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0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97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报道了首次在河南省汝阳县发现的大型蜥脚类恐龙股骨化石。从股骨近端的大小来判断,该股骨的实际长度可能超过2m,应属于巨型蜥脚类恐龙的股骨无疑。虽然化石破碎,种属的归属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它的发现无论从晰脚类恐龙的分布、演化还是从地层学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恐龙股骨化石的发现,将该地区原认为属于古近系蟒川组的时代向前推至早白垩世晚期或晚白垩世早期,同时其下伏地层陈宅沟组也应划归白垩纪时期的沉积。  相似文献   
12.
前言     
翼龙类是已绝灭生物中最迷人和充满神秘色彩的动物, 由于最近几年一些特殊化石的发现, 使人类对这些飞行的爬行动物的古生物学和演化历史理解更加深入。辽西及其周边地区中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一些重要的发现, 包括世界上第一件带胚胎的翼龙蛋化石, 处于演化过渡类型的达尔文翼龙以及一些新物种的发现频率, 远远高于世界其它地方。为了使这一发现在国际上充分展示, 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中国地质调查局决定于2010年8月上旬在中国北京召开第三届国际翼龙学术研讨会“Flugsaurier 2010”。这是继在法国、德国分别于2001年、2007年成功召开的第一届、第二届之后的第三届国际翼龙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3.
多瘤齿兽是一类已绝灭的哺乳动物,其以后部牙齿上有很多小瘤(小的隆起,或者小尖)来适于咀嚼植物为特征。总的来说,它们的门齿和臼齿与那些啮齿类相似,但在演化时间上多瘤齿兽比新生代的啮齿类早的多。多瘤齿兽是杂食者,或者说是成功开拓了其它脊椎动物无法开拓的植食生境的植食者(可以树叶、种子、蕨类、裸子植物,再加上蠕虫和昆虫为食)。由于它们多种食性和运动方式,多瘤齿兽成为中生代数量最多的哺乳动物,几乎占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所有哺乳动物种类的一半。它们的支系是哺乳动物历史上生存时间最长的支系,出现于170 Ma前,大约绝灭于35 Ma。但是,因为多瘤齿兽具有很多独特的、高度特化的牙齿和头骨特征,古生物学家们长期困惑于它们的进化起源。最近,中国辽西发现了一件产自晚侏罗世髫髻山组的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由于其牙齿上发育明显的纹饰,如很多小的脊、沟、凹槽等,新发现的哺乳动物被命名为皱纹齿兽(Rugosodon)。另一方面,由于与皱纹齿兽亲缘关系最近的哺乳动物产自西欧的侏罗纪地层,因此其种名被命名为欧亚皱纹齿兽(Rugosodon eurasiaticus)。新发现为晚侏罗世时期欧洲和亚洲的哺乳动物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提供了最新的证据。皱纹齿兽是一种夜行的哺乳动物,生活于气候温和的湖滨,与长羽毛的恐龙近鸟龙、翼龙类达尔文翼龙、大量节肢动物、其它几种哺乳动物共同生活于一起。根据与现生哺乳动物的比较,并依据欧亚皱纹齿兽手部比例、末端指节的形态等,推论欧亚皱纹齿兽很可能是地栖哺乳动物,或者说地栖比攀爬的可能性更大。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多瘤齿兽早期的演化、食性分异、运动适应起源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鲁科一井"(CCSD-LK-Ⅰ)768.9~1112.3m之间的上白垩统沉积岩样品进行了岩石磁学、磁化率各向异性(AMS)以及天然剩磁组分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利用特征剩磁(ChRM)和黏滞剩磁(VRM)方向恢复岩芯原始方位的可行性.三轴等温剩磁热退磁曲线、磁滞回线、反向场退磁曲线、一阶反转曲线等岩石磁学测量结果表明,沉积岩的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铁矿和赤铁矿.335块样品的AMS测量结果表明磁化率椭球主轴的最大轴K1和中间轴K2与水平面夹角较小,最小轴K3接近垂直于水平面分布,说明沉积岩保留了原始沉积磁组构特征.系统热退磁实验表明,多数样品在25~350℃和500~690℃温度段分别获得VRM和ChRM分量.利用ChRM偏角方向,并考虑构造旋转量校正,对VRM偏角方向进行恢复,Fisher统计得到DVRM=-1.3°,IVRM=59.6°,与当地现代地磁场方向(D=-6.7°,I=53.9°)基本一致.用ChRM偏角方向对磁化率主轴K1偏角方向进行校正,校正的结果为:D_(ch_K1)=349.2°,I_(ch_K1)=-0.7°.本文研究结果对于地质勘探中利用古地磁学方法恢复钻孔岩芯原始方位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记述了广东省南雄盆地上白垩统主田组3组恐龙行迹,由杨梅坑足迹点的足迹命名了南雄鸭嘴龙足迹(Hadrosauropodus nanxiongensis ichnosp. nov.)一新种;古市足迹点的足迹归入鸭嘴龙足迹一未定种(Hadrosauropodus isp.)。这是中国鸭嘴龙足迹属的首次描述,将该足迹的分布从北美拓展至中国,并为南雄盆地存在大型的鸭嘴龙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还整理了中国已描述的大型鸟脚类足迹:中国足迹(Sinoichnites)被定为非正式的塑模标本;扬子足印(Yangtzepus)被归入兽脚类足迹;禽龙足迹(Iguanodonopus)被认为是裸名,归入禽龙足迹(Iguanodontipus);嘉荫足迹(Jiayinosauropus)增加了新材料并得以具体描述;内乡足迹(Neixiang footprint)得以重新描述。  相似文献   
16.
