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7篇 |
免费 | 93篇 |
国内免费 | 7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7篇 |
大气科学 | 53篇 |
地球物理 | 90篇 |
地质学 | 224篇 |
海洋学 | 55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47篇 |
自然地理 | 4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23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4篇 |
1942年 | 1篇 |
1937年 | 1篇 |
193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2013年芦山MS7.0地震震源参数特征 及近断层强地面运动初步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4月20日在我国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MS7.0地震, 破坏最严重的宝兴、 芦山等极震区烈度达到Ⅷ—Ⅸ度. 该文针对芦山MS7.0地震震源参数的特征, 结合相关经验关系, 对本次地震的震源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结果表明, 芦山MS7.0地震为断层动态摩擦过程中的应力下调模式. 进一步应用Brune圆盘模型对芦山MS7.0地震近场强地面运动的理论值进行估算, 并基于加速度和速度的估算结果计算极震区的最大烈度, 约为Ⅷ—X度, 与实测的极震区最大烈度Ⅸ度较为接近. 选取宝兴和芦山为特征计算点, 构建动态复合震源模型, 对近断层区域内宝兴和芦山两个特征点进行了模拟计算. 模拟结果显示, 近断层区域强地面运动呈现持续时间短、 高频成分多等特征. 相似文献
502.
503.
关于地壳厚度计算方法的修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前苏联学者(1958.)计算地壳厚度公式计算了兰州-天水-武都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发现其结果与人工地震爆破得出的结果相差很大。造成差值大的原因可能是地壳界面边界效应的作用。为使计算结果尽量接近实际地壳厚度。所以要从计算地壳厚度公式中减去每一测点的效应值,依此法推算出任意点的地壳厚度。 相似文献
504.
加强对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是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必然要求,也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国土资源部门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趋紧、土地“闸门”把紧、用地供需矛盾突出、经济发展空问受阻等相对不利形势下转变观念、创新有为的一个重要抓手。因此,我们认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必须突破原有的思想观念和操作方式,建立新的机制、走出新的路子、开创新的局面。本文通过对绍兴市近几年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实践工作的调查和梳理,同时结合现实需要和今后走势分析,提出一些看法以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05.
506.
湘东南地区中、新生代山体隆升过程的热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湘东南地区位于南岭中段北缘。本文应用热年代学方法,测定了湘东南地区5个侵入体的热历史,进而分析湘东南中新生代的隆升过程,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对热演化过程与构造发展过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湘东南地区中新生代山体隆升过程总体上分为由较快速→快速→缓慢→快速的4个阶段,222~146.Ma期间以0.069mm/a的平均速率较快隆升,146.4~94.11Ma期间以0.113~0.186mm/a的平均速率快速隆升,94.11~14.8Ma期间以0.014~0.028mm/a的平均速率缓慢隆升,14.8Ma~0.0Ma以0.143~0.295mm/a的平均速率快速隆升。晚近时期的隆升总体呈加速趋势。隆升过程在空间上具有非均匀性,不同岩体间隆升过程存在差异。地壳隆升过程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互补性,早期具较快速或较大幅度隆升的岩体,通常伴随着晚期相对较慢和较小幅度的隆升。根据热年代学分析结果,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其它地质资料,推断五峰仙、大义山、骑田岭等地区在中三叠世后期因构造叠置增厚了4100~7700m以上,证明印支运动早期为强烈的陆内挤压造山运动。燕山晚期岩体隆升和降温由早期构造剥蚀和晚期风化剥蚀造成,并具有良好的盆地沉积响应。湘东南地区晚近时期的快速隆升是区域性整体抬升。 相似文献
507.
于田县幅、伯力克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总被引:2,自引:9,他引:2
发现其曼于特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和二叠纪普鲁-阿羌裂谷型火山岩带.确定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的形成时代为石炭纪-中二叠世.查明阿尔金断裂延入西昆仑表现为转换断层的性质.认为其曼于特蛇绿混杂岩与库地蛇绿岩相当,代表震旦纪-早古生代原特提斯多岛洋内亲塔里木板块的小洋盆;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归属于晚古生代古特提斯沟-弧-盆体系,为弧后陆缘小洋盆消减的产物,该盆地于中二叠世末褶皱,代表晚古生代弧-陆碰撞后的大陆增生;晚二叠世-三叠纪沉积及巴颜喀拉山群奠基于特提斯洋盆之上,在接受大量陆缘碎屑沉积的同时向北侧的古生代增生造山带之下俯冲,形成了昆仑山最南侧、规模最大的晚三叠世-侏罗纪二长花岗岩带,并最终实现洋-陆转化. 相似文献
508.
文章阐述了重庆市长寿区渡舟镇—江南镇一带表层土壤中Se元素的含量水平、空间分布以及Se元素与Pb,Zn,Hg等8个重金属元素、pH值之间的关系。研究区表层土壤中Se元素经迭代剔除后背景均值为0.14×10-6,处于低含量水平;Se含量在城镇区域明显高于农田区域,局部富Se水平;土壤中Se元素分布主要受地层、岩性及土壤对Se元素富集特性的控制,在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新田沟组中,Se元素含量随地层年代由老到新逐渐减少;在侏罗系中上统沙溪庙组—蓬莱镇组中,随地层时代由老到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随着Se元素含量的升高,As,Cd,Cr,Cu,Pb,Zn元素含量逐渐升高,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Hg,Ni元素含量略具升高趋势,而pH值则无明显升降,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509.
陕甘宁盆地川口油田低渗透油藏长6油层裂缝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通过对野外野头观测,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地层倾角测井解释等方法,对川口油田长6油层裂缝进行了研究,川口油田长6油层主层裂缝方向为近EW向,天然显裂缝规模小且不发育,裂缝在原始地层条件下多为闭合状态,只有在人工激发后才会表现出明显的裂缝特征,川口油田储层类型为孔隙型储集层,该区油层埋深500-700m,垂向应力为最小主应力,压裂后理论上应产生水平缝,但受到天然垂直(闭合)缝的影响,在裂缝发育区可能会形成垂直压裂缝,在目前注水条件下,注水实验区储层裂缝的作用还未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510.
针对基底先存构造对裂陷盆地断层控制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应用脆性断裂新理论--“不协调性准则”来阐述、分析裂陷盆地基底先存构造控制断层形成和演化的力学机理,确定基底先存构造活动性的变化规律,探讨并初步确定基底先存构造对裂陷盆地断层形成和演化的控制作用具有如下规律: (1)先存构造(特别是先存断裂)优先活动,这是基底先存构造能控制沉积盆地断层形成和演化的根本原因。(2)先存构造对盆地断层控制作用的强度决定于其活动性,它由先存构造的产状、力学性质和应力状态决定,可以用先存构造活动性系数(fAS)来定量描述。(3)受基底先存断裂控制的断层发育的位置和延伸方向(走向)、形成次序、继承性特征,以及分布规模等都表现出显著的规律性。(4)与伸展方向垂直,且与σ1夹角为45°-(/2)的基底先存断裂对断层的控制作用最强;随着走向与伸展方向的夹角α逐渐变小,以及倾角偏离45°+(/2),对断层的控制作用就逐渐减小。(5)基底先存断裂的规模越大,对断层的控制作用就越强;受大规模基底先存断裂控制的断层往往构成裂陷盆地的构造格架。(6)随着薄弱带抗剪强度的减小,基底先存薄弱带发生破裂的可能性不断增大,对断层的控制作用不断增强;而相对基底先存断裂而言,其影响程度则相对偏弱。上述认识可以为裂陷盆地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提供理论模型,为裂陷盆地断裂系统的形成和演化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