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60篇 |
免费 | 507篇 |
国内免费 | 26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6篇 |
大气科学 | 195篇 |
地球物理 | 297篇 |
地质学 | 934篇 |
海洋学 | 321篇 |
天文学 | 25篇 |
综合类 | 139篇 |
自然地理 | 2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1篇 |
2023年 | 70篇 |
2022年 | 91篇 |
2021年 | 92篇 |
2020年 | 75篇 |
2019年 | 93篇 |
2018年 | 88篇 |
2017年 | 58篇 |
2016年 | 57篇 |
2015年 | 69篇 |
2014年 | 114篇 |
2013年 | 62篇 |
2012年 | 71篇 |
2011年 | 74篇 |
2010年 | 86篇 |
2009年 | 88篇 |
2008年 | 57篇 |
2007年 | 57篇 |
2006年 | 63篇 |
2005年 | 66篇 |
2004年 | 62篇 |
2003年 | 50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43篇 |
2000年 | 65篇 |
1999年 | 64篇 |
1998年 | 50篇 |
1997年 | 50篇 |
1996年 | 60篇 |
1995年 | 63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41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33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4篇 |
1977年 | 2篇 |
1963年 | 3篇 |
1960年 | 2篇 |
1958年 | 6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准噶尔谢米斯台铜矿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新疆西准噶尔金、铜矿床找矿勘查取得了重大突破,谢米斯台区野外地质工作过程中,发现S24铜矿点.通过地质填图、地球化学扫面和深部地球物理测量,发现S24铜矿点存在火山机构,矿化受火山机构和区域断裂联合控制.地表圈出3个矿化体,发现地球物理异常达地下400 m,火山机构深部可能存在斑岩型矿化.经钻孔验证(孔深350 m),发现地下3层矿化体,估算铜资源量5×104 t.认为S24铜矿点具小型铜矿床规模,将其命名为谢米斯台铜矿.含矿火山岩锆石U-Pb年龄为(422.5±1.9) Ma.谢米斯台铜矿是西准噶尔地区形成于早古生代火山岩型铜矿. 相似文献
952.
本文采用施压条件下有机磷溶液渗透通过粘性土层的试验,模拟有机磷越流通过弱透水层的过程,研究其迁移的衰减规律、降解转化的机理以及各种因子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进水的浓度越小,pH值越大,土层中的磷酸酶降解转化有机磷的效果越好;土层对有机磷的吸附量随着进水pH的增大而增大,进水浓度的减小而减小;对于酸性进水而言,粘性土层对有机磷的阻滞作用与进水浓度关系不大,较倚重于进水pH值的升高。 相似文献
953.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江汉平原开展早稻、晚稻、中稻、虾稻和再生稻5种稻作类型温室气体排放监测试验,研究不同稻作模式下稻田CH4和N2O排放特征、总增温潜势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准确评估稻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CH4排放集中在水稻前期淹水阶段,排放峰值最高为虾稻(85.7 mg·m-2·h-1),较其他稻作模式高71.7%~191.5%。N2O排放峰值主要出现于中期晒田和施肥阶段,排放峰值最高为再生稻(1100.7 μg·m-2·h-1),较其他稻作模式高16.8%~654.9%。CH4累积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虾稻、再生稻、早稻、晚稻、中稻;N2O累积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再生稻、早稻、晚稻、中稻、虾稻;总增温潜势从大到小依次为虾稻、再生稻、早稻、晚稻、中稻;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虾稻、早稻、再生稻、晚稻、中稻。CH4排放占比为82.9%~99.0%,稻虾田高排放主要原因为持续淹水时间长、秸秆还田和饲料投入,探究该模式CH4减排举措最为关键;中稻由于水旱轮作,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最低,可作为低碳减排的主要稻作类型。 相似文献
954.
该文说明“修正曲线方程”与“曲线方程”的差异及其建立的过程。曲线方程实质上是采用直线方程表达的两相关函数的关系式。但是,按直线方程发展趋势推测的范围较小,误差较大。而修正曲线方程是在曲线方程的基础上探索出的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它将曲线方程y=a+bx中的参数(a、b)由常数值导成随x变化的不定值(a_i、b_i)。因此,修正曲线方程则是拟合曲线自然发展的一种方程式。函数的变化规律基本上是沿曲线变化的。它推测的较远,结果误差较小,可广泛应用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不同学科的领域中。 相似文献
955.
