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93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76篇
地球物理   122篇
地质学   250篇
海洋学   54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91.
海滩监测是研究海滩演化的重要手段,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的海滩监测研究现状,总结了海滩监测的相关指标。北戴河海滩原位监测系统包括沉积动力地貌监测和海滩环境监测,可根据监测的目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监测手段、监测频率,是目前国内第1套完善的海滩原位监测系统。应用其监测数据分析了海滩常态演变及对梅花台风的响应机理。海滩原位监测对研究海滩养护、修复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92.
西藏邦铺钼铜多金属矿床硫、铅同位素 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雄 《地质与勘探》2012,48(1):24-30
[摘 要]西藏邦铺钼铜多金属矿床位于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东段,是典型的大型斑岩型矿床,以钼、铜为主,共生铅、锌。本文通过硫、铅同位素研究,获得含矿岩浆岩的硫同位素δ34S( -0.48‰~12.2‰,平均3.80‰)与硫化物矿物的硫同位素δ34S( -1.5‰~ +4.3‰,平均0.98‰) 组成一致,具有典型的岩浆硫特点(δ34S=0译);含矿岩浆岩铅同位素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 比值分别变化于38.857~39.857、15.620~15.704、18.684 ~ 18.768 之间,方铅矿铅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 比值分别变化于18.752~18.825、15.712 ~ 15.718、39.348~39.463 之间,显示其具有正常铅同位素的特点,可能同源,具有相同的演化历史或起源;特征值及铅同位素图解显示其具有壳幔混合特征,以壳源为主,可能主要来源于参加造山带的上部地壳。  相似文献   
593.
黑龙江省嘉荫县磨石山地区为火山岩分布区,为研究该地区的铀矿分布特征,采用地面伽马能谱测量方法对该地区进行测量,通过地面伽马能谱在该地区的应用,探讨了磨石山地区的铀异常分布特征,表明该方法在铀矿找矿中应用效果明显,为寻找铀矿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594.
地壳表层砷的循环与污染地下水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监测和预测地下水砷污染,揭示由自然原因引起的地下水砷污染规律和机制,通过多年来对内蒙古河套平原地下水砷污染的调查研究,在充分了解和掌握砷的化学与地球化学性质以及世界各国地下水砷污染状况与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砷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和污染地下水的机理。文章阐述了4种地下水砷污染类型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地壳表层砷的循环与污染地下水模式,通过该模式在基本掌握某一地区地质环境背景的情况下,可以初步预测其可能发生地下水砷污染的地段。地下水砷污染是砷在地壳表层循环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环境水文地球化学现象,污染区的分布与特定的地质、地理背景和环境条件有关。在还原解吸污染类型中,封闭的环境、硫元素和有机碳的存在是地层中砷溶出的主要控制因素。今后应加强对封闭的冲积或湖积平原、河流入湖或入海三角洲等地区地下水砷污染的调查与监测。  相似文献   
595.
马亚雄 《云南地质》2010,29(3):271-272
长条状耿马花岗岩岩基(株)内部及接触破碎带为成金构造三级张性、张扭性、压扭性断裂控矿,毒砂矿化为找矿标志,应为断层控制、期后热液型金矿。  相似文献   
596.
赵思传  罗泽雄 《云南地质》2010,29(4):404-408
南沙金矿处于滇黔桂"金三角"西段滇东南金成矿区富宁—广南成矿带。已发现金矿体10余条,远景可达中—大型规模。矿体受地层和构造双重控制。微细浸染状结构。低温气水热液控矿断层的次级破碎带中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597.
