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125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攀西层状基性--超基性岩体的韵律结构发育,岩体的岩石矿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在垂向上均叶多级套叠的韵律式变化。通过对韵律结构全面、详细的研究,发现韵律结构具有分形特征;运用分形理论地大韵律层进行研究之后,认为层状岩 韵律结构的形成可能受5个实质性状态变量控制;进一步结合地质资料分析,推测达5个状态为量力:岩浆成分、压力、温度、氧逸度、重力。  相似文献   
92.
热盐驱动下的扩散对流现象是海洋中高纬度海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可更细致地研究海洋小尺度动力过程。文章分析了扩散对流的形成机制, 建立了二维方腔模型, 通过有限体积法求解控制方程, 对其分层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给出了流场的温度及盐度随时间演化的关系, 展现了流场中速度的涡旋结构, 分析了温盐台阶结构的生成、合并的演化过程, 并对其物质和能量的输运进行了初步的理论解释。另外, 对不同热流密度情况下的扩散对流现象进行了对比研究, 发现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加, 台阶结构的演变速率变快, 而且上边界冷却对其演化速率具有促进作用, 但热流密度的改变并没有对台阶结构的演变趋势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
盐指现象的数值模拟研究对理解小尺度海洋动力学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建立了二维方腔模型,通过有限体积法求解控制方程,对盐指现象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和数值分析,在热瑞利数为(1.12~2.24)×107的变化范围内,展示并对比了不同粘滞系数、热瑞利数和盐瑞利数情况下的盐指现象,发现随着粘滞系数的增加,盐指的演变速率变慢,生成数目减少;热瑞利数的增加对盐指的演变速率具有抑制作用,而盐瑞利数的增加则对其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4.
本文利用南海西沙群岛潟湖区29 d的全水深浮标观测资料研究了潟湖区内正压潮和内潮的基本特征,采用深度平均方法分析海流的适用性,并讨论潟湖区内潮的主要来源。深度平均流的动能谱显示全日潮流占主导,其动能占整体海流动能的41%。对比分析深度平均流和Tpxo7.2模式预测的全日、半日潮流的调和常数,两者均表明全日正压潮流受地形调制,主轴方向为西北-东南向,而半日正压潮流主轴方向为东-西向。两种方法得到的全日正压潮流大-小潮存在半个相位(6~7 d)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全日正压潮和全日内潮潮龄不同,存在部分相互抵消,且全日内潮大潮发生时间在深度上存在差异,推测由于缺少海表和海底的测量数据,导致深度平均方法得到的全日正压潮仍然包含全日内潮信号。调和分析结果表明,全日内潮的动能中相干部分占比高达91%,说明潟湖区的全日内潮是正压潮与局地岛礁地形相互作用产生,而从远场传播而来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95.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后放射性物质运动轨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岑况  陈媛  刘舒波  于扬 《地学前缘》2012,19(2):234-238
日本北部近海于2011年3月11日发生里氏9.0级地震,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一连串事故并引发了核泄漏。日前此次核事故级别由事发后定的5级提至7级(核事故最高级别),核泄漏后放射性物质的扩散与迁移是目前关于核事故研究的热点之一。利用HYSPLIT模型模拟核爆炸后空气中放射性物质的运动轨迹发现核大气颗粒物主要运移方向为东和东北方向,进入太平洋上空,甚至美国境内,亦有朝南转西南运移的轨迹与趋势,使得放射性物质进入中国上空。根据历史气象资料对接下来的5—8月份大气颗粒物的运动轨迹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放射性物质随后可能往北,东北和西部运移,由于风向,降雨和洋流等的影响,将会继续影响中国,运移到中国的携带放射性物质的大气颗粒物主要来自高空。  相似文献   
96.
