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7篇 |
免费 | 169篇 |
国内免费 | 8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3篇 |
大气科学 | 97篇 |
地球物理 | 67篇 |
地质学 | 325篇 |
海洋学 | 47篇 |
天文学 | 22篇 |
综合类 | 49篇 |
自然地理 | 10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39篇 |
2021年 | 36篇 |
2020年 | 41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39篇 |
2017年 | 25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46篇 |
2013年 | 40篇 |
2012年 | 45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33篇 |
2009年 | 39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37篇 |
2006年 | 36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64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间接平差法和最小二乘法原理推导了BeiDou+GLONASS+Galileo三系统组合标准单点定位(SPP)的数学模型;然后采用MGEX站的部分测站的观测数据,综合分析了BeiDou/GLONASS/Galileo不同组合模式的可见卫星数、DOP值、定位稳定性和定位精度等方面内容。试验结果表明:相比单系统(BeiDou、GLONASS、Galileo)、双系统(BeiDou+GLONASS、BeiDou+Galileo、GLONASS+Galileo),BeiDou+GLONASS+Galileo三系统组合的DOP值分别减少30%~55%、10%~50%;可见卫星数分别增加60%~120%、10%~110%。此外,在截止高度角大于30°的情况下,单系统和双系统的DOP值都较大且波动不稳定,定位可靠性和历元可用率会显著降低,而BeiDou+GLONASS+Galileo组合仍能获得比较理想的定位结果,这对于建筑物密集区、山区和卫星遮挡较为严重的恶劣条件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煤层采空区对铁山隧道病害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铁山隧道在建成之初即出现病害区,经详细的勘察与研究认为,主要原因是煤层采空区对隧道围岩不利影响所致。通过对采空区分布,分变形状态的研究,提出了病害区的三种状态分带并评价了其稳定性,突破了常规围岩分类与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4.
延边东部五道沟岩群的单颗粒锆石SHRIMP U-Pb 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延边地区东部五道沟岩群黑云阳起石片岩的单颗粒锆石SHRIMP U-Pb年龄测定.获得21个单点年龄,其中包括7组谐和年龄和1组不谐和年龄.谐和年龄分别为1347.8 Ma、844.8 Ma、340.2~313.7 Ma(平均值为323±23 Ma,N=4,MSWD=0.23,置信度=0.88)、292.9~288.3 Ma(平均值=291±25 Ma,N=3,MSWD=0.031.置信度=0.86)、279.2~266.2 Ma(平均值为279±28 Ma,N=4,MSWD=0.031,置信度=0.86)、127.4~124.2 Ma(206Pb/208U年龄平均值为126.5±3.7 Ma,N=5,MSWD=0.12;置信度=O.97)、116.1~106.3 Ma(平均值为115±39 Ma,N=2,MSWD=1.2置信度=0.27),不谐和年龄的下交点年龄为(451±120)Ma、上交点年龄为(1811±400)Ma(MSWD=7.2);这一结果表明:阳起石片岩的原岩主要是来自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的碎屑物,指示五道沟群的沉积成岩作用发生在石炭世(323±23 Ma),变质作用发生在晚二叠世(291±25 Ma),之后在279.2~266.2 Ma、126.5~106.3 Ma先后受两次岩浆用和蚀变作用的改造.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高寒山区冻土对降雨-径流过程的影响,对黑河上游红泥沟小流域典型降雨事件全过程出口断面的径流量进行了观测,采集降雨和河水样品,测定其中溶解硅的质量浓度,进而分析径流量和溶解硅质量浓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并以溶解硅为示踪剂将小流域出口径流分割为地面径流(腐殖层中流和坡面流)和地下径流(矿质层中流)。结果表明,洪峰上升期,地面径流对河道径流的贡献率为47%,地下径流贡献率为53%;洪峰降落期,地面径流贡献率为29%,地下径流贡献率为71%。整个观测过程中地面径流对河道径流的贡献率为30.7%,地下径流的贡献率为69.3%,说明洪峰期间河道径流以地下径流为主。分析认为冻土分布地区夏季降雨-径流过程中,由于土壤逐渐解冻,降雨入渗驱替冻土层上水排入河网,流域产流仍以地下径流为主。 相似文献
6.
7.
8.
使用黄土河谷场地模型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频谱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各观测点PGA的放大比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分析山顶和山谷各点的傅里叶谱以及谱比发现,在地形和土层共同作用下的放大效应是各自单独作用下放大效应的乘积。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