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2篇
  免费   331篇
  国内免费   418篇
测绘学   225篇
大气科学   286篇
地球物理   433篇
地质学   956篇
海洋学   301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167篇
自然地理   19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5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提出了一类新型毫米波大功率微波器件——脊加载曲折波导行波管,推导出了引入电子注后的"热"色散方程.通过数值求解此方程,研究了加脊尺寸和电子注参数对小信号增益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通过适当的尺寸设计和工作参数的选择,此结构在Kα波段具有18.51%的3 dB增益带宽和1.15 dB/周期的增益;相比于常规曲折波导结构,脊加载结构在保证一定带宽的情况下,具有更高的增益和电子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增益,可以适当增加脊宽度和高度,也可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电子注电流.  相似文献   
992.
龟山岛附近海域热液活动流体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东北部龟山岛附近热液活动区流体的来源较为复杂,判断流体来源同时探讨该地区岩浆活动的程度对于龟山岛热液活动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测定热液流体中的元素浓度和氢氧同位素特征显示:热液流体的微量元素浓度总体上接近海水值,但是通过Mg浓度为0回推得出热液流体的端员组分较为简单,而且有低Cl-浓度的组分(如地下水)加入,所测定热液流体中海水特征是由于取样过程中海水混入所致,氢氧同位素的对应曲线表明热液流体与该地区海水的同位素特征值不一致,并且不是单一龟山岛上地下淡水来源。龟山岛附近热液流体在氢氧同位素值分布特征上与南胡安得富卡洋脊的深水热液活动流体较为一致。可以初步判断龟山岛附近热液活动流体来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深部物质和龟山岛上的大气降水,深部的岩浆物质在上升过程中,发生相分离,分离相在继续上升的过程中遇到下渗的淡水,两者混合构成了热液流体的端员组分。因此龟山岛热液活动的出现是由于深部物质活动造成的,表明目前该地区地壳活动较为活跃。  相似文献   
993.
PACMANUS 热液区Si-Fe-Mn 氧化物的显微结构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显微镜、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技术,对2008年"KX08-973"航次中国首次在东马努斯海盆PACMANUS热液区用拖网取得的少量Si-Fe-Mn氧化物海底热液产物样品进行显微结构特征研究。研究表明,显微镜下,样品呈隐晶质结构;扫描电镜下可见已石化的硅藻;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Fe和Mn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呈现出Si-Mn质层被Si-Fe质层包裹的特征,反应了Si-Fe-Mn氧化物的形成具有多期多阶段性特征。样品是富Si,Fe和Mn的低温热液流体直接沉淀产物。本研究结果对该区热液氧化物的进一步研究,如Si-Mn质层和Si-Fe质层中Si与Mn和Fe的化合方式、微生物在热液氧化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4.
通过HPLC/ESI/MS检测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Halorosellinia sp.1403#的次级代谢产物,推断代谢产物的分子量大小、极性,结合HPLC/ESI/MS2推断可能的结构。添加硼酸作为生长因子,将在该条件下获得的代谢产物和标准物对比,发现了10个已经在原来条件下得到的代谢产物,包括两个首次从该菌在原培养条件下发现的新代谢产物和14个在原培养条件下没有发现的代谢产物。实验证明HPLC/ESI/MS对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和纯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5.
中国花岗岩地貌的类型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中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 自中、上新世以来的夷平面及其深厚的花岗岩风化壳在后期不同程度构造抬升-下切过程中, 造成许多中国特有的花岗岩地貌类型, 如黄山和三清山等处的花岗岩峰林、石林、造型石、风动石等。本文讨论了中国花岗岩风化壳和地貌的时空演化规律, 提出地貌发育年代与中、上新世广布的夷平面的密切关系, 以及在不同抬升背景下, 花岗岩地貌与风化壳的关系。并可据此推算不同山地的抬升幅度, 沿海仅抬升约200m, 向内地逐渐增大, 到南岭或大别山、伏牛山则达到约1600~2000 m。  相似文献   
996.
