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3篇
  免费   185篇
  国内免费   212篇
测绘学   91篇
大气科学   79篇
地球物理   216篇
地质学   630篇
海洋学   104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69篇
自然地理   14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6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21.
利用从IRIS上获取的11个台站震相清晰的P波波形记录资料对2000年姚安MS6.5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1)地震破裂持续时间为5.6s,破裂主要集中在破裂开始0.2s后的时间段内,由两次2s多的破裂组成,而且后一次破裂的强度超过了前一次;(2)静态滑动位移和应力降分布图均显示存在震中区和震中以东区两个变化比较明显的区域,破裂沿北西向断裂进行。  相似文献   
222.
汶川8.0级地震序列活动的分段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汶川8.0级地震序列的跟踪研究中, 发现汶川地震序列具有明显的空间分段活动特点。 根据对汶川地震余震序列的部分测震学指标计算, 结果表明, 汶川地震序列可能是由以绵竹为界, 其西南段的汶川主-余震序列和绵竹北东段的北川-青川6级震群地震序列组成, 汶川地震可能具有龙门山活动构造的继承性运动特点。  相似文献   
223.
本文定义”响应地震”的概念统一表述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所引发的主破裂两侧临近构造及部分块体边界上的显著地震活动.其主体活动区域集中在昆仑地震主破裂的西南侧和东北侧及祁连山断裂.同时,地壳运动在主破裂北侧的甘青块体中西部出现与背景运动场反向的特征性变化,祁连山断裂出现应变弱化.弹性位移-应力阶跃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昆仑地震造成其东北侧甘青块体中西部地壳运动的反向运动(相对背景场).并形成东北部和西南部两个体应变张性区域,绝大部分响应地震都发生在应变张性区中和块体张性边界上.这种强烈挤压剪切背景中出现的相对松弛状态与昆仑地震后青藏块体地震弱活动背景中出现的显著活跃的响应地震活动的正相关性可能反映了断层约束状态的相对减弱对滑动的触发作用.说明在考虑地震发生条件时,不能只着眼于应力场是否增强,断层摩擦强度,或更广义地说,构造约束条件的变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24.
本文基于大理州的23个强震动台2007年以来记录的11组3.5级以上近场地震共51条强震记录,根据数字地震仪台网系统测定地震参数的基本原理,讨论了通过强震动台网测定近场地震参数的方法,并对测定近场地震参数的计算机软件MDEPS系统的编制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25.
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崔建新  周尚哲  常宏 《冰川冻土》2005,27(6):913-919
环境考古研究是国际上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针对全新世以来的研究.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突变事件对新石器文化的影响、人类对环境变迁的调整与适应、人类对于环境的影响与干预以及史前农业与气候环境的相关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极端气候事件的确对人类文化与农业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人类也一定程度上对气候变迁做出了调整与响应.尽管在很长时间内,人类处于被动角色,但是随着时间延续,人与自然间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动,逐步演变为人类对于自然的强烈影响与干预.目前各国科学家对此两个问题的讨论已经逐步摆脱定性阶段,开始向定量化方向发展.孢粉、磁化率、有机质等代用指标的运用,使得这一领域具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和生命力.史前农业的研究牵涉的内容较为复杂,包括农业起源、农业传播以及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它们与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的关系一直是环境考古学家努力探索的方向,至今该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大争论和分歧.  相似文献   
226.
刘涛  王翔宇  崔竞进 《海洋学报》2005,27(1):145-148
用生物反应技术进行海带配子体克隆的连续培养,将丝状体克隆细胞粉碎后,用两系法培育杂种优势苗种.实验结果表明,雌、雄海带配子体克隆细胞的日增重速率可达14.03%和13.87%,经42d培养增重6.9倍和6.8倍;雌、雄配子体克隆细胞杂交16d,排卵率为100%;培养40d后幼孢子体长度为2~3cm,经海上养殖实验,初步筛选出了一个较好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227.
琼东南盆地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运用当代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 综合分析了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 发现琼东南盆地经历了早期裂陷和晚期坳陷两大发育历程, 相应划分出TejasA和TejasB两个超层序组; 与盆地非海相、海相过渡相、生长断层、缓坡和被动大陆边缘背景演化阶段相匹配, 形成了5个超层序.以不整合及其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为三级层序边界, 识别出19个层序, 含5 7个体系域、5 4个以上准层序组、196个以上准层序.在盆地的不同演化阶段, 沉积层序的不同点主要在于低水位体系域包含的沉积体系不同.在恢复古地理环境的基础上, 提炼出有关沉积层序模式.根据可容纳空间分析, 编制了本区海平面升降曲线, 发现陵水中期、梅山早期和莺歌海早期三次大的海泛与全球变化完全合拍.在纵向上, 海进体系域至密集段生烃潜力最强, 空间上以外陆架-大陆坡最好, 其次为滨沼或海陆过渡相.指出了陆架坡折附近的低水位楔和斜坡扇是值得注意的隐蔽圈闭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228.
云南点苍山全新世以来的冰川湖泊沉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对点苍山冰川湖泊沉积的粒度、磁化率、元素地球化学以及孢粉等环境指标的综合分析,结合冰川地貌特征,以点、面两方面资料结合的方式综合分析,试图建立该地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系列,共划分为6个气候阶段,以冷湿与暖干的组合为其特征。与其他西南季风区的环境变迁对比表明,点苍山受西南季风影响加强的时间晚于阿拉伯海而早于青藏高原,可以认为是联系以上两者的纽带。当西南季风在青藏高原逐步强盛以后,因地形作用致使本区湿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229.
Introduc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special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patial geodetic technology (Tralli, Timothy, 1988), it is possible to precisely obtain the continuous geodetic data on the earth surface by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observation. The spatial geodetic technology can be used to observe the deformation response on the earth surface caused by the stress field variation, and some deformation and movement feature in the earth crust during the pro…  相似文献   
230.
西安翠华山古崩塌性滑坡体的沉积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南凌  崔之久 《山地学报》2000,18(6):502-507
西安翠华山风景地貌由古崩生滑坡体高速运行堆积而成,堆积体存在一些反映其运动和动力状况的沉积特征,将崩塌性滑坡体的平面堆积体划分出5个平面相带;中央相带、边缘相带、抛掷相带、气浪溅泥相带和特殊的残留相带,各带有不同的沉积特征,反映出调整运动中的崩塌式滑坡体动力过程和沉积过程在平面上分布的差异,通过研究该古积物的粒径变化、砾石组构和沉积结构、构造的差异,认为该崩塌式滑坡体在运动和沉积过程,存在前后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