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5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揭示古压力衰减梯度与含油气性的本质关系,以渤南洼陷沙三段为研究对象,以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冰点测试技术恢复的古压力数值作为过程控制,利用盆地模拟法恢复研究区主成藏期压力分布特征,并分析古压力梯度与含油气性的内在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主要油气成藏期(4.2 Ma至今)存在明显的超压,其中沙三下亚段古压力梯度高于沙三中亚段;古压力梯度高值区多发育于深洼带,近源区的断阶带和陡坡带的古压力梯度值变化相对平缓,缓坡带的古压力梯度值普遍较低.古压力梯度与含油气性关系密切:沙三下亚段源区古压力梯度高值区含油性好,沙三中亚段随古压力梯度增高油气显示变弱,油气环中心分布;近源区高古压力梯度代表较强的成藏动力,油气连片分布;远源区古压力梯度与含油气性关系较弱.   相似文献   
42.
东营凹陷牛庄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微观充注机理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对牛庄油田牛103井、牛105井、牛106井、牛107井和史11井共计36块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系统获取了牛34-C砂体、牛106-D砂体和史10-C砂体的GOI (artz grains containing oil inclusions, 石英颗粒含油包裹体丰度) 数据.运用GOI分析技术和荧光观测技术, 结合试油成果数据, 分析了牛庄油田岩性油气藏的油气微观充注历史.结果表明: 早期充注于史10-C砂体、牛106-D砂体中的早期成熟油气藏, 可能遭受晚期充注高成熟油气的驱替, 并有可能在浅层形成次生油气藏, 而现今赋存于这些岩性油气藏的油气主要为晚期充注的产物; 牛34-C砂体中的油藏为两期油气充注共同作用结果.上述认识对揭示牛庄地区隐蔽油气藏成藏机理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3.
通过分析轮南地区三叠系的地震地质条件,运用井组综合标定技术对各油组砂体进行标定,三维空间追踪描述,计算其顶面埋深和厚度以及储集层物性参数,并应用多参数综合分析和神经网络判识技术对砂体含油气性进行了判识,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44.
基于地质综合研究,系统分析了济阳坳陷前第三系顶部风化壳结构地质特征,深入剖析了其形成主控因素,总结了风化壳结构发育模式,探讨了风化壳结构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认为,济阳坳陷前第三系顶部风化壳中,风化粘土层厚度薄,分布地区局限,物性差;半风化岩石全区发育,岩石类型多样,除部分半风化碳酸盐岩、火成岩、变质岩等顶部存在一层致密“硬壳”外,物性多得到改善。风化壳结构形成受控于原岩岩性、间断时间、古气候、古地形、上覆层沉积环境等5大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风化壳结构空间发育;风化粘土层、半风化岩石顶部“硬壳”对油气起遮挡、封盖作用,顶部无“硬壳”的半风化岩石则可大大提高前第三系岩层的储集性能和不同层系之间的横向连通性。  相似文献   
45.
基于地质综合研究,系统分析了济阳坳陷义和庄凸起东部地区前第三系顶部风化壳结构特征,深入剖析了其形成主控因素,建立了该区风化壳结构发育模式,并探讨了风化壳结构对油气运聚的影响。研究认为,义和庄凸起东区前第三系顶部风化壳中,风化粘土层厚度薄,分布地区局限,物性差;半风化岩石全区发育,岩石类型多样,除部分半风化碳酸盐岩顶部存在一层致密“硬壳”外,物性多得到明显改善。风化壳结构形成受控于岩相、气候、时间、古地形、构造、后期保存程度等6大因素;多种因素相互耦合,决定了风化壳结构的空间发育;风化粘土层、半风化岩石顶部“硬壳”对油气起遮挡、封盖作用,顶部无“硬壳”的半风化岩石则可大大提高前第三系岩层的储集性能和不同层系之间的横向连通性。  相似文献   
46.
