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6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201篇
测绘学   87篇
大气科学   95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446篇
海洋学   60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75篇
自然地理   17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中国降水准两年周期变化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相似文献   
972.
黄羊山西金矿位于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成矿带的中段,它由4条含金矿脉组成,矿化发生在富钾、偏碱性花岗斑岩中。为了限定成矿时代,采用LA-MC-ICP-]MS U-Pb同位素定年法对含矿花岗斑岩中的锆石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测试;3件样品的锆石CL阴极图像和测试结果揭示花岗斑岩成岩时间为318.4~310.3 Ma,年龄分别为(318.4±1.1 ) Ma(MSWD=1.3)、(310.3±2.6 ) Ma(MSWD=2.1)、(315.9±2.2) Ma(MSWD=2.1)。结合区域地壳演化特征,初步厘定卡拉麦里地区在晚古生代发生两期金成矿作用:早期与偏碱性岩浆活动有关,晚期与韧-脆性构造变形有关;二者均发生在晚古生代碰撞造山期后的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973.
对延边地区新田石英闪长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获得石英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39±2 Ma,属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轻重稀土分馏较明显,较弱的负Eu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与活泼的不相容元素(U、Th)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P、Zr、Hf、Ti)亏损,微量元素比值总体接近地壳平均值,反映岩浆源区为下地壳。结合地球化学特征与区域构造演化背景,认为新田地区石英闪长岩岩体形成于与太平洋板块俯冲相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早白垩世早期是区内一个较重要的俯冲阶段,中酸性岩浆侵位活动较为发育。  相似文献   
974.
基于1951—2017年榆林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数据和NCEP/NCAR逐月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榆林市区夏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研究了降水异常时对应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榆林夏季平均降水2475 mm,最多达516 mm,最少仅621 mm;年际变化上存在显著的3 a和8 a左右周期;夏季降水量主要与大雨及以上降水日数和降水频次有关。榆林降水异常的合成分析(正异常值减去负异常值)发现:榆林夏季降水偏多年,500 hPa高度场贝加尔湖南为负距平,亚州大陆东岸为正距平;100 hPa我国东部正距平;相应的对流层低层700 hPa高原东侧为偏南距平风,对流层水汽通量在河套北部有明显的辐合中心。表明贝湖低压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脊线位置偏北是榆林夏季降水偏多的主要环流特征。  相似文献   
975.
康欢  刘翼飞  江思宏 《地质学报》2019,93(12):3082-3094
莲花山铜矿床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中南段,其成因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对其开展了辉钼矿铼-锇测年和硫化物的硫、铅同位素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矿床形成于139.1±1.1 Ma,属于早白垩世,并非前人所认为的三叠纪。莲花山铜矿床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δ~(34)S_(V-CDT))分布于-1.5‰至5.0‰之间,具有塔式分布特征,与大兴安岭中南段地区产出的其他锡-钨-银多金属矿床中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非常类似,显示硫来源于深部岩浆,受到浅部硫源混染程度较小。莲花山铜矿床硫化物的铅同位素组成具有线性排列特征,显示成矿作用过程中成矿物质经历了两端元的混合,包括一个低放射性成因铅端元和一个高放射性成因铅端元。这种铅同位素特征与大兴安岭中南段产出的其他多金属矿床中的铅同位素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反映了这些矿床可能含有一个相似的低放射性成因铅端元,但受到浅部不同铅的混染。莲花山铜矿床辉钼矿中铼的含量平均为1078×10~(-9),低于兴蒙造山带中与俯冲环境形成的斑岩铜矿床中辉钼矿铼的含量2个数量级,但与高分异花岗岩有关的锡-钨-银多金属矿床中辉钼矿中铼的含量相似,显示莲花山铜矿床的形成可能与高分异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是高分异花岗岩晚期岩浆-热液作用的结果。莲花山铜矿床的产出指示区域内可能具有寻找高分异花岗岩型深成高温锡-钨矿化的潜力。  相似文献   
976.