季强  陈少坤  刘傲然 《地质论评》2024,70(3):2024030028-2024030028
本文简要回顾了“许家窑-侯家窑遗址”和所谓“许家窑人”的研究历史及其名称的沿革过程,并对“许家窑人”名称的合法性提出质疑。从考古学角度来看,前人将考古遗址名称确定为“许家窑-侯家窑遗址”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与河北省阳原县侯家窑村相邻,相距不远;同时该名称是经国务院1976颁布确定的,是受国家法律法规保护的。但从古人类学角度来看,将侯家窑村(74093地点)发现的古人类命名为“许家窑人”是不合情理的,也是不合法的,因为传统上古人类的名称都是以化石发现地来命名的(俗名),正确的做法应该将侯家窑村发现的人类化石冠以生物学名称(学名),如直立人、智人、龙人等。实际上,山西许家窑村(73113地点)根本就没有发现过任何人类化石。根据一些学者在文中提供的化石描述、测量数据及化石图片,笔者等倾向于认为,河北侯家窑村发现的人类化石可能属于‘龙人’的一个亲缘种(Homo aff. longi),在更新世古人类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冀北—辽西地区早白垩世沉积盆地富有机质沉积岩进行了初步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冀北—辽西沉积盆沉积有机质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很大差异,代表白垩系早期沉积的滦平盆地大北沟组有机质丰度低,这不仅显示其所代表的沉积相带不利于有机质的聚集,也反映了当时生物不够繁盛;大店子组时期沉积相带发生了变化,有机质类型随着发生了变化,丰度有所增高,但总体上显示环境条件不利于生物的发育和繁盛。到了桥头组和义县组沉积岩有机质丰度大幅升高,表明生物界非常繁盛,古气候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大量生成和堆积,总体上反映了温湿的气候条件;但同时也存在较为频繁或交替性寒冷气候波动,具体的古气候环境状态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研究新疆准噶尔盆地奇台地区晚侏罗世石树沟组一接近完整的蜥脚类恐龙右侧股骨,发现其不仅具有典型巨龙型类恐龙特征,而且还有许多独具特征,如经过股骨近端的侧向膨大部分最远点的实际延伸直线与股骨头背面实际延伸直线成约127°夹角;第四转子发育明显,侧视呈土丘状;第四转子位于股干中间偏上靠近内侧;髁间凹发育呈"U"型;远端关节面与骨干间有一小的夹角。虽然只有股骨保存,但根据特征对比及地层时代和地理分布因素,其代表了一种新的大型巨龙型类恐龙,故建立新属新种:奇台傅山龙(Fushanosaurus qitaiensis gen. et sp. nov.)。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国辽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一几乎完整头骨及头后骨骼建立古神翼龙类一新种:具冠华夏翼龙。具冠华夏翼龙以前上颌骨上具有一斧状矩形突起为特征,该突起的短轴垂直于前上颌骨的前边缘,除了该突起之外,其他的头骨特征比如鼻眶前孔的前边缘和前上颌骨的前边缘之间的吻部宽度均与季氏华夏翼龙的相似。华夏翼龙和中国的另一个古神翼龙类中国翼龙与古神翼龙共享有一些独特的头骨特征,并且这3个属看起来彼此之间的关系要比与其他神龙类密切的多。中国的古神翼龙(中国翼龙和华夏翼龙)具有相对长的头骨和弱的头骨嵴,而且似乎要比头骨短高和具有大的头骨嵴的古神翼龙原始。Tupuxuarids(Tupuxuara和Thalassodromeus)经常和古神翼龙类被放在古神翼龙科中,  相似文献   
20.
辽西朝阳地区下白垩统九佛堂组一新的离龙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春玲  吕君昌  刘金远  季强 《地质论评》2005,51(6):694-697,i0003
根据发现于辽宁省西部朝阳地区下白垩统九佛堂组的离龙类一具有头骨的不完整骨架,建立Simoedosauridae科中的一新属新种:朝阳辽西龙:Liaoxisaurus chaoyangensis gen.etsp.nov.。朝阳辽西龙的下颌缝合部短,小于下颌长度的20%,牙齿齿槽近似正方形,区别于任何已知的进步的离龙类。它吻部相对较短,占头骨总长的4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