广义海原断裂包括冷龙岭断裂、金强河断裂、毛毛山断裂、老虎山断裂、海原断裂等几段,地震地质研究认为该断裂不同断层段处于不同的孕震阶段。利用大地测量观测的地壳运动速率做约束,通过反演确定现今上述各断层的运动状态。首先基于黏弹性地震周期变形模型计算广义海原断裂不同断层带的位移累积速率,然后根据获得的结果与海原大地震的同震位移进行对比分析,最后讨论该区域断裂带上不同孕震阶段的活动特征和运动状态。反演结果表明,1920年海原8.5级地震发震断层闭锁程度整体较低;“天祝空段”的闭锁程度较高,断层累积速率较小;1888年景泰7级地震发震断层的闭锁程度也相对较高;1990年景泰—天祝6.2级地震发震断层的闭锁程度相对较低;广义海原断裂的整体速率由西向东呈阶段性分布,位移累积速率与大地震的发震地区呈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97.
地震监测站网评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和确立是非常重要的技术环节,也是实施定量化评估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对评估理论模型及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方法,开展了比较广泛的调研和分析;同时,基于中国地震监测的历史、现状及其未来发展,依据现行地震监测业务体系,对地震监测站网的基础架构和系统特性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分析和讨论;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和明确地震监测站网的评估目标,示例性研究和构建了覆盖布局合理性、测量精准性、观测可靠性、数据科学性等分解目标的三级评估指标体系。本文的研究结果,比较全面和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地震监测信息系统的基本特性,预期为地震监测站网的综合性评价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和支撑。  相似文献   
998.
煤层气勘探开发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解决煤矿灾害与生态环境问题意义重大。结合我国区域构造与演化过程及煤层气地质条件,将煤层气富集产气模式划分为4种主要类型:构造简单裂隙系统、褶皱系统(较浅向斜轴部、褶皱翼部、次级构造高部位)、冲断构造系统(褶皱冲断带、高陡冲断构造)和构造叠加系统模式。其中,(1)构造简单裂隙系统模式发育在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区,煤层气以深成热成因为主,也可受岩浆热接触作用影响,在裂隙中等发育区形成高产富集区。(2)褶皱系统模式中,较浅向斜轴部挤压应力利于煤层气保存从而富集产气;褶皱翼部压力分布均匀,封闭性较好,其含气量与渗透率匹配适中形成富集高产带;次级构造高部位模式主要是在构造作用下形成的伴生构造(背斜、鼻隆构造、断块等)高部位形成构造圈闭,生成“气顶”。(3)冲断构造系统模式中,褶皱冲断带模式中逆冲断层阻止了煤层气的逸散,在靠近逆冲断层的相对构造高点富集产气;高陡冲断构造模式发育在复杂断裂区,深部煤层气在一定温压作用下,解吸游离至上部地层,重新被吸附或部分仍呈游离状态而富集产气。(4)构造叠加系统模式形成于受多期构造活动共同作用的煤储层中,不同的应力方向和机制引起的构造...  相似文献   
999.
辽西早白垩世早期热河生物群沉积环境及古地理综合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巩恩普  梁俊红  李小冬  王春红  崔显德 《地质学报》2007,81(1):1-8,图版Ⅰ-图版Ⅱ
辽西地区早白垩世早期义县组以产出精美的热河生物群而闻名于世,热河生物群研究的每一个重要进展都引起国内外科学家的极大关注。然而热河生物群产出的古地理环境和盆地沉积特征的研究由于受到后期构造破坏和风化作用的影响,难以开展详细的野外工作,研究程度较低。本次系统的野外沉积学工作表明,辽西地区义县组6个沉积层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向前陆盆地演化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区域沉积环境属于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湖泊沉积体系。从老公沟层到金刚山层经历了沉积环境的频繁变化,岩相类型和岩石组合频繁更替,碎屑供给充分,快速沉积的演化过程,最终完成了盆地充填。全部沉积环境可进一步分为河流和湖泊两大类。河流沉积相在义县组各沉积层的早期占据主体部分,每一盆地构造演化旋回的沉积阶段都是从洪积扇到河流相开始的,并受当时的地质、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分别向淡水湖泊沉积和咸水湖沉积演化。在以河流沉积为主的盆地充填阶段主要由洪(冲)积扇组合、洪泛平原组合和湖岸平原-三角洲组合三种组合模式构成。湖泊沉积主要由静水深湖沉积模式和半咸水湖的(膏盐)碳酸盐沉积模式构成。  相似文献   
1000.
????????????丽???????????α?????????????????,??Okada??????????????????????2001??11??14??????8.1??????????λ????????????α??????????????????1??????8.1???????????????????????????????????????λ??????????????40 mm?????2??????????????????????G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