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5篇
自然地理   6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藏北高原地面加热场的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9,他引:16  
利用 1994— 1996年在藏北高原五道梁所观测得到的地面能量收支资料 ,结合同期的大气环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高原北部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变化与高原西部相似 ,而与高原主体东半部的变化相反 ;冬季前期 11月的地面积雪过程对决定整个冬季地面加热场的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原冬季地面热状况的异常 ,引起夏季加热场的异常 ,这可能是造成大气环流异常的原因之一 ,从而影响我国的气候环境 ,因此对高原地面加热场的监测可以为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2.
大气质量状况是研究大气对太阳辐射能衰减程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江河源区五道梁能量收支站1993-09~1999-12的辐射观测资料及1993-09~1995-05 MS-120太阳光度表的观测资料计算了五道梁地区的大气浑浊度,分析了该地的大气质量状况.结果表明,江河源区五道梁的大气洁净,1994~1999年间五道梁地区的Angstrom浑浊度β、D/S、全波段浑浊度TG有增大的趋势,晴空大气透射比及紫外辐射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33.
敦煌地区晴空散射辐射影响因子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敦煌地区1981—1983年全年及1984年与1985年1~2月的日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敦煌地区晴空下散射辐射与太阳高度角、大气柱气溶胶垂直光学厚度等影响因子的关系,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相应的函数关系式。拟合结果表明:晴空下散射辐射与太阳高度角符合幂函数关系;晴空下散射辐射随大气柱气溶胶光学厚度线性增长。  相似文献   
34.
中国西北地区大气气溶胶散射光学厚度分析   总被引:8,自引:12,他引:8  
李刚  季国良 《高原气象》2001,20(3):283-290
提出一种利用地方气象台站测得的地表宽谱 ( 0 .3~ 4 μm)逐日太阳辐射日总量资料 (包括太阳总辐射和漫射太阳辐射 )来估算晴空无云天气条件下背景大气中大气气溶胶散射光学厚度的方法 ,这主要是基于地表的太阳总辐射和漫射太阳辐射对大气气溶胶散射光学特性的敏感性。该方法建立在观测数据和模式计算结果相互比较的基础上 ,而不需要知道某地相关的云、臭氧或水汽的探空资料。利用此方法 ,我们使用来自我国西北干旱地区 6个地方气象台站 (兰州、敦煌、民勤、格尔木、乌鲁木齐、喀什 ) 1986— 1992年的逐日太阳总辐射和漫射太阳辐射日总量资料 ,得到了大气气溶胶散射光学厚度在年际和月际间的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5.
辐射气候学     
辐射气候学季国良(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730000)关键词太阳辐射,净辐射,射出长波辐射,气候学特征驱动大气运动的主要能源是太阳,尤其是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净辐射梯度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更为重要。因此,在50年代,苏联气象学家康德拉捷夫 ̄[1]发...  相似文献   
36.
青藏高原西部冬季地表净辐射与中国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9,他引:6  
本文利用1982年8月-1983年7月在青藏高原地区进行的辐射平衡观测资料,计算了高原西部地区历年冬季(11-2月)的地表净辐射。通过对高原西部冬季地表净辐射的分析阐明了高原西部地表加热场的特征,并讨论了它与我国的西南秋雨、长江流域伏旱以及黄河上游雨季降水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37.
黑河实验(HEIFE)的一些研究成果   总被引:49,自引:23,他引:49  
本文回顾了黑河实验(HEIFE)的执行情况,总结了到目前为止的主要研究成果。得到了干旱地区陆面过程地表参数、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和湍流通量参数化的结果。同时得到了干旱地区陆面过程的物理机制同湿润地区有质的差异这一认识:同湿润地区不同,干旱地区地表蒸散和植被过程并不是地表能量平衡中的控制因子,因为感热并不输送到自由大气仅是大气边界层的强迫因子;而潜热输送给自由大气并且潜热的释放是大气环流的主要能源,但干旱地区很少或没有水汽和潜热输送到自由大气,所以干旱地区自由大气不能从地面得到热能;地表反射率大和向上长波辐射强致使净辐射亏损大;基于以上原因,干旱地区可能是一个水汽输送和热能的“汇”。这些结果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干旱地区的陆面过程。黑河实验的结果以系统的观测事实证实了绿洲的冷岛效应,临近绿洲沙漠的逆湿现象,即夏季白天常常是绿洲有感热向下输送,临近绿洲的沙漠有水汽向下输送。这些结果揭示了绿洲和沙漠环境相互作用的较完整图像  相似文献   
38.
干旱地区大气与地表特征对辐射加热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  季国良 《高原气象》1994,13(3):266-273
本文利用美国犹他大学气象系的辐射和云参数化模式,对HEIFE期间张掖地区1991年春、夏、秋、冬四季资料进行了计算,讨论了晴天条件下的大气状况态地表反射率与地表比辐射率等因子对地气系统的太阳辐射收支以及短波加热率与长波冷却率分布的影响;揭示了不同季节的整层大气反射、透过与吸收特征,分析了大气中各主要吸收成分对加热率与冷却率的贡献,同时就辐射模式的垂直分辨率对加热率与冷却率的影响亦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9.
干旱地区绿洲和沙漠辐射收支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2,自引:14,他引:32  
季国良  邹基玲 《高原气象》1994,13(3):323-329
本文利用HEIFE中绿洲(张掖)和沙漠两个测站1991年取得的观测资料,分析了两种不同下垫面太阳辐射能收支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绿洲地区反射率明显小于沙漠区,季节变化明显;地面有效辐射绿洲小于沙漠,沙漠地区季节变化明显,绿洲则季节不明显;地表净辐射绿洲大于沙漠,不论冬,夏季该地区地面均为热源。  相似文献   
40.
青藏高原地面热源观测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8,他引:4  
季国良  钟强 《高原气象》1989,8(2):126-132
1.历史的回顾青藏高原不仅在大地形的动力方面影响着我国和亚州的大气环流,而且在高原地面加热场和地一气系统的能量收支方面对我国、亚州甚至北半球的天气气候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几十年来一直为国内外气象学家们所关注。为了揭示高原地区地面热状况及其对天气气候影响的本质,我国气象工作者从50年代开始就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在如此辽阔的高原地区,至今仍仅有很少的日射观测台站,这就给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