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智慧农场在线综合服务平台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农场发展实际情况,提出智慧农场在线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指导思想、建设原则、核心建设内容及建设与运行模式,剖析其实际的功能与性能需求。针对智慧农场建设内容,综合旅游、农田、社区、微信平台等方面,提出能适应功能需求不断变化的智慧农场在线综合服务平台系统架构,为智慧农场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以期为智慧农场信息服务标准化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应用于离散变结构控制系统的一种新的趋近律方法,即一个二阶递推的趋近律方法。利用新趋近律方法设计了一个和当前时刻相关的前两个样本点的递推二阶控制器;基于Lyapunov函数法,利用提出的二阶趋近律方法证明了离散变结构控制系统的渐近稳定性和滑模的有限时间可达性;说明了此方法在不确定离散变结构控制系统中的稳定性研究中的可行性。新方法可大幅度消弱抖振,使系统运动最终趋于原点,还能使系统的准滑动模态保持步步穿越切换面,较好的改善了趋近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地震孕育过程伴随物质迁移、能量释放与信息交换。通过遥感手段获取地表、大气及电离层变化信息,进行地震异常分析与前兆识别,已成为遥感与地震科学交叉研究热点。本文收集整理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国内外发表的该地震潜在遥感异常研究论文;回顾了盖层、大气层、电离层的20个遥感参量异常显现的个体特征,分析了其时空关联性,揭示了总体时空特征。研究表明:(1)汶川地震遥感异常显现是逐渐增多、增强和聚拢的,地震短临前兆突出;(2)震前3个月开始,短—临遥感异常由盖层、大气层往电离层渐次显现,与岩石圈—盖层—大气层—电离层 (LCAI) 耦合范式吻合;(3)短—临遥感异常显现位置与发震断层相关性较强,主要集中于龙门山断裂带(LMSFs)及其周边区域;(4)多种短—临遥感异常区覆盖震中,且多个条带状异常区与LMSFs走向一致,体现了孕震后期LCAI耦合的局地效应。本研究有益于内陆大地震孕育后期的遥感监测分析,也可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研究表明地震会引起大气中甲烷气体异常,本研究选取川滇固定区域,以2021年9月四川泸县地震为例,基于美国对地观测卫星AQUA/EOS上搭载的高光谱传感器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获取的甲烷气体产品,采用成熟的RST算法开展地震前后甲烷异常信息提取,并对2008年以来区域内6级以上地震开展甲烷异常指数时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甲烷异常与地震有一定对应关系,主要表现为甲烷打破区域历史时空特征分布规律,随孕震过程总体呈现出起始增强—异常加强—高峰—衰减—平静的变化特征。异常幅度与震级无明显的关系,但是异常持续时间可能与震级有关,即地震引起的甲烷异常并不是偶发的,具备一定异常持续时间。异常可能对应一定区域内的地震,后续需综合分析区域内构造地质情况、震级、不同研究区域半径,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川滇局部区域基于遥感手段开展甲烷气体地震异常监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与该区域本身富含大量烃类气体有关,地震的发生会促使地下海量烃类气体沿岩石裂隙、断裂带、不整合面等薄弱地带快速运移、扩散释放至大气中。本研究区域以外不具备油气藏条件、构造地质差异大等情况是否可开展甲烷地震监测,监测效能等尚需通过大量工作开展深入分... 相似文献
15.
黄土剖面地层划分对于古地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黄土地层的精细划分是一个薄弱环节。磁化率是土壤和沉积物的一个重要参数,能反映一定的沉积环境变化,常用来作为地层层序划分的标记。但离散的磁化率在反映黄土剖面地层结构空间展布特征时,会出现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问题。本研究选取平原区一处剖面为例,利用高光谱遥感具有图谱合一,光谱分辨率高,可以定量反演地表物理化学参数,分析地表物理化学过程的特点,探索建立光谱与反映地层韵律变化的磁化率之间的光谱模型,并将其应用到黄土剖面上,进行黄土地层结构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光谱特征建立的磁化率模型精度较高(R~2﹥0.95),其得到的剖面磁化率强度分布图较好地展示了地层结构空间展布特征,为黄土剖面地层划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金藻(Isochrysis sp.)、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Parke)、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sp.)、东营小球藻(Chlorella sp.)、小球藻(Chlorella capsulata Guillard)等五株富油微藻为实验材料,通过对比研究强弱光驯化后其叶绿素荧光和快速光曲线(RLC)的变化,比较了金藻与绿藻的光适应性。结果发现:弱光驯化后,五株微藻有效量子产量(ΦPSII)随着光照强度(PAR)的上升均呈下降趋势,但是其下降速率在不同藻株之间存在差异,其中以球等鞭金藻下降速率最小,小球藻下降速率最大;两株金藻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rETRm)及半饱和光强(IK)均高于三株绿藻,但是初始斜率(α)小于绿藻;强光驯化后,五株富油微藻的ΦPSII及α均明显下降,但两株金藻下降幅度均小于三株绿藻,而金藻的rETRm及IK始终高于绿藻。同样,不同藻株的快速光曲线下降斜率(β)也都呈下降趋势,但金藻β的下降幅度大于绿藻。上述结果表明:绿藻在弱光下有较强的光吸收能力,但其光利用能力及热耗散能力相对较差,在强光下易发生光抑制;强光驯化后,金藻比绿藻有更好的强光可塑性,属于耐光性强的潜力产油微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震遥感应用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从简单的多光谱遥感图像解译线性活动构造开始,迄今已走过了40余年的历程。其中20世纪70、80年代以可见光遥感图像应用为特征,90年代为红外遥感、GNSS遥感和InSAR技术试验应用阶段,20世纪末到21世纪前10年主要表现为综合遥感应用和卫星电磁、卫星重力等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预研,2011年以来侧重于集成前期研究成果,实施地球物理场卫星计划和卫星地震应用系统建设运行。目前可见光遥感技术在活动构造探查和灾害评估中已实现业务化应用,卫星红外、卫星电磁、InSAR技术、卫星重力和高光谱气体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在地震监测领域越来越凸显出其应用效能。作为国家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首发星,张衡一号电磁监测试验卫星于2018年2月2日进入预定轨道,目前在轨运行正常并产出了中国首幅全球地磁图,填补了中国在全球地球物理场获取能力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18.
利用国产GF-2和ZY-3卫星数据, 以海原断裂带哈思山南麓断裂为例, 应用目视综合解译、 三维立体解译, 结合野外验证, 定量分析国产高分数据在活动构造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潜力。 GF-2融合影像展示了清晰的断层陡坎、 冲沟左旋断错及同震破裂等现象, 依据解译结果哈思山南麓断裂可分为正走滑型的荒凉滩—沙葱沟段、 左旋走滑型的沙葱沟—黄河段以及以左旋运动为主黄河—沈家庄段。 沿断裂带进行的1∶50000遥感解译工作在地层边界、 构造微地貌细节信息提取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改进, 解译得到的最小左旋水平位移量4.3 m, 反映1920年海原地震的水平同震位移量, 而最大左旋水平位移量333.5 m, 则反映该段晚第四纪的持续运动。 研究表明, 海量国产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在中国西部活动构造定量研究中可替代国外同等分辨率的数据, 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针对倾斜摄影实景三维数据,从面向用户需求的角度,通过具体业务功能的实现,分析了基于Open SceneGraph与商业平台软件API两种开发方式的关键技术,完整比较了两种研发方式的技术特点。对推广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扩大其成果应用范围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