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湖泊沉积物粒度多组分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研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高分辨率激光粒度仪MS2000对安固里淖、三台河以及长江等多个地点湖泊和河流沉积物样品细粒部分的粒度多组分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总结了其粒度分布特征及组分间差异并讨论了其成因机制。研究认为:1)湖泊沉积物粒度一般由多个组分叠加构成,表现为多组分粒度分布特征,其受控于水动力强度和搬运方式等因素。2)粒度分布最多可有6个组分(中值粒径范围分别为①<1μm,②2~10μm,③10~70μm,④70~>150μm,⑤150~700μm,⑥>700μm),其中前4个组分属悬浮组分(③组分是流域内风成作用强弱的判别标志),⑤为跳跃组分,⑥为滚动组分,整体分选性差。3)据粒度分布特征可分为湖滨、过渡和湖心三相,三相间粒度分布特征有明显差异,同时又存在此消彼长的良好过渡关系。湖滨相以④组分为优势组分,该组分含量越高,指示沉积物越靠近湖滨;过渡相④组分含量随距湖心距离靠近而减小,但②组分含量却在逐渐增加;湖心相以②组分占主导优势,该组分含量越高,指示沉积物越靠近湖心。4)湖相沉积物受湖滨拍岸浪和湖心波浪的影响而产生了明显的粒度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82.
湖北省广北油田潜三段下部湖底扇沉积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区域地质背景出发,结合岩心观察、粒度分析、镜下鉴定结果及测井曲线形态等进行综合分析表明,位于蚌湖向斜东南斜坡的湖北省广北油田Eq31^4沉积时属半深湖-深湖背景下的湖底扇相沉积,可细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3个亚相,其中中扇可分出辫状沟道、辫状沟道间和扇中前缘3个微相。根据测试资料分析,有辫状沟道的中扇为有利相带,指出蚌湖向斜东南斜坡、钟市陡坡三角州前缘是寻找油藏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83.
秦小光  宁波  殷志强  穆燕 《地球科学》2011,36(2):386-392
冰期-间冰期的陆地碳库变化成为最近十几年来碳循环研究的热点之一,以深海氧同位素、模型模拟和古环境证据等手段展开对不同时间尺度上不同碳库之间碳通量变化研究.土壤碳库的巨大储量导致了土壤碳库的任何微小波动都比陆地生态系统其他碳库更容易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以及大气CO2浓度,并最终影响到全球气候变化.通过对过去4万年来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研究发现,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期间,土壤有机碳碳密度相对于磁化率在细节上更能够表现出气候的小波动,这一期间的土壤有机碳碳密度快速上升,在较高的水平上多次波动,可能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气候环境整体上更适宜碳在黄土古土壤中的累积和保存.在末次盛冰期(LGM)时,土壤有机碳碳密度急剧下降,伴随气候的快速波动,其间有一次较大规模的反弹,持续约2 ka,最低值出现在14 ka BP和19 ka BP.对比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土壤有机碳碳库与其在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都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而磁化率在大约15 ka BP以后就开始增加,似乎超前于土壤有机碳碳密度和深海氧同位素的增加.并且,在全新世早期到晚期土壤有机碳碳密度经历了逐渐上升继而下降的变化过程,该时段的最高值出现在大约7~5 ka BP.   相似文献   
84.
测井数据分维计算及其应用条件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分形几何已成功地应用于储层表征,分维是储层一征和随机建模的控制参数,为了准确表征储层,必须精确地估计分维值。本文介绍了利用测井数据计算储层分维值的三种方法:变尺度分析法(R/S分析),变异函数分析法、功率谱分析法,研究发现分维计算中对数据的分级处理实际上就是对数据进行灰色累加生成。研究表明影响分维估计精度的主要因素有四种:数据点数、数据概率分布、数据平稳性,无标度区,研究认为,现有的3种方法不能用  相似文献   
85.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震害调查及分析表明,目前以活动断裂和历史地震调查为重点的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方法存在漏判与误判特大地震问题,从而为工程安全埋下重大安全隐患。以龙门山活动推覆体为例,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岩体结构控制论、拜尔利定律等普适性原理对龙门山地壳岩体结构力学特征、控震结构面的抗剪强度与地震震级的线性相关性、地震震级与抗震设防烈度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对评价区域构造稳定性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推覆体型活动地块边界带中的滑脱层是对推覆体区域构造稳定性起主要控制作用的构造结构面--控震结构面,地震震级与滑脱层的埋深、抗剪切强度存在显著相关性:8级地震的震源深度接近20 km、7级地震的震源深度接近14 km、6级地震的震源深度接近10 km,据此对研究区及邻近的古地震进行了深度核定,圈定了龙门山活动推覆体-岷山地块的6级以上强震可能发生的范围、对应Ⅶ-Ⅺ度的抗震设防烈度范围。此研究成果弥补了以往根据活动断裂-发震断裂-历史最大震级与对应地震烈度评价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因历史地震资料疏漏不全、活动断裂带研究平面与深度范围局限以及忽视区域构造稳定性的岩体力学实质而导致评价结果常常出现误判与漏判的诸多缺陷。  相似文献   
86.
以苏里格气田水平井静态地质和动态生产资料为基础,通过RTA产量不稳定分析法、物质平衡原理和产能方程相结合,分析了早期投产典型水平井的生产动态,建立了水平井单井控制储量快速评价图版,并用图版评价了6口水平井的单井控制储量。结果表明,水平井单位压降采气量随生产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水平井单井控制储量与不同生产时刻的单位压降采气量均呈较好的线性关系,并且两者之间的相关性随着生产时间的延长变得越来越好;水平井单井控制储量快速评价图版具有使用简单、所需参数少、预测精度高的优点,可为致密气藏水平井单井控制储量快速评价提供一种全新的方法,同时也可为其他单井控制储量方法的评价结果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场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7.
?о?????????????IGS???????????GPS????????????????????????????????????????????GPS??????????????????????????????????200??IGS?????2012??1?μ??????????????GPS?????????????????????IGS?????????????????????????????????????GPS?????????????????????????????1D??????????????: 0.70??1.60??1.04??1.23 cm?????徫????IGS?????????????  相似文献   
88.
讨论建筑物屋面边沿凸起的被保护物体避雷针高度的确定方法,并详述计算、绘图等方法的过程,比较其优缺点,确定绘图法是最宜采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9.
通过介绍接地电阻测试原理,分析了接地电阻测试工作中出现各种误差的原因,并指出了解决方法,对从事防雷检测工作的技术人员测量接地电阻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