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7篇
海洋学   1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钛在地壳中,其丰度居第九位,常以TiO2形式产出;而富钴结壳(以下简称结壳,它是一种赋存在海山表面的海洋自生铁锰矿物)中Ti的质量分数也可达1. 21%.  相似文献   
22.
西太平洋Lamont海山中新世以来富钴结壳成矿环境的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西太平洋Lamont海山12个站位33个富钴结壳样品的主元素和稀土元素,结果表明,该海山富钴结壳成因类型属于水成成因,并且在形成过程中基本未受到磷酸盐化作用的影响。Lamont海山的一个富钴结壳样品剖面的电子探针数据显示,该海山富钴结壳的成矿环境在新第三纪以来至少存在2个演化阶段:第1阶段,23~15 Ma,富钴结壳中Mn相对富集,成矿环境以富氧贫硅为特征;第2阶段,15~0 Ma,富钴结壳中Fe相对富集,成矿环境以贫氧富硅为特征。成矿环境的氧化能力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联系新生代世界大洋,尤其是西太平洋的地质演化背景,认为引起成矿环境演变的原因主要是西太平洋大洋板块的WNW向漂移和新第三纪以来全球水道开合,造成了Lamont海山所处海区最低含氧带逐渐减薄。  相似文献   
23.
通过对辽吉朝古元古代褶皱带的构造演化分析,尤其对褶皱带南带内发育的典型构造组合及相应出现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的系统构造分析,提出岩浆核杂岩是古元古代褶皱带早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构造型式.岩浆核杂岩主要由3种成分、性质、特点及变质演化不同的构造单元构成,即核部岩浆杂岩、外部的滑覆体壳及其间的幔部顺层韧性剪切带.岩浆核杂岩的构造分析,揭示出它们形成于褶皱带早期阶段演化的伸展作用过程中.  相似文献   
24.
对阳离子聚合物泥浆系统作了简要介绍,并在小口径煤田地质钻探中作了初步应用研究,取得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25.
浅论富钴结壳柱状构造的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柱状构造为富钴结壳中多种微观构造类型之一。为探讨富钴结壳柱状构造的形成机制,利用高分辨率电子探针技术分析了位于中太平洋某海山的富钴结壳中柱状构造的微观形态和微区元素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柱状构造是由围绕核心的微层呈弓形外延辐射生长逐渐分枝而成。壳层由亮色、暗色微层交替叠置而成,其中亮色微层富锰、钴、镍和氧,而暗色微层富铁和硅;同一微层各部分的生长速率不同,介于0.27~0.92 mm/Ma。柱状构造壳层亮色、暗色微层交替变化以及相应成分的不同是微观氧化还原环境变化的结果,而柱状构造的分枝和同一微层生长速率的差异则与富钴结壳生长界面有界面双电层有关。  相似文献   
26.
以墨西哥湾西北部陆坡区为研究区,利用NOAA/AVHRR热红外影像,通过分析1999年Central Mexico 7.0级地震、1999年Oaxaco 7.5级地震和2003年Colima 7.6级地震3次地震期间与墨西哥湾西北部陆坡区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藏区对应的海表面上方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的变化,研究了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与深水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藏区分布的关系.研究发现,与墨西哥湾西北部陆坡区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藏区对应的海表面上方,临震前频繁出现孤立的、带状的、强度较大的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该研究结果表明,同次和多次地震临震前,该地区频繁出现孤立、带状、强度较大的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可能与海底蕴藏着天然气水合物藏有关.  相似文献   
27.
基于中国近海生态环境、泥沙沉积、生态养殖等方面的研究和评价需要,本研究拟发展一套海洋生态-沉积-环境动力学耦合模式,包括生态、沉积物输运、精细化水质、养殖、物质扩散及粒子追踪和评估评价六个模块,其通过相互之间耦合,协同构成一个功能全面的系统模式。模式特别考虑沉积和养殖对水动力的作用、沉积物的光效应、有机颗粒物在海底的沉积和再悬浮等问题或过程。作为系统模式研究的先行工作,本文阐述了模式的理论基础,包括构建模型系统的概念框架,模式中典型的物理、生物、化学、沉积过程的理论介绍及其主要参数化表达方式,并给出了已有模块包括耦合模块的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28.
开展风尘沉积研究对于了解源区气候变化和大气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高分辨率电子探针技术,通过对铁锰结壳中风尘指示因子(Al沉积通量)的年际变化研究,探讨低纬度铁锰结壳中风尘沉积特征。结果显示:在过去近70 Ma中,低纬度铁锰结壳Al沉积通量平均值为300.5  μg/(cmka),并且记录了南、北半球的不完整风尘史。在晚白垩世-晚中新世期间,M06铁锰结壳位于热带辐合带之南,受南半球风系影响,其Al沉积通量大小反映了环太平洋区域火山活动强度;晚中新世后,受北半球风系控制,M06铁锰结壳Al通量的变化反映了亚洲风尘源区构造和气候的变化。  相似文献   
29.
磷酸盐化对富钴结壳元素组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酸盐化事件是地史时期重要的成岩事件之一,在太平洋赤道区域发生了两次主期和三次次期磷酸盐化事件(Hein等,1993).它强烈改变了结壳的初始成份(Koschinsky和Halbach,1997;潘家华等,2002).因此结壳中磷酸盐化作用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0.
富钴铁锰结壳(简称富钴结壳或海山结壳)是生长在大洋洋底地势较高处(如海山)硬质基岩上的富含铁、锰、钴、铂、稀土等金属元素的"壳状"沉积矿产.与其它深海铁锰沉积相比较,海山结壳的的最主要特征是富Co,其Co含量是大洋铁锰沉积中最高的.但是,同一富钴结壳样品的不同层位Co含量的差异是比较大的,到目前为止,人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富钴结壳为什么"富钴",即Co发生富集/亏损的原因.本文通过对莱恩海山链MP2海山的一块典型富钴结壳样品电子探针原位化学成分数据的系统分析,对富钴结壳形成过程中Co富集/亏损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揭示富钴结壳中的Co富集机制以及富钴结壳成矿作用是否具有时代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