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0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19篇
测绘学   77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269篇
海洋学   12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4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4篇
  1940年   3篇
  193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671.
继2000年在南京汤山直立人地点葫芦洞附近的驼子洞堆积(32°03'17.1"N, 119°01'57.6"E) 中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后, 2007年在驼子洞又进行了新的发掘工作, 出土了不少新材料。根据对新材料的研究将若干种类的分类位置做了修订, 其中将原来鉴定为短角丽牛相似种(Leptobos cf. L. brevicornis)的标本厘定为粗壮丽牛(Leptobos(Smertiobos)crassus)。通过对驼子洞动物群性质的综合比较,发现驼子洞动物群的组成成分与安徽繁昌人字洞动物群和重庆巫山龙骨坡动物群最接近。驼子洞动物群的组成具有南、北方类型混合的特点, 应该属于过渡型动物群, 但以具北方特色的成员偏多, 说明在早更新世期间有北方的部分种类向南扩散的事件, 范围到达南京一带。这一扩散事件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驼子洞动物群指示在早更新世时期江宁一带的地貌特征与现在的差别不大, 气候潮湿, 但气温可能比现在的低。  相似文献   
672.

新疆阿尔泰哈龙矿集区是我国重要的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产地之一,区内大面积出露哈龙复式岩体,围绕岩体分布有群库尔、佳木开、阿祖拜、卡鲁安、柯鲁木特、吉列克和库马拉等多个花岗伟晶岩密集区。野外调研和年代学研究显示,哈龙复式岩体由先后侵入的晚奥陶世(456~446Ma)、早泥盆世(407.9~392.2Ma)和早三叠世(240.1Ma)花岗岩组成,花岗伟晶岩主要形成于中晚三叠世(238.3~206.8Ma)和早侏罗世(198.3~191.6Ma),矿集区花岗岩与花岗伟晶岩具有多期多阶段成岩作用以及密切的时空关系。其中,晚奥陶世和早泥盆世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176Hf/177Hf(t)比值和εHf(t)值均显示其形成于陆缘活动带,是俯冲作用的产物,二者的源区分别为中元古代含有古陆壳成分的新生地壳和年轻地壳(或来自亏损地幔的新生物质);早三叠世白云母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Eu负异常明显、Ba负异常显著,指示其岩浆演化程度较高,形成于后造山构造环境。柯鲁木特、卡鲁安和佳木开稀有金属矿化花岗伟晶岩与早三叠世白云母花岗岩均有高的176Hf/177Hf(t)比值和较低的εHf(t)值,相近的tDM2模式年龄,显示它们具有相似的源区,且均指向与中新元古代地层(即中新元古代含有古陆壳成分的富黏土变泥质岩)有关。花岗伟晶岩是多旋回构造事件的产物,其形成经历了以下阶段:首先是中新元古代陆缘沉积的初次富集;随后在加里东期和华力西期强烈的岩浆作用导致该地区地壳物质的活化,以及北西向深大断裂分割的块段构造格局;最后在印支期后造山构造环境挤压与拉张的交替作用下,被改造的中新元古代含泥质的变质沉积岩间断发生部分熔融并形成花岗伟晶质岩浆,其上侵到深大断裂的上盘张性断裂中就位。而被改造的源区差异可能是形成该地区不同类型花岗伟晶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73.
近年来应用微型围隔生态实验探讨了浮游植物多样性与表观增氧量(AOI)的关系及其在赤潮预警与评价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在赤潮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多样性与生物量(以AOI计)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多样性指数H'与AOI呈密切的负相关关系,优势度D2呈密切的指数正相关关系。该研究以赤潮预警与评价的AOI参考指标为依据,利用H'和D2与AOI的相关模式,提出了赤潮预警与评价的H'和D2的指标值,赤潮预警的H'和D2指标分别为0.72和0.36,赤潮判别的H'和D2指标分别为0.66和0.51。  相似文献   
674.
675.