位于钦—杭成矿带东段北缘的浙江安吉多金属矿区发育侵位序列复杂的坞山关杂岩体及与其有关的蚀变和矿化.为了探讨区内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文章对该杂岩体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开展了研究,并籍此对其成因类型、源区特征进行了探讨.坞山关杂岩体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正长花岗岩组成,前者具富碱、高钾特征,属准铝质-钾玄岩系列,花岗闪长岩具高钾特征,属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正长花岗岩具高硅、低钙、贫镁、高FeO/MgO值、富碱特征,属准铝-弱过铝质钾玄岩系列.该杂岩体的∑REE为(123.5~216.47)×10-6,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呈明显的右倾轻稀土元素富集型,Eu呈不同程度的负异常.微量元素蛛网图中,各岩石单元大离子亲石元素(尤其是Rb、Th、K)明显富集,Ba、Sr负异常明显,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P.该杂岩体成矿元素ω(Mo)、ω(W)明显高于克拉克值,暗示其具有提供成矿物质的潜力.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分异Ⅰ型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属Ⅰ型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具有A型花岗岩的多数特征,但从杂岩体各岩石单元的成岩年龄相差不大、具地球化学亲缘性以及A型花岗岩不具高分异特征来考虑,将其归为高分异Ⅰ型花岗岩更理.La/Sm-La图解显示出,该杂岩体为平衡部分熔融作用所形成,其轻稀土元素富集、Ta-Nb、Ti、Eu、Sr、Ba负异常可能是源区为含角闪石族、金红石、斜长石作为难熔相遗留在残留物中所致.  相似文献   
97.
河南省地勘二院新发现的内蒙古兴和县曹四夭钼矿是一个超大型斑岩型矿床,目前圈定钼矿体分布面积2.22 km2,东西长1994 m,南北宽1612 m,平均厚度508 m,共估算(333)钼矿石量225万吨,钼金属资源量175万吨,平均品位0.078%。对该钼矿体元素分带特征的研究结果显示:1)元素围绕钼矿体呈规律环状分带现象;2)从中心向外围由高温元素到中低温元素呈依次展布的各自独立的地球化学异常分带;3)围绕钼矿体有高中低温矿产分带规律,应注重对成钼作用同期形成的铅锌金等多金属矿产的找寻;4)标型元素比值可以有效圈定钼矿体边界及指示岩浆运移通道;5)矿体主要产出于燕山期少斑花岗斑岩外接触带,构造-岩浆岩带是钼矿床产出的有利场所;6)大同-尚义北东向构造-岩浆岩带相关联的小岩枝上侵部位是寻找类似矿床的重要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8.
对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桩体和桩间土的变形与应力--应变关系进行研究。假设在荷载作用下,复合地基中桩体变形均匀,桩-土变形协调,推导出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公式为: ABk2 εh3v + 2ABhkεh2v + A ( D2 + B) h2hv = nh2 pD2 ; 利用牛顿迭代法解一元三次方程,可求得复合地基沉降。将本方法应用于沿海某大型储油罐工程,计算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总沉降量为171. 5 mm,实测沉降量为 162. 2 mm,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表明该方法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9.
为了对贵州省矿产资源潜力进行评价,以ETM+为数据源,采用"去干扰异常主分量门限化技术(deinterfered anomalous principal component thresholding technique,DAPCTT)"提取了贵州省弱矿化蚀变遥感信息(即羟基遥感异常和铁染遥感异常信息)。这些信息是大量的离散数据,并以栅格文件形式表现,故采用密度加权法对离散异常点进行了表面内插处理,并绘制成等值线图。从这些图可以看出,遥感异常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地层、构造和矿产资源分布均有较好的吻合度。结合部分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分布图、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和野外实测蚀变带等地学资料对遥感异常进行比对和验证的结果表明,用上述方法提取的弱矿化蚀变遥感信息可靠,基本反映了它们与地质构造、岩石及采矿场的依存关系,为贵州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0.
以2龄马氏珠母贝为材料,建立S1(对照组)、S2(术前处理后不插核)、S3(术前处理后插核)和s4(不做术前处理直接插核)四个试验组,每组500个个体。比较研究了术前处理和休养期间各组软体部干重和糖、脂肪、蛋白质含量的差异。试验结果如下:(1)术前处理后,S2和S3组软体部干重显著小于S1组(P〈0.05);S2组短期休养后恢复到S1组水平:S3组在休养期结束后仍然显著小于S1组(P〈0.05)。(2)插核后,S4组软体部干重显著小于S1组(p〈0.05);休养20天后恢复到S1组水平;(3)术前处理后,S2和S3组的软体部糖、脂肪含量明显下降。(4)插核后,S4组的软体部糖、脂肪含量明显下降。(5)试验期间,各组蛋白质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结果表明术前处理能够有效降低育珠贝的生理活性:术前处理的马氏珠母贝表现出补偿生长效应,并在营养限制或创伤后的恢复过程中,首先利用体内储存的糖原和脂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