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34篇 |
免费 | 570篇 |
国内免费 | 32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95篇 |
大气科学 | 203篇 |
地球物理 | 311篇 |
地质学 | 1109篇 |
海洋学 | 396篇 |
天文学 | 25篇 |
综合类 | 151篇 |
自然地理 | 24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7篇 |
2023年 | 70篇 |
2022年 | 100篇 |
2021年 | 96篇 |
2020年 | 77篇 |
2019年 | 98篇 |
2018年 | 102篇 |
2017年 | 61篇 |
2016年 | 62篇 |
2015年 | 71篇 |
2014年 | 119篇 |
2013年 | 72篇 |
2012年 | 91篇 |
2011年 | 76篇 |
2010年 | 102篇 |
2009年 | 91篇 |
2008年 | 64篇 |
2007年 | 64篇 |
2006年 | 74篇 |
2005年 | 74篇 |
2004年 | 75篇 |
2003年 | 55篇 |
2002年 | 55篇 |
2001年 | 54篇 |
2000年 | 71篇 |
1999年 | 81篇 |
1998年 | 57篇 |
1997年 | 60篇 |
1996年 | 73篇 |
1995年 | 74篇 |
1994年 | 45篇 |
1993年 | 47篇 |
1992年 | 47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39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77年 | 2篇 |
1963年 | 3篇 |
1960年 | 2篇 |
1958年 | 6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41.
242.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宁、贵德盆地的新生代沉积序列较完整的记录了盆地周围物源区构造变形过程。重矿物是碎屑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直观、有效揭示源区母岩、构造—沉积过程的重要手段。通过重矿物的系统分析,结合沉积—构造变形,揭示出始新世—上新世末西宁—贵得盆地及其源区经历了几个构造活动阶段:古新世—始新世早期的隆升阶段、始新世中期—渐新世晚期的构造稳定阶段、渐新世末—中新世初的构造隆升阶段、中中新世构造稳定阶段和晚中新世以来的强烈隆升阶段。并结合特征矿物(绿泥石)及古水流分析,推断古近纪西宁—贵德盆地是东昆仑山前一个统一盆地。中新世早期青藏高原的扩张导致了拉脊山开始隆起,使原型盆地解体;约8.5 Ma以来拉脊山强烈隆升,两侧盆地逐渐转变为山间盆地。这为正确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盆山格局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43.
244.
采用酸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测定地质样品中的全硼量,关键环节在于如何防止样品消解过程中硼元素的损失,降低测量过程中的基体干扰、光谱干扰和记忆效应。基于以上问题,本文采用氢氟酸-硝酸-高氯酸-磷酸在低压密闭溶样罐中消解样品,溶出的硼元素与少量磷酸充分络合,防止硼的挥发损失;以基体及主成分浓度与样品相类似的地质类固体标准物质绘制标准曲线做线性校准,有效匹配和降低样品的基体干扰;采用仪器自带的操作软件,观察分析谱线附近是否存在其他元素的干扰,来确定背景扣除最佳的位置及宽度,降低ICP-OES测量中的光谱干扰;以10%的王水作为进样系统的冲洗液,有效消减测量过程中的记忆效应。当稀释因子为200时,方法的检出限(3SD)为1.2μg/g,定量限(10SD)为4.0μg/g;用岩石、土壤及水系沉积物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对精密度及准确度进行分析验证,11次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1.8%~7.9%,相对误差为-3.6%~6.3%;以外检分析结果为参考,对硼含量在定量限以上的样品测定,相对误差为-9.3%~12.5%。 相似文献
245.
246.
利用10年资料(2001—2010年)对热带气旋影响下的江苏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规律进行统计,发现在各类强对流天气中,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雷雨大风天气,一般雷暴很少发生,龙卷和冰雹天气从未发生。统计结果还表明,在这10年中共有21个热带气旋影响江苏地区,多数热带气旋处于向热带低压减弱的阶段。通过对相关个例进行强对流指数研究发现,这些指数的阈值比以往的研究要小,表明受热带气旋影响更容易造成对流不稳定和低层不稳定能量堆积,最终导致强对流天气发生。 相似文献
247.
