坡开挖会使得坡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受拉区域,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另外,在此基础上选取典型的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分析表明,天然状态下,边坡开挖后局部岩体稳定性较差,存在块体失稳的可能,但整体稳定性较好;暴雨、地震条件下,边坡稳定性较差,边坡顶部岩土体有沿结晶灰岩与千枚岩的地层分界面发生失稳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