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朱小辉  朱涛  张欣  奚任刚  孟勇  王凯 《地球科学》2018,43(12):4443-4458
淡色花岗岩对深入理解造山带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哈尔里克山南麓小铺地区出露多种类型的淡色花岗岩脉,包括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含电气石花岗岩以及含石榴石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这些淡色花岗岩整体具有高硅(SiO2=73.22%~75.12%)、铝(Al2O3=13.59%~14.49%)、碱(ALK=7.11%~9.67%),低钛(TiO2=0.01%~0.14%)、铁(TFeO=0.26%~1.37%)、镁(MgO=0.09%~0.46%)、钙(CaO=0.46%~1.92%)的特点,属于弱过铝质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其中黑云母花岗岩具有较高的CaO/Na2O比值(0.46~0.47)和低的Rb/Sr比值(0.31~0.33),指示其为砂质源岩经黑云母脱水熔融形成;二云母花岗岩和含电气石花岗岩具有较低的CaO/Na2O比值(0.11~0.31)和高的Rb/Sr比值(1.41~3.75),为泥质源岩经白云母脱水熔融形成;含石榴石花岗岩具有强烈的Eu负异常以及"海鸥状"稀土配分模式,为高分异型花岗岩.小铺淡色花岗岩初始岩浆温度较低(T=637~744℃),结合其野外地质特征,认为其形成可能与深部物质的折返、造山带的伸展垮塌有关.利用LA-ICP-MS微区原位锆石U-Pb定年获得黑云母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308.5±2.2 Ma,含电气石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307.8±2.3 Ma,二者在误差范围内近乎一致,指示哈尔里克地区在晚石炭世末处于伸展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2.
伽师铜矿是柯坪盆地砂岩型铜矿的典型代表,多位学者曾对其成因进行研究,但均缺乏详细地球化学证据。本次研究认为该矿床成矿期分为成岩成矿期与改造成矿期,以成岩成矿期为主。本文通过对伽师铜矿不同成矿期包裹体显微测温,成分分析以及氢、氧、碳、硫同位素的研究,探讨了该矿床成矿流体形成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该矿床成矿流体成岩期均一温度为131~206℃,盐度0.35%~9.86%(NaCl_(eq),质量分数,下同),流体密度0.90~0.99 g/cm~3,流体压力为227~464 MPa;改造期均一温度为131~285℃,盐度0.53%~9.34%,流体密度0.78~1.00 g/cm~3,流体压力为231~448 MPa,总体表现为中低温、中压、中低盐度、中等密度特征,具有典型地下热卤水特点。其δ~(34)S值范围为-34.5‰~-22.7‰,表明该矿床的硫主要源自硫酸盐细菌还原和有机质还原;成岩期包裹体水的δD值为-105.4‰~-79.2‰、δ~(18)O_(H_2O)为-3.13‰~0.87‰,改造期δD值为-108.5‰~-81.3‰,δ~(18)O_(H_2O)为-4.21‰~4.04‰,表明成矿流体为大气降水、盆地卤水二者混合来源,并有有机水加入;其成岩期δ13C值为-28.4‰~-24.2‰,改造期δ~(13)C值为-28.5‰~-23.0‰,与自然界有机碳δ~(13)C的负值范围特征吻合,激光拉曼探针成分分析显示该矿床成矿流体成岩期、改造期成分主要为CH_4、H_2S、H_2O等,指示油田卤水中有机质参与了矿床成岩期、改造期成矿作用过程,在伽师铜矿成矿过程中起重要还原作用。综合分析认为,有机质与伽师铜矿成矿作用关系密切,该矿床是油田卤水参与成矿作用的沉积-改造成因砂岩型铜矿。  相似文献   
13.
14.
以新疆东天山旱草湖地区中酸性环状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成因和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侵入英云闪长岩的最老年龄为275.0±2.9Ma(MSWD=4.8),侵位时代为二叠纪。岩体Al_2O_3含量为14.46%~17.05%,A/CNK为0.93~1.09,属准铝质和弱过铝质系列,较富集K_2O,MgO含量较低,为0.71%~2.84%,Mg~#值为33.3~48.6。微量元素高Sr、低Y,Sr含量为217×10~(-6)~740×10~(-6),Y含量为4.26×10~(-6)~21.4×10~(-6),Sr/Y值为16.87~145.07,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Ba,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呈现平坦右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表明岩体来源于石榴子石和金红石较稳定而斜长石不稳定的区域,属于角闪岩相向榴辉岩相过渡阶段,可能是同时期底侵的产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体不是一期岩浆事件结晶分离演化的结果,不同岩性的岩体之间没有发生结晶分离。部分熔融程度和新生幔源组分的不同导致了旱草湖环状花岗质岩体的形成,二叠纪旱草湖地区存在较强烈的中酸性岩浆活动,是东天山二叠纪构造-岩浆演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15.
