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大气科学 | 74篇 |
地球物理 | 3篇 |
地质学 | 3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篇 |
2008年 | 1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31.
32.
33.
气候资料超短序列订正方法讨论(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风向频率短期资料的订正、延长1975年夏季,我们在参加昆仑山区气象考察时,从概率论中概率计算的一个基本公式——全概率公式出发,结合气候学原理,作了风向频率、平均风速超短序列订正的试验,根据夏季考察资料,对考察点各季风状况作了估计。同年冬季的考察结果表明,对冬季风向风速特征的估计与实际情况是很相一致的。这里,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一步讨论用全概率公式进行风向超短序列订正问题。 相似文献
34.
利用天目山的两棵柳杉和庐山的一棵冷杉共3个树盘,分析了树轮δ13C沿方位的变化。结果表明,树轮在不同方位上的δ13C值不同,存在方位角分布,平均最大差异为0.8‰~1.5‰。各方位的δ13C年序列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各方位δ13C都记录了基本相同的气候信息。δ13C的方位差异与其年际差异在量级上大致相当,具有独立的研究意义。通过柳杉一号树轮与气候要素的研究表明,从树轮δ13C的角分布中能够提取出更多有气候意义的信息,而且相对于多个方位的平均和全轮均匀采样而言,重建的精度和可靠性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5.
36.
基于533年旱涝指数场序列,采用了滑动累积频率法用于降水序列重建工作,并选用了3种不同均值用于序列重建试验,得到了1499~2002年共504年连续的滑动平均降水场序列。分析表明,重建的504年降水场序列与49年实测降水场序列相关性较好,其平均相对均方误差在1.89%以下;重建的序列与原旱涝指数序列的非线性关系,表明重建序列是合理的,为华北地区长期旱涝变化规律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7.
38.
天津地区蒸发演变及对本地气候干旱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使用天津地区 41年的气象资料 ,分析了潜在蒸发量季节与年际演变的基本特征 ,潜在蒸发量的热力和动力两部分在不同季节彼此消涨的规律 ,以及不同气象要素对潜在蒸发的影响。提出了累积干燥度 (accumulateddryness)的概念 ,定量地讨论了蒸发和气候变暖对干旱的影响。研究表明 ,对蒸发影响最大的是热力作用 ,其对潜在蒸发的贡献年平均可达 70 % ;动力作用则在冬季最突出。气象要素中对蒸发影响最大的是气温 ,当年均气温增加 1℃时 ,年蒸发总量可增加 30 33mm ;风速的影响次之 ;水汽压和日照的影响较小。潜在蒸发量以逐年增大的趋势发展 ,尤其是近 1 0年 ,增长速率达 4 2 2mma- 1 ,使得累积干燥度逐年增大。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增温使潜在蒸发量增大 ,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年际间的持续干旱 ,使气候呈干旱化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39.
天目山柳杉树轮δD年序列及其气候含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采自天目山的柳杉树盘进行交叉定年后,测得其逐年年轮的硝化纤维素的δD,建立了树轮δD年序列。利用天目山气象站资料,分析了树轮δD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天目山柳杉树轮δD与其生长期的气候因子有显著相关,主要与后半年的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气温等气候要素相关密切。根据树轮δD年序列重建冬季平均最高气温与实际观测结果吻合较好。重建序列呈现的天目山冬季平均最高气温的低频变化可以与全球温度变化特征相互印证。天目山是冬季风的敏感带,主要表现为冬温对树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说明树轮δD是研究冬温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0.
20世纪全球温度年代和年代际变化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多窗谱方法,对全球各区域平均温度序列进行多种信号的检测、重构,着重分析不同区域温度年代和年代际变化的演变特征及其遥相关特点,初步研究显著年代际振荡信号的传播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年代至世纪尺度温度变化的显著信号有准70年波动和准30~50年、准20~30年、准15年、准7~10年多种时间尺度的振荡,其中准70年波动主要存在于北大西洋及北太平洋的中高纬度;准30~50年振荡则覆盖了除部分中纬度海域以外的大部分海陆表面,其演变特征基本相似,全球年平均温度序列中的显著年代际振荡信号主要反映了这一振荡信号;准20~30年振荡则主要集中于大洋的中纬度和副热带纬度,且具有沿副热带海洋环流传播的特点;准15年振荡主要位于热带太平洋海域,自1930年后,该信号与北太平洋中纬度准20~30年振荡反位相;准7~10振荡则主要集中于北大西洋及北半球中高纬陆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