956.
四川盆地海相三叠系硬石膏和盐卤水的硫同位素组成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四川盆地下、中三叠统硬石膏和盐卤水广布,通过对采集于不同地段不同层位各具代表性的硬石膏、石膏和盐卤水的244件样品的分析,可见其同层位硫同位素组成稳定,δ34S自下而上具阶梯状递减轻化的趋势,与已知全球海相三叠系硫同位素组成有明显差异。这种硫同位素分布规律对地层划分和对比、蒸发岩形成环境的判断、研究卤水产层和成因、掌握蒸发岩咸化发展方向及预测找钾工作等的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57.
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是重要的生物气勘探区域,已发现5个天然气田,属于高产高丰度大型气田,目的层较深,得好该区的地震资料是该地区气田开发的重要基础.该区地表分布大片盐沼区,按照以往激发井深设计方法在高速层中激发,单炮质量低,得不好深层资料.经过对该区近地表结构的仔细分析调查,发现该区经过长期交替沉积作用,近地表形成多套盐泥互层,反复多达4~5层,表现在微测井记录中是高速层并不是单一结构,高速层顶界面下有多套强反射界面,按照以往的方法在高速层顶界面下激发,地震波被大量屏蔽在这多套盐泥交互层中,经过对井深的优化,设计到盐泥交互层之下激发,所得资料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58.
通过梳理广西岩溶峰林区近年来抗旱找水成井的钻孔资料,分析水文地质条件与成井的关系,结果表明:构造、岩性和岩溶发育层位是控制钻孔是否成井的主要因素。断层破碎带、向(背)斜以及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的接触带等蓄水构造为有利的成井位置;石炭系地层(C1、C2)和上泥盆系地层(D3)为主要的成井地层,占成井总数的55.24%,平均单井出水量为261 m3·d-1,平均开采深度为37.67 m。通过对区内的岩溶水赋存特征及规律分析总结,归纳成6种钻探成井模式:压扭性断裂旁侧富水模式、相对隔水岩层阻水模式、挡水墙阻水模式、圈团褶皱蓄水构造模式、向/背斜轴部富水模式、自垩系红层盘地找水模式,并提出了几种常见的地形地貌特征找水标识。 相似文献
959.
洞庭湖区土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时空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5期遥感影像数据,在ArcGIS等软件支撑下,运用当量因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估算洞庭湖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探究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① 1995—2015年洞庭湖区林地面积持续减少,未利用地面积稳步增加,林地与未利用地面积的增减主导着区域土地利用变化。② 1995—2015年洞庭湖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经历1995—2000年的陡增后不断下降,近20年来累计减少21.64亿元,减少幅度为1.06%,林地面积减少是洞庭湖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减少的根本原因。③ 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构变化来看,1995—2015年洞庭湖区除废物处理价值有小幅增加外,其他各项生态服务价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生态环境保育始终是洞庭湖区土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④ 1995—2015年洞庭湖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布的空间自相关性较为显著,格局变化较明显,高值区、低值区趋于集中,高-高类型区在西部的沅江流域常德段有所减少,向东部的汨罗江流域快速扩展,低-低类型区集中在北部、南部、西部的城镇相对密集区并沿城镇发展轴逐步扩张凝结成带片状。 相似文献
960.
碳酸盐岩振动液化地震序列 总被引:180,自引:16,他引:180
新建立的振动液化地震序列系碳酸盐软沉积物中的强地震事件记录,包括地震液化阶段产生的泄水脉、液化变形;液化停止后的地面下沉构造;地震引起的津浪丘状层与浊积岩等序列单元。这个序列来自大区域的野外实践总结,反映了一次强地震事件的全过程,并在理论上得到统一的解释。序列将为野外地质学家在碳酸盐层中识别事件提供对比的标准。根据振动液化地震记录,本文首次提出古郯庐带概念,并对其地质意义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