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96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235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山东沂水地区紫苏花岗岩主要有 3种类型 ,分别为紫苏花岗闪长岩、紫苏石榴花岗闪长岩和紫苏奥长花岗岩。紫苏花岗岩中普遍存在有熔体交代结构 ,主要由残晶相矿物和结晶相矿物组成。对紫苏花岗岩及变质表壳中流体包裹体产状、成分的研究发现 ,富CO2 流体包裹体和富N2 流体包裹体均来自地幔深部。紫苏花岗岩的形成过程如下 :基性岩浆的底侵作用使本区经历了第一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 ,地幔富CO2 流体包裹体的存在使系统a(H2 O)很低 (a(H2 O) =0 .1~ 0 .3) ,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没有产生熔融作用。幔源岩浆活动的逐渐停止 ,该区又经历了近等压降温的第二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此时 ,深源富CO2 流体作用减弱 ,水的活度增加 ,a(H2 O) =0 .6 5~ 0 .75 ,从而产生岩浆 ,新生岩浆对早期形成的变质矿物进行熔蚀交代作用 ,使早期形成的难熔变质矿物如紫苏辉石、石榴石、单斜辉石等呈残晶相 ,随着温度的降低岩浆基本在原地半原地结晶形成紫苏花岗岩。  相似文献   
162.
燕山期强过铝质侵入岩零星出露于冀晋辽地区.其岩石化学成分表现出高钾和超高钾质、低钠含量和高钾钠比值的特征.这些侵入岩被认为是燕山运动峰期地壳熔融的产物,Al2O3/TiO2比值变化于50~250之间,暗示其熔融温度在800~900℃之间;稀土元素配分形式指示其熔融源区的残留矿物组合中含有斜长石、单斜辉石、石榴子石和角闪石,表明这些强过铝质岩浆形成于0.9~1.7GPa的压力条件下.所以,这些强过铝质侵入岩的岩石化学数据提供了关于燕山运动峰期地壳发生部分熔融时的温压条件的信息.据此,对造山运动峰期的热结构进行了简单的模拟,结果并不支持整个岩石圈地幔均发生拆沉的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63.
喜马拉雅碰撞带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军文 《地质学报》1997,71(2):105-112
通过对喜马拉雅碰撞带构造单元划分和组成的研究,从俯冲和碰撞带前缘加积作用,深层底辟和热隆扩展作用及岩石圈深物质流动-“回流”作用等3个方面阐明了喜马拉雅碰撞带的构造演化,提出了喜马拉雅碰撞带的构造演化模式-渐进式陆内变形模式。  相似文献   
164.
青藏高原北缘断裂擦痕的构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断层擦痕数据计算机处理和野外地质观察,作者将青藏高原北缘上新世以来的脆性构造应力场分为2期;上新世-中更新世,主压应力近于S-N;中更新世至今,主压应力方位为NE向和NW向;最后对青藏高原北缘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5.
松辽盆地东南缘中生代火山岩及其盆地形成的构造背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松辽盆地是我国著名的中生代盆地,在盆地的深部及其周边存在着大量火岩,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火山岩和盆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该区火山岩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火山岩具有高钾的特征,为钙碱性火山岩系列和钾玄岩系列其岩石类型主要有:钾玄岩、响岩质碱玄岩、橄榄粗安岩、安粗岩、粗面岩、流纹岩火山岩的REE和不相容元素分布特点与造山带火山岩不相容元素的特点相似,在构造判别图解上,本区火山岩落在与俯冲作用有关的造山带火岩区域中,对火山岩的特征分析表明,本区火山岩与俯冲作用有关,本区总体构造背景与伊佐奈琦板块向东亚大陆腐冲作用有关,是一个冲造山带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66.
