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1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199篇
测绘学   79篇
大气科学   83篇
地球物理   212篇
地质学   599篇
海洋学   97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13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对南秦岭西乡群孙家河组英安质火山熔岩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年龄和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等方面的研究。获得的锆石年龄为814.8±5.2Ma,属于晚青白口世。该年龄为研究南秦岭扬子陆块过渡基底的形成时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并为研究扬子陆块Rodinia超大陆汇聚时限及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202.
针对光纤EFPI传感器通常尺寸很小,而断层尺寸相对较大,导致光纤EFPI传感器在待测断层处安装不便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可用于断层测量的光纤外腔型法布里-珀罗位移传感器.两根陶瓷插芯从陶瓷套管的两端插入构成EFPI结构,通过使用金属内管和金属外管,增大了光纤EFPI位移传感器的尺寸;并且金属外管的两端采用O型圈密封,因此该EFPI位移传感器能够防水防尘.为了消除温度对EFPI位移传感器的影响,两根金属内管采用了不同热膨胀系数的材料在结构上进行温度补偿.在温度连续变化的环境下,对腔长为718.39 m的EFPI位移传感器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显示,经过温度补偿设计后,位移传感器的温度系数由0.14 μm/℃下降到了-0.04 μm/℃,并呈现过补偿.  相似文献   
203.
三种压力源模型对火山区地面变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分析Mogi点源模型、有限标准椭球体及张开型矩形位错等三种压力源模型对火山区地面变形的影响,指出它们各自在垂直和水平形变方面的不同特点,最后对长白山火山区可能存在的压力源形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4.
利用多源项目获得的补充加密GNSS观测资料计算研究区高空间分辨率的GNSS水平运动速度场和应变率场,采用地震波形资料,通过CAP方法求解震源机制解,在此基础上使用阻尼区域应力反演方法分析川滇地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主要断裂的活动特性,综合分析川滇地区的地壳形变特征。结果表明:1)块体浅部的最大主压应力与地表的最大主压应变率由SSE向转变为近SN向,呈现出较好的一致性,GNSS观测至少可反映20 km以内的地壳形变;2)川滇块体南部的东向滑移和顺时针旋转,可能受青藏高原推挤、华南块体阻挡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北向运动速率自西向东递减而形成的右旋剪切拖拽作用的顺时针力偶的综合影响;3)川滇块体在综合力偶作用下SE向挤出和顺时针旋转的同时,受到走滑逆冲断裂带的吸收转换,使得青藏高原物质SE向挤出有限。  相似文献   
205.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迅速组织开展了强余震流动观测,沿龙门山断裂附近布设了59台强震动仪器.在观测期间发生了万余次余震,流动观测台网获得了2000多组3分量的强余震记录.本文介绍了流动观测台布设的技术方法与关键步骤,初步处理了2008年5月25日青川6.4级最大余震的地震动记录,并分析了此次地震动衰减特征.此次流动观测充分表明,在大地震发生后,及时有效地开展强震动流动观测是十分必要的,其获得的余震地震动记录可为进一步的科研工作提供宝贵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6.
对走滑断层、逆断层破裂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空间分布图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类型断层破裂所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其分布图像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207.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迅速组织开展了强余震流动观测,沿龙门山断裂附近布设了59台强震动仪器.在观测期间发生了万余次余震,流动观测台网获得了2000多组3分量的强余震记录.本文介绍了流动观测台布设的技术方法与关键步骤,初步处理了2008年5月25日青川6.4级最大余震的地震动记录,并分析了此次地震动衰减特征.此次流动观测充分表明,在大地震发生后,及时有效地开展强震动流动观测是十分必要的,其获得的余震地震动记录可为进一步的科研工作提供宝贵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8.
利用从IRIS上获取的11个台站震相清晰的P波波形记录资料对2000年姚安MS6.5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1)地震破裂持续时间为5.6s,破裂主要集中在破裂开始0.2s后的时间段内,由两次2s多的破裂组成,而且后一次破裂的强度超过了前一次;(2)静态滑动位移和应力降分布图均显示存在震中区和震中以东区两个变化比较明显的区域,破裂沿北西向断裂进行。  相似文献   
209.
汶川8.0级地震序列活动的分段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汶川8.0级地震序列的跟踪研究中, 发现汶川地震序列具有明显的空间分段活动特点。 根据对汶川地震余震序列的部分测震学指标计算, 结果表明, 汶川地震序列可能是由以绵竹为界, 其西南段的汶川主-余震序列和绵竹北东段的北川-青川6级震群地震序列组成, 汶川地震可能具有龙门山活动构造的继承性运动特点。  相似文献   
210.
本文定义”响应地震”的概念统一表述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所引发的主破裂两侧临近构造及部分块体边界上的显著地震活动.其主体活动区域集中在昆仑地震主破裂的西南侧和东北侧及祁连山断裂.同时,地壳运动在主破裂北侧的甘青块体中西部出现与背景运动场反向的特征性变化,祁连山断裂出现应变弱化.弹性位移-应力阶跃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昆仑地震造成其东北侧甘青块体中西部地壳运动的反向运动(相对背景场).并形成东北部和西南部两个体应变张性区域,绝大部分响应地震都发生在应变张性区中和块体张性边界上.这种强烈挤压剪切背景中出现的相对松弛状态与昆仑地震后青藏块体地震弱活动背景中出现的显著活跃的响应地震活动的正相关性可能反映了断层约束状态的相对减弱对滑动的触发作用.说明在考虑地震发生条件时,不能只着眼于应力场是否增强,断层摩擦强度,或更广义地说,构造约束条件的变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