喀斯特溶槽岩-土界面优势流及其对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两个典型溶槽剖面的野外入渗实验,结合对入渗锋面的红外成像和染色示踪,分析溶槽中土壤湿润锋运移受岩—土界面优势流、初始水分状态(干湿程度和不均匀分布)及植被根系的影响程度。其结果表明:岩—土界面优势流增加入渗锋面到达处的土壤含水率是溶槽中部的1.1~14.5倍,但岩—土界面优势流形成的侧向水势梯度可降低优势流锋面下移;初始入渗中表土湿润锋运移主要受植被根系大孔隙优势流的影响,岩—土界面优势流作用不显著,但随着入渗深度的加大,岩—土界面优势流侧向弥散对湿润锋运移和土壤水分的影响加强。   相似文献   
977.
蒙古矿产勘查与开发现状评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蒙古位于俄罗斯与中国之间,各类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落实"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思的理想地域。随着蒙古南部地区欧玉陶勒盖巨型铜—金矿床和白山特大型铜—锌矿床的发现,该国矿产资源的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勘查工作备受国际矿业界关注,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笔者等对蒙古矿产资源分布特征和新修改矿业法要点进行了总结;对重要矿山开发现状和矿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以便提升我国与蒙古接壤地区成矿理论研究水平,有力推动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进行,进而为实施我国矿业企业"走出去"全球矿产资源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78.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精细化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具有良好的直观性、立体性,以及更多的细节展示效果,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科学基础数据。本文通过开展实例研究,探索了精细化三维地质建模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的相关应用。  相似文献   
979.
胶东西北部金热液成矿系统内部结构解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成矿系统研究可划分为系统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2个方面, 外部环境分析立足于代表性成矿带———矿集区宏观地质背景的深入解剖, 着重揭示地球圈层的内部结构和构造体制转换-岩浆活动-流体汇集多种事件的耦合作用对成矿单元内部成矿流体活动与大规模成矿事件启动机制.内部结构研究主要通过矿田-矿床-矿体等多个尺度构造-流体-成矿作用的解析, 解剖矿体-矿化网络的时空结构, 查明成矿流体物理输运机理及元素的富集-输运-沉淀过程.以胶西北矿集区为例, 从分析系统内部结构的视角出发, 力图查明系统外部地质背景对矿集区内部成矿作用的影响, 并建立成矿系统内部各成矿要素(成矿产物、成矿过程等) 的内在联系; 作为成矿学研究思路的一种新的尝试, 深化区域成矿作用认识有一定推动作用.研究发现, 区域构造体制转换所引发的胶西北矿集区应力-应变场性质转变不但启动了区域成矿活动, 成矿活动在由压剪向张剪过渡的时空界面发生; 而且还造就了复杂多变的控矿构造形迹, 由于空间构造形迹及力学性质的差异, 导致了区域成矿的多样性.应力-应变场性质的变化引起流体各项物理化学参数发生了突变, 并引发成矿物质的富集沉淀, 成矿过程中流体一则由氧化状态向还原状态稳定过渡; 而不同构造形迹控制下的流体运移方式差异则是导致成矿多样性的内因; 成矿过程具复杂性, 其主要表现为矿体金品位和厚度的空间分布多重分形特征、蚀变分带的自相似性、成矿作用的突发性及成矿产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80.
将鄂尔多斯盆地简化为近似直角梯形的等厚各向同性弹性薄板模型进行应力—应变场数值模拟,力图揭示鄂尔多斯地区奥陶纪发育的“L”状边缘隆起的形成背景及演化过程。模拟中Z轴方向应变(zε)正值区对应于盆地内部的隆起区,故zε正等值线形态对应于隆起形态。设定的多种不同的边界条件中,只有在南、西边界分别施以大小相同的边界应力时,εz正等值线形态才出现与实际地质情况相类似的“L”状,该边界条件下的模拟再现了盆地奥陶纪“L”状隆起的形成过程:在盆地南、西边界首先产生两个月牙状隆起,随着应力传递,南、西边界处的两个隆起扩展而连接,形成一个“L”状隆起,随后该隆起不断向盆地内部延伸。模拟结果证实由于奥陶纪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秦岭海槽的向北俯冲及西缘贺兰海槽和秦祁海槽的东西向扩张,鄂尔多斯盆地南、西边界同时受到挤压作用,正是因为两边界所受挤压力大小相似,“L”状隆起才于盆地南西边界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