利用地面降水观测资料、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研发的4种降水融合产品(FAST_5 km、FRT_5 km、RT_1 km、NRT_1 km),采用误差分析、偏差分析、正确率、TS评分等方法,对其在四川盆地西部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并选取2020年8月10—11日一次极端暴雨过程进行详细评估。结果表明:融合格点降水资料与实况较为一致,且1 km产品更接近实况。极端暴雨过程中,对于过程累积雨量,4种融合格点降水资料均能很好地反映此次降水过程,降水落区、走向和雨带形态均与实况较为一致。1 km产品的强度和落区都更接近实况,其中以NRT_1 km与实况的匹配度最高,偏差更小。融合格点降水资料存在24 h雨量极大值比实况偏小的情况,1 km产品的极值较5 km产品有很大提升。融合格点降水资料的小时最大降水量低于实况,存在一定的偏差量。强降水时段,融合降水资料与实况偏差不大,能够反映降水的大值区。总体上看,三源融合实况格点产品效果优于二源融合实况格点产品,其中融合了CMORPH和FY 2种卫星资料的近实时三源融合实况格点产品最优。 相似文献
248.
富油煤热解重质焦油制备石墨化泡沫材料是富油煤资源高值化利用的方式之一。
为探究不同反应条件与泡沫炭性能的联系从而制备高性能泡沫炭材料,以重质焦油制备中间相沥青为前驱体,采用高温自发泡法制备泡沫炭。考察不同反应温度、升温速率和反应压力对煤焦油基泡沫炭性能的影响,最后进行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实验建立二次多项回归方程,揭示泡沫炭孔隙率、导热系数与反应条件的关系。
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升温速率和反应压力对煤焦油基泡沫炭性能有显著影响。泡沫炭孔隙率的最优值为72.8%,对应的条件为温度559 ℃、压力0.48 MPa、升温速率9 ℃/min,影响因素温度>压力>升温速率;泡沫炭导热系数最优值为0.219 W/(m·K),对应的条件为温度549 ℃、压力2 MPa、升温速率3.9 ℃/min,影响因素升温速率>压力>温度。经过响应面模型优化后的工艺参数可制备具有良好孔隙率及导热性的泡沫炭材料,为提升富油煤热解效率提供新方案。
249.
阿尔泰山南坡受到西风急流、北冰洋冷湿气流、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和亚洲低压共同影响,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气候模式;同时,阿尔泰山地区是欧亚沟通的枢纽地带,气候变化对周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系统影响显著。因此有必要了解阿尔泰山周边气候变化长期历史,识别气候变化特征,总结规律以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本研究利用相关分析发现阿尔泰山南坡西伯利亚落叶松树轮宽度年表与夏季(6~7月)温度呈显著关系(r=0.626, n=58,p<0.001),进而建立一阶线性回归模型方程定量重建了阿尔泰山南坡过去304年(1715~2018年)夏季温度变化。统计结果显示重建序列稳定可靠,并有能力代表大范围的温度变化特征。重建存在5个暖期(1740~1767年、 1775~1793年、 1837~1847年、 1898~1909年、 1990~2018年)和5个冷期(1715~1727年、 1807~1828年、 1848~1858年、 1876~1897年、 1927~1940年)。虽然自1990年来温度持续上升(1990~2018年温度距平0.33℃),但并未超过1740~1767年的温度(温度距平0.49℃)。结合周边降水重建序列,发现研究区域在过去3个多世纪表现出夏季水热同步的配置模式,即暖湿/冷干模态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50.
帕米尔构造结位于特提斯构造域中部,它记录了完整的特提斯演化过程。然而,对于该区原特提斯洋俯冲极性、过程及原特提斯到古特提斯的转换,还存在很大争议。在北东帕米尔地区,我们识别出晚奥陶世辉石闪长岩,顺层侵入于布伦阔勒岩群石榴黑云片麻岩中。笔者等对岩体的岩相学、锆石U- Pb年龄、全岩地球化学、矿物学、全岩Sr—Nd及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进行测试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塔什库尔干辉石闪长岩主要由角闪石(40%~45%)、斜长石(35%~40%)、黑云母(6%~10%)、未交代完全的单斜辉石(15%~20%)组成。锆石U- Pb谐和年龄为457. 6±2. 6 Ma。岩石的Al2O3(13. 17%~18. 79%),SiO2(49. 85%~55. 85%)、MgO(3. 52%~9. 12%)和全碱含量(Na2O+K2O=2. 93%~4. 92%)变化大,显示拉斑系列特征。在微量元素方面,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LaN/YbN=2. 47~5. 87),亏损高场强元素,(Nb/La=0. 31~0. 81),显示岛弧玄武岩特征。岩石具有不均一且解耦的Nd—Hf同位素组成,(εNd(t)=-8. 79~-2. 24,εHf(t)=-2. 1~+4. 5),表明其原始岩浆来源于主要受到俯冲流体交代的富集地幔楔的部分熔融,并有亏损的软流圈物质加入。其原始岩浆具有高的氧逸度lgfO2(-15. 71~-11. 98)和含水量(4. 35%~5. 24%)。结合前人研究,表明帕米尔地区原特提斯洋为南向俯冲,从寒武纪早期持续到奥陶纪晚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