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96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235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21.
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可划分为西昆仑北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塔南拗陷带)两个构造单元,后者由塔西南拗陷带和塔东南断陷带两部分组成。西昆北带分别以库地—喀什塔什断裂和西昆北冲断裂与西昆中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相隔。盆-山构造经历了长期、叠次的形成、演化过程,但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变形构造具有极大的统一性,总体表现为以西昆中断裂(其主体为库地—喀什塔什断裂)为根带,以北向逆冲扩展作用为主导,向北至塔南拗陷带腹部,逐渐转化为以垂直向上的构造伸展作用为主导。塔南拗陷带的逆冲断裂与具强烈深层流变组构的西昆北逆冲断裂属统一地球动力学系统中不同构造层次的成分,前者是后者向浅层脆性应变域扩展的产物。导致盆-山构造形成的驱动力来自昆仑构造带以南的持续、强烈的北向逆冲扩展作用,至少在塔南拗陷带的前早更新统地层分布区不存在塔里木地块自北向南俯冲的直接证据。西昆仑—塔里木盆地南缘的造盆、造山作用过程可简单地归纳为三个形成演化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快速隆升和快速拗陷(沉降)期、晚白垩世—古近纪的深层拆离-缓慢隆升和均匀拗陷(沉降)期和新近纪至今的挤压-急剧隆升和强烈拗陷(沉降)期。造盆、造山作用的动力学过程表明,中—上新世是造盆造山作用机制发生重大转折时期,早更新世末的构造运动基本上奠定了西昆仑—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盆-山构造格架。  相似文献   
122.
阿尔金西段吐拉一带存在以夕线石榴黑云二长片麻岩、石榴黑云二长片麻岩、含石墨夕线石榴黑云片岩等富铝片麻岩 (片岩 )为主和呈透镜状或薄层状夹于片麻岩 (片岩 )中的石榴角闪二辉麻粒岩等组成的一套孔兹岩系 ,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的初步研究表明富铝片麻岩 (片岩 )的原岩为富铝泥质和泥砂质沉积岩 ,所夹基性麻粒岩的原岩可能为大陆拉斑玄武岩 ,这套孔兹岩系的原岩可能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 .孔兹岩系经历了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 ,矿物的温压估算得到其峰期变质温度为 70 0~ 85 0℃ ,压力为 0 .8~ 1.2GPa .岩石中变质锆石的U Pb及Pb Pb同位素测定获得447~ 46 2Ma的年龄值 ,代表其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时代 .从富铝片麻岩中含继承组分的锆石还获得较老的上交点年龄 ,它可能代表其沉积岩原岩源区的年龄  相似文献   
123.
地质事件序列与造山过程的pTt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变质作用一样,地质事件序列变可反演造山过程的pTt轨迹。两种独立途径反演的pTt轨迹对造山带动力学演化研究具有互补性。本文讨论了地质过程的事件性(或突发性)以及与热模拟pTt轨迹的异同、地质事件顺时针(CW)和反时针(CCW)pTt轨迹的实例及其动力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4.
庐枞盆地与滁州盆地的火山岩岩石组合分别为钾玄岩安粗岩-粗面岩组合和安粗岩-粗面岩组合,并分别与Fe,Cu矿有成生联系,形成于早白垩世,约130Ma.庐枞盆地与滁州盆地的火山岩组合,具明显不同的化学特征,他们分别为:①SiO2-ALK系统的碱性和亚碱性,②Pcacock's碱钙系统的碱性(A,~50.8)和钙碱性(CA,...  相似文献   
125.
东昆仑西大滩混合岩带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沿昆仑山口北侧大致呈东西向展布的西大滩混合岩带,对探讨东昆仑地区的构造演化,厘定东昆仑地体和巴颜喀拉地体的边界性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在开展青藏高原地学断面研究之际,横穿东昆仑构造带,进行了近南北方向的地质调查,重点对西大滩三道沟混合岩进行变质构造研究,以期对昆仑地质构造演化提供必要的实际素材。  相似文献   
126.
