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10篇 |
免费 | 560篇 |
国内免费 | 29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13篇 |
大气科学 | 210篇 |
地球物理 | 321篇 |
地质学 | 1061篇 |
海洋学 | 344篇 |
天文学 | 27篇 |
综合类 | 148篇 |
自然地理 | 2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3篇 |
2023年 | 80篇 |
2022年 | 100篇 |
2021年 | 100篇 |
2020年 | 87篇 |
2019年 | 91篇 |
2018年 | 93篇 |
2017年 | 59篇 |
2016年 | 61篇 |
2015年 | 72篇 |
2014年 | 133篇 |
2013年 | 69篇 |
2012年 | 77篇 |
2011年 | 81篇 |
2010年 | 93篇 |
2009年 | 97篇 |
2008年 | 61篇 |
2007年 | 66篇 |
2006年 | 65篇 |
2005年 | 74篇 |
2004年 | 61篇 |
2003年 | 52篇 |
2002年 | 50篇 |
2001年 | 65篇 |
2000年 | 67篇 |
1999年 | 70篇 |
1998年 | 55篇 |
1997年 | 56篇 |
1996年 | 60篇 |
1995年 | 66篇 |
1994年 | 34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35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35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5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2篇 |
1963年 | 5篇 |
1960年 | 2篇 |
1958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郯庐断裂带新近纪以来的挤压构造与合肥盆地的反转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郯庐断裂带于新近纪以来呈现强烈的逆冲活动,使得先存的伸展性断层产生了一系列逆冲反转构造.该逆冲活动使合肥盆地东部边缘地层被明显掀斜并产生断弯褶皱.与此同时,合肥盆地也相应遭受了挤压而反转,在合肥盆地内形成了一系列NW向左行平移断层和NNE向的宽缓褶皱构造.这些构造对油气二次运移和圈闭有利.在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产生的弧后扩张使中国东部大陆受到挤压的区域动力学背景下,郯庐断裂的逆冲活动和合肥盆地反转构造在近EW向挤压应力下形成. 相似文献
192.
正随着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初中地理教材在原版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变,以适应新版课程标准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很多方面均发生了改变。笔者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新旧版本地理教材从选择区域、活动栏目和图像系统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地理教师更好地使用新版教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3.
194.
195.
为对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应用透射电镜技术对4种缘毛目纤毛虫(双缘聚缩虫、羽状聚缩虫、共栖聚缩虫类似种和拟杯状伪钟虫)迄今不甚明了的部分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在光镜下不同外观的表膜显示了基本相似的超微结构:均由3层单位膜(细胞膜和表膜泡内、外膜)构成,差别仅在于表膜泡的厚度有所不同。(2)大核均为致密性核。核内染色质呈团块状密集排布,核仁数目较少,为椭球状或球状;小核也为致密性结构,染色质呈不规则的凝聚态。(3)帚胚由双层的原生质膜和穿越双层膜并排列紧密的毛基体以及位于中心的肌丝组成。(4)柄内具众多均匀分布、平行于柄肌的微管;柄肌由双层膜包被,其内一侧为高度凝聚的肌丝,另一侧则分布有众多的线粒体。 相似文献
196.
197.
A two-dimensional, depth-integrated model proposed by Lynett and Liu (2002) was checked carefully, and several misprints in the model were corrected after detailed examination on both the theory and the numerical program. Several comparisons were made on wave profile, system energy and maximum wave amplitude. It is noted that the modified model can simulate the propagation of the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over variable bathymetry more reasonably to a certain degree, and the wave profiles obtained based on the modified model can better fit the experiment data reported by Helfrich (1992) than those from original model. 相似文献
198.
高原低涡结构特征模拟与诊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二重嵌套的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2005年7月28—29日的一次高原低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拟结果对此次低涡的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MM5模式对此次低涡过程有较好的模拟能力,模拟出的位势高度场分布和涡度场结构与实况基本吻合。此次高原低涡具有同热带气旋相似的涡眼(空心)结构和暖心结构。在流场上,高原低涡在涡眼区下层表现为辐散下沉运动,上层为辐合上升运动;而在涡心四周下层表现为辐合上升运动,上层为辐散下沉运动;在涡度场上,高原低涡下层为正涡度区,上层为负涡度区。 相似文献
199.
200.
席状岩浆房中的岩浆冷却及动力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岩浆房中岩浆的结晶分异方式一直存在着争议,其基本矛盾在于对岩浆冷却历史及热不稳定性可能引起的对流形式的理解各不相同。本文在充分考虑席状岩浆房的基本物理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稳定岩浆体系的动态冷却模型,并以攀枝花层状岩体为例,计算了相应的温度场、密度场及粘度场。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守恒的、对热不稳定性进行分析的新方法。计算了热不稳定性可能引起的对流强度、对流区域及对流时间,并深入讨论了在一定的热不稳定状态下,不同的岩浆屈服强度对对流特征参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岩体的整个固化过程中,如果曾发生过自发对流,其对流也是极微弱而短暂的,不会影响中下部岩浆房中岩浆的固化和结晶。这一结论与对该岩体的实际观察相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