东北地区新生代火山作用-深部作用与大陆裂谷型盆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生代火山岩含有丰富的上地幔岩包休和高压巨晶,火山岩系列、岩石类型、痕量元素等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和与俯冲作用有关的中生代火山岩截然不同,其岩石学特征及热力学研究等表明它们形成于大陆裂谷构造环境。根据出露地表的古老的变质岩系和新生代玄武岩中的上地幔岩包体的岩石学特征以及热力学计算,建立了陆壳一上地幔结构岩石学剖面,新生代岩石圈拉伸,软流圈上隆,为一减薄的陆壳结构,形成了下辽河等一些大陆裂谷型盆地。  相似文献   
167.
扬子大陆的陆内俯冲与大陆的缩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简要论述了白云母花岗岩是陆内俯冲的岩石学记录。华南大陆与天水-雅江地带广泛分布中生代二云母花岗岩侵入体,已有的同位素年龄范围为245-122Ma,与此同时,它们两侧的扬子大陆发育的陆褶皱带,这种成对性及其构造配置表明,扬子大陆华击大卢松潘-甘孜褶皱带发生的过陆内俯冲作用,基于二云母花岗岩带的总宽度,估算扬子大陆最小的总俯冲量至少为650km,扬子大陆现今宽度的680km,这样,扬子大陆在中生代  相似文献   
168.
本文简要地论述了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是陆内俯冲的岩石学记录。华南大陆与天水-雅江地带广泛分布中生代王云母花岗岩侵作入体,已有的同位素年龄范围为245~122Ma,与此同时,它们两侧的扬子大陆发育前陆褶皱带,这种成对性及其构造配置表明,扬子大陆曾向华南大陆与松潘—甘孜褶皱带发生过陆内俯冲作用。基于二云母花岗岩带的总宽度(约650km),估算扬子大陆最小的总俯冲量(指宽度)至少为650km,扬子大陆现今宽度约680km,这样,扬子大陆在中生代时期由于陆内俯冲作用缩小了约一半;另一可能方案是,消失的主要是夹持于扬子大陆与江南造山带之间的一个微大陆。扬子大陆与秦岭造山带之间的壳内构造边界不具陆内俯冲性质,而是逆冲推复一走滑构造带。在大地构造单元上,江南造山带与龙门山造山带应分属两个上叠大陆,而不属于扬子大陆。华南中生代造山带内侧属于高喜马拉雅型陆内俯冲带(缝合带内无蛇绿岩伴生),而不是雅鲁藏布江型(缝合带内有蛇绿岩伴生)。陆内俯冲作用是华南大陆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此外,它经受过晚元古代和加里东期陆内俯冲事件,可能属于雅鲁藏布江型。多次陆内俯冲和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的形成导致亲陆壳金属元素富集,可能是华南W-Sn  相似文献   
169.
吉林汪清的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含有丰富的超镁铁岩包体,其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成因均较复杂,是研究包体的良好地点。本文重点研究包体的岩石学特征并讨论辉石岩的成因问题。有关该区碱性玄武岩岩浆及辉石岩岩浆起源,上地幔的演化历史等问题将另文讨论。汪清位于内蒙兴安华力西地槽褶皱区的吉、黑华力西晚期褶皱带的东南边缘。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不整合复于白垩纪砂页岩层之上,属裂隙式喷发。据吉林区测队,玄武岩时代可能属于新第三纪。按约得和蒂里(1962)的玄武岩分类,本区玄武岩多为碧玄岩。自下而上主要  相似文献   
170.
汉诺坝玄武岩岩浆起源及上升的p-t路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应用改进了的Carmichael计算法,对汉诺坝玄武岩中的原生岩浆或近原生岩浆——夏威夷岩与上地幔橄榄岩、巨晶及其寄主岩浆、斑晶与岩浆之间的平衡温度、压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汉诺坝玄武岩起源于43-56km,温度为1240-1300℃。单斜辉石及歪长石巨晶分别形成于上地幔顶部及下地壳最下部,斑晶结晶于上部地壳。这表明,在莫霍面附近及上部地壳可能存在有次级的岩浆房。岩浆上升的p-t路线与玄武岩的液相线一致,说明原生岩浆由上地幔源区主要呈液体状态快速上升达到地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