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123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金笔凯  郑勇  熊熊 《中国地震》2013,29(4):424-437
采用基于近远震波形的CAPjoint 方法,对2013 年3 月27 日台湾南投MW6. 0 地震分别进行了单独反演和联合反演,获得了各自的震源机制解及震源深度。其中,联合反演所得的最优双力偶机制解参数为,节面Ⅰ:方位角0°,倾角30°,滑动角78°;节面Ⅱ:方位角193°,倾角60°,滑动角96°;震源深度18km。为了验证联合反演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采用由重抽样理论发展而来的Bootstrap 方法,对近远震数据分别进行了重采样,并对其单独反演和联合反演所得的参数进行了统计,验证了联合反演的有效性及稳定性,并发现远震反演震源深度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受台站分布的影响,若要获得精确的震源深度则需要方位角分布较好的远震台站记录。根据前人对集集地震及车笼埔断层的研究成果以及南投地震的发震断层性质接近车笼埔断层的认识,推测此次地震可能发生在车笼埔断层上。  相似文献   
32.
文章对灵山岛上的两件流纹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测试,获得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23.1±1.9 Ma和121.4± 1.4 Ma,两个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代表了灵山岛流纹岩的成岩年龄。地球化学组成上,灵山岛流纹岩具有高硅、高碱 和低磷、低Mg#、低钛和低钙的特征,富集Rb、Th和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以及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Ti和P等高场强 元素。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以及低的全岩锆饱和温度综合表明,灵山岛流纹岩属于高分异的I型流纹岩,而非伸展环 境下形成的A型流纹岩,属于苏鲁造山带后碰撞岩浆活动的产物。流纹岩的锆石εHf(t)值变化范围较小(-27.2~-32.3),二阶 段模式年龄tDM2主要为新太古代—中太古代(2662~3167 Ma),表明流纹岩是古老地壳物质重熔的产物。灵山岛流纹岩中新 元古代继承锆石的发现暗示其源于扬子古老陆壳(中地壳) 的部分熔融。综合结果表明:早白垩世时,华北克拉通破坏是 引起扬子壳源物质发生大规模(减压) 部分熔融的内在因素,岩石圈破坏形成的区域性伸展构造为流纹岩的最终上升和就 位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33.
南海北部陆坡是一个呈条带状分布的大规模海底斜坡,西起海南岛东南部海域,向东延伸至台湾岛西南部海域。该区域分布了多个峡谷陡坡群,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易发多发,滑坡地质灾害活跃。特别是该区域地形起伏较大,地震灾害可能诱发区域大面积的海底滑坡,科学评估其地震稳定性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南海北部陆坡区神狐海域典型峡谷陡坡群为例,基于Scoops3D和GIS技术建立了三维计算模型,开展了海底陡坡群的地震稳定性研究,获得了峡谷区不同陡坡的地震稳定性安全系数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峡谷剖面大多呈“U”字形,推断研究区峡谷为Ⅱ型海底峡谷系统;强震作用可以大幅削弱海底斜坡稳定性,其中对于C1峡谷区陡坡群,随着水平拟静力地震系数增大至0.40,区域最小安全系数则陡降至0.50;地震作用下西部峡谷陡坡群的失稳范围明显高于东部区域,大部分滑坡发生在两侧谷壁靠近峰顶的位置,另有相当一部分滑坡位于C1和C2峡谷区南段的东侧谷壁,整体呈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34.
王方雄  吴边怡凯 《东北测绘》2007,30(6):12-14,18
阐述了移动GIS的概念,提出了一个由表示层、逻辑层和数据层所构成的分布式体系结构,介绍了移动接入技术、移动访问技术、移动定位技术、嵌入式技术和语音技术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5.
气候变化背景下天山区域地表反照率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背景下地表反照率的变化能够深刻影响整个陆-气系统的能量收支平衡,引起区域以至全球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基于2001-2013年16 d合成的MODIS/MCD43A3等数据,结合均值分析、斜率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天山区域地表反照率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在空间分布上,近13 a来天山区域年均地表反照率达到0.217,伊犁河谷地区及天山北麓地表反照率较高,山区地表反照率较低,空间上呈交叉分布的特点;在时间分布上,研究区年均地表反照率缓慢增加,季节性差异明显,地表反照率秋季最高、春季最低,冬、春两季地表反照率波动强于其他季节;近13 a来地表反照率与气候因子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响应关系。年均地表反照率随着4、12月份气温的增加不断减小,随着7、8月份降水的减少而明显增加,与同期气温、滞后1月降水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6.
开创国土资源管理事业新局面和带出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成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前的重大课题。临沭县国土资源局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需要为宗旨,以国土资源业务管理为主线,以促进高效管理、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为目标,突出现代化、精细化管理特点,走出了一条以信息化建设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7.
泥页岩裂缝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国内外大量泥岩裂缝油气藏不断发现和近年来北美地区页岩气勘探获得的巨大成功表明,泥页岩裂缝的研究尤为重要.在对国内外泥页岩裂缝研究成果全面系统调研和详细深入分析总结的基础上,认为与其他岩石类型的储层相比,塑性相对较大的泥页岩储层在裂缝类型与成因、裂缝识别方法、裂缝参数估算、裂缝分布预测等方面既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依据成因...  相似文献   
38.
地球化学场精细结构解析方案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满足勘查地球化学对化探数据处理越来越精细的要求,把人工神经网络和统计分析结合起来形成地球化学场精细结构解析方案。该方案包括对地球化学样品的分类和对各类样品性质的详细研究,目的在于提供便捷的数学和计算机软件工具,以提取化探数据中的深层信息。可以用于:①研究各组样品中元素含量水平和组合特征以解释可能的矿种;②研究元素组合特征与指示元素的关联和区别以揭示可能的成矿作用过程;③研究异常样品的空间组合属性以揭示地球化学场的精细结构;④研究异常样品之间的差异性以缩小找矿靶区;⑤综合分析以确定剥蚀深度和找矿前景。该方案也适用于环境地球化学及矿产资源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39.
夏季辽东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夏季辽东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作者于2009年8月对六股河口外海域15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整个研究海域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124种,其总平均丰度为(2824±1537)个/m2,总平均生物量为(22.01±38.58)g/m2。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所确定的前三位优势种一致,分别为二齿半尖额涟虫(Hemileucon bidentatus)、深钩毛虫(Sigambra bassi)和独指虫(Aricidea fragilis),其余优势种存在细微差异。各站位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呈现河口和中部海域低,近岸和外围海域高的分布规律。在50%相似度水平上,可将研究海域划分为4个群落。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底栖环境整体清洁,底层水环境因子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40.
章邦桐  胡凯 《地质论评》1993,39(1):31-35
在华南374和331花岗岩型铀矿床矿石内及人工合成沥青铀矿的模拟实验中均发现有针状沥青铀矿与沥青铀矿球粒紧密共生的现象。结合对沥青铀矿球粒的形态、结构、粒度及共生矿物等特征的研究,作者确认沥青铀矿球粒是球状结晶的表现,而针状及长柱状沥青铀矿则是铀氧化物相变中间产物(α-U_2O_8或β-U_3O_8)的假象。沥青铀矿的高温高压人工模拟实验表明,一些沥青铀矿在快速结晶生长过程中,由于结晶生长的限制而具有非生物成因的显微草莓状和花瓣状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