开放的岩浆体系——八十年代火成岩研究的新进展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80年代火成岩研究的新进展之一——开放的岩浆体系.自70年代以来对造山带安山岩系列的研究,促进了开放岩浆体系在火成岩成因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概述了开放岩浆体系的概念以及岩石学、实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在开放岩浆体系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在岩石学方面先后论证了酸性岩中具有基性岩浆包体、不平衡的斑晶组合以及岩石化学组成的变异呈直线趋势等不同岩浆混合的证据.实验表明洋中脊玄武岩的形成,既包括分离结晶作用,也包括进化岩浆之间的混合作用;实验还证明流纹岩浆和玄武岩演变的进化岩浆之间的混合是形成玄武安山岩和英安岩岩浆的可能的一种机理.在地球化学方面,根据痕量元素Th.Hf和Ta的比值以及同位素∑_Nd-∑_Sr的演化特征等认为火山熔岩的成因包括同化地壳组分的作用:采用玄武岩和英安岩浆混合作用的模型,较好地模拟了火山岩套的稀土分布形式;并利用铅同位素组提和~(10)Be的丰度作为确定是否有大洋沉积场参与的标志,因而,造山带火山熔岩的成因包括岩浆分离结晶作用、同化作用和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127.
华南地区侵入岩时空演化框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对华南地区构造演化和造山带性质,讨论很多,但分歧很大。本文主要基于中国侵入岩大地构造编图(1∶250万)和研究这个侧面,参加讨论。1扬子东南缘与武夷—云开(即华夏)的构造性质;2钦杭oφ作为亚省级主洋盆的识别及其分段性;3关于弧—弧、弧—陆碰撞和陆陆碰撞的识别;4燕山期洋—陆会聚的构造格局;5洋—陆分布格局的重组;6俯冲增生造山带与εNd(t);7陆缘洋与陆间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8.
邓晋福  杨建军 《现代地质》1996,10(3):330-343
主要基于火成财组合讨论了大地构造演化。提出碰撞型蓝片岩是大洋闭合与陆-陆碰撞作用的产物和标志,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是陆内俯冲作用的岩石学记录,以钾玄岩 我为主的火成岩组合是水平缩短内陆内造山带边界的标志,造山末期A型花岗岩是造山带崩塌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9.
大同火山群新生代火山岩成因相平衡实验约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常压控制氧逸度熔融相平衡实验结果可探讨一些火山岩岩石学的基本问题及火山岩成因机制问题。在Ol-Di-Ne三元相图上,不同大地构造环境中产出的碱性玄武岩的Ol+CPx-Pl饱和同结线不重合,相同构造环境中产出的碱性玄武岩的Ol+CPx+Pl饱和同结线随fo_2升高只是简单地朝Ol端移动。在LeBaS(1986)TAS图内火山岩低压结晶作用硅─碱演化趋势呈正斜率并近似与TAS图内火山岩系列分界线相近。由低压液相成分演化线与大同火山群岩石化学变异趋势对比,以及高压控制下的结晶作用特点的分析,大同火山群中更新世早期岩浆向中更新世晚期岩浆的演化不能用简单的低压结晶作用解释,而高压控制下的结晶作用可能是主要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30.
戴蒙  严光生  刘翠  邓晋福 《地学前缘》2016,23(5):266-280
内蒙古满洲里地区的甲乌拉铅锌银矿区的成岩、成矿事件及其相互关系目前仍有很大争议。文中对矿区内与成矿密切相关的石英斑岩、闪长玢岩开展详细研究。锆石SHRIMP U Pb年代学研究表明:矿区致矿侵入体之一石英斑岩形成于(129±4.8) Ma,成矿晚(或后)期的闪长玢岩形成于约(124±2.5) Ma;认为铅锌银等成矿作用应发生于(129±4.8)~(124±2.5) Ma,为早白垩世末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石英斑岩具有高硅、高钾、贫钙等特征,TAS图上属于亚碱性系列,硅铁镁图上属于钙碱系列,硅钾图上属于高钾钙碱系列。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具有明显的负铕异常。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而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且具有低Sr、高Y等特征。闪长玢岩同样展现出高钾、高铝、贫钙特征,TAS图上属于亚碱性系列,硅铁镁图上属于拉斑系列;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具明显负铕异常,但稀土总量较高;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同具有低Sr、高Y等特征。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石英斑岩具有火山弧的特征,主要来源于壳源的熔融;闪长玢岩具有活动大陆边缘弧的特征,主要来源于地幔的熔融,但经历了壳源的混染上述岩浆与甲乌拉的铅锌银矿;推测应为蒙古-鄂霍次克洋由俯冲向陆陆转换阶段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