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3篇 |
免费 | 167篇 |
国内免费 | 20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2篇 |
大气科学 | 83篇 |
地球物理 | 213篇 |
地质学 | 614篇 |
海洋学 | 99篇 |
天文学 | 12篇 |
综合类 | 66篇 |
自然地理 | 1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41篇 |
2021年 | 39篇 |
2020年 | 42篇 |
2019年 | 60篇 |
2018年 | 41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35篇 |
2015年 | 41篇 |
2014年 | 57篇 |
2013年 | 38篇 |
2012年 | 49篇 |
2011年 | 49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62篇 |
2008年 | 52篇 |
2007年 | 45篇 |
2006年 | 56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52篇 |
2003年 | 45篇 |
2002年 | 48篇 |
2001年 | 44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3篇 |
1964年 | 1篇 |
1960年 | 2篇 |
1958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海拉尔盆地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41
海拉尔盆地为中-新生代的断陷-坳陷型盆地,其发育演化主要经历了地壳隆起、断陷、坳陷、萎缩四个阶段。根据对成藏要素分析,确定出以凹陷为单元的三类含油气系统,各含油气系统都有各自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按其空间展布,又可划分为同期并列式、同期交叉式、异期叠合式三种组合形式。这些形式的有效组合,构成了海拉尔盆地内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02.
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壳水平运动状态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应用青藏块体东北缘1999~2003年多期GPS观测资料,计算了不同时段GPS点水平运动速率。通过分析发现:甘青块体可分为东部块体和西部块体,东、西部块体的运动状态存在明显的差异;受2001年11月14日昆仑Ms8.1地震的影响,震后地壳运动状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3.
104.
浦桑果铜多金属矿床是在南木林火山盆地内新近发现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文章对矿区内的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和闪长玢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岩石的ω(SiO2)介于59.08%~67.28%,ω(Al2O3)为15.38%~16.86%,ω(MgO)为1.52%~4.06%,ω(TFeO)介于1.2%~3.46%,均属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总量为22.0×10-6~148.56×10-6,LaN/YbN比值为17.98~37.57,为轻稀土元素富集。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和闪长玢岩均相对富集Cs、R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Th、U、Nb等,强负铕异常或弱负铕异常,无铈异常或弱铈异常。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研究表明,花岗闪长斑岩和闪长玢岩形成于中生代雅鲁藏布新特提斯洋向北部拉萨地体俯冲的岛弧环境,花岗闪长岩形成于青藏高原碰撞后伸展作用环境。 相似文献
105.
106.
湘东南新元古界大江边组和埃岐岭组的形成时代和物源—来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LA-ICP-MS方法对湘东南泗洲山地区南华系大江边组上部泥质岩和震旦系(埃迪卡拉系)埃岐岭组底部变泥铁质砂岩碎屑锆石进行U-Pb测年,分别获得了28组和92组U-Pb有效年龄.前者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分布于693 ~ 897 Ma(占67.9%),1810 ~1916Ma(占17.9%),1974~2177Ma(占14.2%)三个区间,最年轻的谐和错石年龄为734 ±4Ma(MSWD=1.07,n=4);后者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分布于570~699Ma(占9.8%),715~ 774Ma(占7.6%),882~1272Ma(占67.4%),1300~ 1681Ma(占7.6%),1899 ~2490Ma(占7.6%)五个区间,最年轻的谐和锆石年龄为634±7Ma(MSWD=1.09,n=4).研究认为,大江边组上部地层的形成时代<734±4Ma,与澄江组顶部、牛牯坪组、岩门寨组、拱洞组及隆里组等地层形成时代相近,揭示“板溪期”地层的顶界年龄及江口冰期开启年龄< 734±4Ma;埃岐岭组形成时代<634 ±7Ma,与陡山沱组及蓝田组等地层形成时代相近,支持南沱冰期结束于635Ma左右的认识.综合研究认为,大江边组和埃岐岭组的物源可能分别主要来源于武夷地块南东部和南岭—云开地块南部的一个Grenville期造山带.推测物源的转换可能与南岭—云开地块、武夷地块在两组沉积时期之间聚合或紧邻有关,其时限约为734~634Ma. 相似文献
107.
108.
109.
岩溶夷平面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文章以作者在青藏高原南部及东邻地区获得的资料为基础,就青藏高原地区夷平面的识别、整体坡降、时代以及夷平面对构造隆升的响应等问题进行讨论。区域对比与成因分析显示青藏高原石林等形态形成于土下环境,属覆盖型岩溶,而与其共存的红色风化壳(石灰土)具有脱硅富铝作用弱而粘化作用强的特征,与湿热气候条件下的夷平面环境是一致的。根据野外观察资料和岩溶作用对水动力条件的敏感性,岩溶区厚层连续的风化壳只能发育在接近地貌侵蚀基准的夷平面上。因此,厚层连续的风化壳及其壳下的覆盖型岩溶均可指示地貌发育的晚期阶段和夷平面的存在,这为利用覆盖型岩溶及共存的风化壳识别夷平面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青藏高原东邻地区岩溶地貌发育的演化特征,作者认为在同等条件下,岩溶夷平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达到更低的夷平高度(相对常态夷平),初步估计岩溶夷平面整体坡降小于0.5‰。构造隆升使青藏高原进入不利于岩溶作用的寒冻圈,岩溶夷平面经刻蚀作用演变为刻蚀平原,而云贵高原刻蚀作用较弱,但受到“土壤丢失”等岩溶过程的破坏。这种差别主要是构造隆升幅度的不同造成的。为了解决夷平面的年代问题,作者对滇西表生锰氧化物40Ar39Ar测年适宜性作了研究,结果显示鹤庆等地表生锰矿具有较 相似文献
110.
10月19日下午,辽宁省副省长陈超英率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季风岚、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八处处长李鹏等领导到东北煤田地质局考察调研,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