北羌塘盆地油页岩形成环境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最近在北羌塘长蛇山地区新发现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大套油页岩及巨厚膏盐层,该油页岩与近年来作者在胜利河、长梁山地区发现的多处油页岩连成一片,构成了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中生代海相油页岩带—北羌塘油页岩带。沉积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北羌塘盆地总体上为一个向北西开口的相对闭塞的巨大海湾,发育了河流-三角洲、海湾(潮坪-潟湖)和浅海-陆棚等沉积相组合。古气候、古环境研究表明,油页岩(段)沉积期,胜利河地区处于潮湿的热带-亚热带环境,大量淡水的注入以及高的生产力等综合因素,控制了油页岩的形成,其分布主要位于局限海湾-潟湖的边缘带;膏盐层(段)沉积则发育于相对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的闭塞环境。北羌塘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油页岩及其上覆膏盐层是重要的烃源岩和区域性封盖层。油页岩及含膏盐层沉积组合的发现,对于重新认识羌塘盆地生烃条件及保存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98.
本文从控制热液运输通道的断裂密度、代表成矿物质来源的地球化学因子(异常,背景)、反映成矿围岩构成的卫星重力分布三个(共四个证据)对金矿具有显著指示意义的找矿指标入手,通过与现有已发现的金矿床进行比对检验后得到最佳的找矿证据.应用证据权模型,首次评估了厄立特里亚全国范围内不同区域发现金矿床的概率.依据计算得到的后验概率结...  相似文献   
599.
大平掌矿床是西南三江地区重要的铜金多金属矿床,为系统地对比研究矿区16号勘探线新发现两类金矿体,即V1块状硫化物矿体中顺层产出的层状金矿体、穿层断裂带中的网脉状金矿体中金的赋存状态、载金矿物类型,探讨金的沉淀机制。文章基于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观察,结合电子探针(EPMA)分析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两类金矿体矿石中可见金为金的独立矿物(银金矿、碲金矿、碲金银矿),以裂隙金形式赋存,层状金矿体矿石中还可见晶隙金;热液型黄铁矿是两类金矿体矿石的主要载金矿物,其中“不可见金”均以固溶体金(Au+)为主,存在极少数的纳米金(Au0)。两类金矿体金的成矿均受后期东西向断裂带影响,为后期具有较高碲逸度的成矿热液充填成矿提供有利空间,金的独立矿物颗粒细小且分布不均,是由流体的沸腾和混合作用以及不平衡、不稳定的流体体系造成;两类金矿体中固溶体金(Au+)均由Au+占据黄铁矿晶格空位或缺陷等畸变形成。  相似文献   
600.
柴达木盆地被祁连山、阿尔金山及昆仑山所环绕,盆地古近系下干柴沟组(E23)地层独特的岩性和沉积格局指示了复杂盆山体系和源区多样成因。本文选取了盆地内部不同构造带5口钻井下干柴沟组的中粗砂岩样品,利用碎屑锆石U- Pb定年等分析方法对柴达木盆地进行了构造、物源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位于祁连山前的XX- 1井样品下干柴沟组锆石年龄介于2692~156 Ma之间,主要峰值年龄为448 Ma和249 Ma,L6- 1井样品锆石年龄介于2693~220 Ma之间,主要峰值年龄为499 Ma和415 Ma;位于盆地西部沉降中心内部的YIT- 1井样品下干柴沟组锆石年龄介于2796~266 Ma之间,主要峰值年龄为423 Ma和255 Ma;阿尔金山前的N- 105井样品下干柴沟组锆石年龄介于2481~242 Ma之间,主要峰值年龄为422 Ma和259 Ma,N- 109井样品锆石年龄介于2638~228 Ma之间,主要峰值年龄为444 Ma和246 Ma。通过与主要源区年龄对比可知,盆地不同构造带下干柴沟组的物源差异较大,靠近祁连山前的XX- 1井、L6- 1井的物源主要来自于祁连山内部;位于阿尔金山前相邻的N- 105、N- 109井物源主体来自于阿尔金山内部,但N- 109井存在祁连山物源贡献;柴西坳陷内部YIT- 1井物源受祁连山及东昆仑共同控制。物源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在古近纪已大规模隆升,并且作为青藏高原北部边界为柴达木盆地持续提供物源;阿尔金山及昆仑山在下干柴沟组沉积时期已经形成雏形,但并未大规模隆升,造成了山前带复杂的物源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