目的:探讨MSCT对肝外型肝癌的影像诊断。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外型肝癌12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37.5岁。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增强及三维重建。分析MSCT三维重建对肝外型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在本组12例肝外型肝癌中,8例存在肝硬化。肿块位于肝左叶旁6例,肝右叶旁5例,尾状叶旁1例;肿块5例以囊变为主,7例以实性部分为主,少有囊变;动脉期MSCTA显示6例由肝右动脉供血,4例由肝左动脉供血,1例由胃右动脉供血,1例由胃十二指肠动脉供血。本组12例均未见门静脉瘤栓形成。结论:MSCT三维重建可以显示肝癌的供血动脉,对肝外型肝癌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76.
在东天山四顶黑山地区元古代深变质地层中发现层状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研究了它的产状、岩石类型、结构构造、矿物组成、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特征及其发现的地质意义.层状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为后侵位的镁铁质杂岩体和花岗岩所穿切与破坏,其正堆晶结构发育,并可划分出两个结晶与演化旋回.四顶黑山层状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的稀土微量元素含量和配分结构与该地区镁铁质杂岩、及图拉尔根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明显不同,具低∑REE、正δEu异常、高Sr低Rb、高Nb/U值、及Nb、Zr和Hf亏损等地球化学特征,该特征与裂谷成因的攀枝花层状辉长岩和曹家村层状岩体非常相似,这意味着四顶黑山层状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可能也形成于裂谷构造环境.选择层状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下部韵律层顶部辉石角闪石岩、镁铁质杂岩体闪长岩和角闪花岗岩中的角闪石开展39Ar/40Ar定年,结果显示3种岩体分别形成于545±5Ma、263.8±2.6Ma和200.8±0.91Ma.四顶黑山545Ma裂谷成因层状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的发育,意味着早寒武世是天山地区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型Cu-Ni矿的成矿期之一,天山地区在元古宙变质岩为基底的古大陆在早寒武世出现了雏形裂谷构造,545Ma可能是古天山洋形成的初始期.  相似文献   
677.
省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建设相关技术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省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建设的内容和作用,分析了数据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数据中心建设的总体技术思路和方法,并对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78.
通过分形理论中关联维数及其动态变化来揭示黑水河流域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影响区内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的相关因素。研究表明:区内不同规模地质灾害点系统空间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崩塌灾害点的分布最为集中,滑坡次之,泥石流则最为分散;近十年来区内每年所发生灾害的空间分布集中程度变化剧烈,呈现强集中、弱分散的特点;近五年来每年所发生的灾害呈逐渐分散趋势,但灾害的累积却有逐渐集中的趋势;影响区内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异同的主要因素为地形坡度、地层岩性、河流、降雨、人类工程活动、高程、断裂。  相似文献   
679.
北淮阳构造带东缘广泛出露新元古代变形花岗质岩体,其岩石成因对于认识北淮阳构造带的岩浆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出露于万佛湖北侧的变形花岗质岩体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旨在查明其成岩时代和成因类型.结果表明,岩体的组成矿物主要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和黑云母等矿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其成岩年龄为778 Ma,为新元古代岩浆活动的产物.岩体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A/CNK=0.98~1.21,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为钙碱性过铝质S型花岗岩,C/MF-A/MF图解显示源岩为泥岩及砂岩.根据岩石成因、构造环境判别以及区域构造演化过程,岩体应为新元古代扬子板块与大别地块碰撞产物.  相似文献   
680.
作为EMSLAB电磁感应国际合作计划的一部分,通过对海底观测的三分量变化地磁场的分析,构制了横跨Juan de Fuca洋脊、Juan de Fuca板块到板块俯冲带的三条地磁转换函数剖面,计算了各个测点的地磁场感应矢量。结果表明,Juan de Fuca板块的东、西两部分的浅部电性结构是有差异的,近海岸线的东区更导电;而深部电性结构是相对均匀的。这一结果与由大地电磁资料计算得到的二维模型剖面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