新疆哈密大黑山地区双庆铜矿北岩体的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少数为英云闪长岩,SiO2含量平均为74.18%,K2O/Na2O值平均为1.52,相对富钾,岩石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酸、碱度与同类岩石平均值相当,而镁铁组分低于平均值,显示岩石偏酸性,与碰撞构造环境形成的花岗岩特征类似。Al2O3含量较高,平均为12.83%,A/CNK平均为1.05,呈轻微铝过饱和。岩石总体上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总量较高,平均为202.12×10^-6,(La/Yb)N=6.32-19.57 1,(La/Sm)N=3.54-4.88 1,为轻稀土富集型。δEu=0.29~0.5,为明显的铕负异常。经多种相关图解判别,岩石属S型花岗岩,其构造环境相当于碰撞挤压环境花岗岩类。锆石颗粒U-Pb测年结果显示,源岩的岩浆成因锆石形成年龄为1058 Ma,相当于中元古代。本文指出该岩体为南天山地块与中天山地块碰撞后期长城系变质岩部分熔融的产物,是Rodinia超大陆的形成在该区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2008年6月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在开展观音堂-高滩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在图幅东部龙潭一带,于一大套厚层砂岩的黑色含炭板岩和薄层砂质板岩中,发现大量保存完整的笔石化石。这群笔石包括单枝宽3mm平旋6圈左右典型的Oktavites spiralis(奥氏螺旋)标本,宽6mm大小网都很发育口部加厚的Stomatograptus grandis(巨大孔笔石)、口部未加厚且大网未加粗的假绞笔石Pseudoplegmatograptus,宽度较小仅3mm且小网发育不足的狭窄网笔石Retiograptus angustidens,  相似文献   
17.
西秦岭造山带北缘古元古界变质杂岩中新识别出新元古代元龙花岗质片麻岩和新阳花岗质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中锆石Th/U比值较高,阴极发光图象显示锆石内部发育振荡环带,具岩浆成因特点。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914.7±7.6Ma(MSWD=4.8)、978.5±4.8Ma(MSWD=1.5)和935.5±3.1Ma(MSWD=1.3),表明花岗岩岩体形成于新元古代,反映了新元古代早期西秦岭北缘存在一次俯冲碰撞事件,与Rodinia超大陆的汇聚事件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瓷绝缘子是由粘土、长石、氧化铝等近二十种矿物混合,经复杂的工艺烧结而成的无机硅铝酸盐材料,具有耐高压、抗腐蚀和强度高等优点,是输变电线路上的重要元件。瓷绝缘子挂网运行之前必须严格经过国际电工委的20项性能检测如拉伸负荷试验、工频火花试验、打击负荷试验等。其中力学性能是瓷绝缘子重要的指标,与  相似文献   
19.
东天山阿拉塔格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中天山地块南缘大黑山地区的阿拉塔格花岗岩体,岩性主要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似斑状花岗岩组成,岩石具有高硅(w(SiO2)为66.29%~77.47%)、富碱(w(Na2O+K2O)为6.75%~9.93%)、高铝(w(Al2O3)为10.97%~14.40%)、低Sr(w(Sr)为(28.78~153.00)×10-6,平均为99.23×10-6)、低Ti(w(TiO2)为0.09%~0.77%)的特征。岩石的A/CNK值为1.19~1.50,为钙碱性过铝质岩石;岩石Eu亏损(δEu=0.19~0.51)、LREE富集(LREE/HREE= 6.80~8.45,(La/Yb)N= 6.06~9.03),明显富集Rb、Th、K、Hf(Zr) 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岩石的Ba含量较低,并具有明显的Sr负异常。结合区域地质特征,通过岩石的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综合分析,认为该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且为壳幔混源的岩浆多期次侵位的复合岩体。  相似文献   
20.
湘中丘陵区竹杉混交对毛竹林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毛竹纯林为对照,研究了湘中丘陵区竹杉混交林土壤质量状况.结果表明:与毛竹纯林相比,竹杉混交林土壤容重降低1.04%~9.41%,0~60cm 土层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高4.17%、0.99%,非毛管孔隙增加9.16%;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以及有效钾含量比毛竹纯林分别高9.13%~51.85%、1.42%~41.35%、37.50%~50.00%、45.78%~81.71%、24.51%~27.43%;0~20cm 土层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多56.17%、30.77%,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12.73%,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55.63%~59.45%;灰色关联度表明,竹杉混交林土壤质量(0.7101)优于毛竹纯林(0.62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