广饶潜山是东营凹陷南缘一个典型下古生界古风化壳型潜山,含油气规模较大,但油气富集规律复杂。结合勘探实践,本文利用大量钻测井、岩石矿物及油气测试资料阐明了广饶潜山差异性侵蚀特征及其对油气富集规律控制作用。岩性组合差异及内幕断裂带导致岩体结构弱化,从而下古生界呈现差异性侵蚀。高泥质含量岩性组合单元的差异侵蚀易形成粘土充填沟谷,对油气沿古风化壳侧向运移具有良好遮挡作用;沿内幕断裂带差异侵蚀的沟谷对油气侧向运移没有区域遮挡能力,但明显控制多个潜山带的油气独立富集。下古生界差异侵蚀与油气富集规律密切相关,这对该领域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7.
胜利油区下古生界潜山岩溶作用及宏观储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利油区下古生界同华北地台的其他地区一样,为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海相沉积,作为油气的储集体,是在加里东期风化壳的基础上,经印支期拱张,燕山-喜马拉雅期的块断形成潜山,经再次的风化淋滤作用改造而成的。该文根据潜山的形成史,结合岩溶作用的发育时间,把区内的潜山划分为3种类型:第一类为印支期拱张一岩溶型潜山,其储集空间以溶蚀洞穴为主,构造裂缝次之,第二类为燕山-喜马拉雅期块断-岩溶型潜山,其储集空间以构  相似文献   
48.
胜利油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层序地层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胜利油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包括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可识别出潮坪沉积、障壁岛湖沉积和三角洲沉积三种沉积类型。根据区域地质及古生物资料,确定了三个等时面,划分出2个层序14个准层序,每个层序包括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而以高位体系域最发育。纵观整个含煤地层的沉积演化过程,本溪组沉积期以滨浅海相为主;太原组沉积期为海陆交替相;山西组沉积期以三角洲相为主,总体表现为海退层序。  相似文献   
49.
沾化凹陷孤北地区石炭一二叠系(C-P)潜山产出煤成气,油气勘探需要搞清楚产出的煤成气是煤岩初次埋藏、还是抬升剥蚀后再次埋藏生成的.在查明该区煤岩地质演化的基础上,采用热模拟实验方法,探讨了煤岩初次和二次生烃过程中气态烃与主要单体烃生成动力学特征,发现煤岩二次生烃的活化能比一次生烃高40~50 kJ/mol,认为孤北地区C-P煤系源岩达到4200 m深度条件(R°约0.9%)才发生二次生烃作用.与煤岩初次生气相比,二次生气具有iC4/nC4<1、n(C6 C7)/i(C6 C7)>0.8、甲苯/苯<1.2等特征,据此认为孤北煤成气是煤岩二次生烃形成的.  相似文献   
50.
为探讨成岩作用对烃类流体活动的响应,利用显微观察、包裹体测温、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沙三段自生矿物形成与烃类流体活动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研究区沙三段储层的成岩序列为:第一期石英次生加大边→第一期碳酸盐胶结物(黄铁矿)→绿泥石薄膜→第二期碳酸盐胶结物→第二期石英次生加大边(第一期高岭石)→第三期碳酸盐胶结物→第三期石英次生加大边(第二期高岭石)→第四期含铁碳酸盐胶结物(黄铁矿)。第一期油气充注发生于第二期碳酸盐胶结物形成的后期,第二、三期油气充注发生于第三期碳酸盐胶结物形成的中后期,第四期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标志大规模油气充注时期的结束。烃类流体活动对研究区的自生高岭石、含铁碳酸盐矿物(第四期碳酸盐胶结物)、黄铁矿等3类自生矿物的形成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砂岩储层中,第二、三期碳酸盐胶结物的港湾状溶蚀现象、高岭石大量发育、第四期碳酸盐胶结物和黄铁矿的共生组合等成岩现象可作为微观上识别烃类流体活动的标志。含油性较好的层段,烃类流体活动可导致碳酸盐胶结物产生大规模的溶蚀作用,并促使长石溶蚀产生大量高岭石,砂泥岩界面处可见黄铁矿与含铁碳酸盐胶结物共生;而含油性差及不含油的层段,由于缺少烃类流体提供的大量有机酸,高岭石发育较少,早期碳酸盐胶结物保存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