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68篇
测绘学   62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142篇
海洋学   6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水资源》 1972年创刊 双月刊 苏联科学院编辑 该刊发表有关苏联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的研究论述,兼载学术活动和会议报导等。  相似文献   
212.
贵州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评价贵州省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开发潜力,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及页岩气井勘探工作,研究了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贵州龙马溪组地层主要分布于遵义-余庆一线以北,页岩干酪根类型以I型和II1型为主,有机碳质量分数普遍小于2%,Ro值为1.5%~3.39%,且下部有机质成熟度明显高于上部;页岩矿物组成以碎屑矿物及黏土矿物为主,表现出较强脆性;页岩孔隙相对发育,以孔隙型、孔隙-裂缝型储集空间为主,主缝、微缝、粘土矿物层间孔缝形成理想的解吸-渗流通道;页岩抗压、抗张强度差异较大,但水介质对页岩强度的影响不大;页岩含气量范围0.63~2.81 m3/t,表现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扬子地台所历经的多期次构造活动对区域页岩气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安-务川-沿河以北是贵州龙马溪组页岩气保存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213.
东昆仑地区矿产资源大调查进展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矿产资源调查与综合研究显示,东昆仑地区蕴含有巨大的金锑及铜多金属资源潜力,其金属矿产大致可以分成两种矿床组合:一是裂陷/喷气(流)矿床组合,包括SEDEX(Pb-Zn)和VHMS(Cu-Pb-Zn-Co)两个矿床类型;二是造山型矿床组合,包括矽卡岩-斑岩-热液脉型Cu多金属矿床和破碎带蚀变岩-石英脉型Au和Au(Sb)矿床。根据目前的调查及研究结果,在东昆仑五个构造-矿化带中,昆南和阿尼玛卿是找铜最有前景 的两个带,北巴颜喀拉是最有远景的金锑成矿带。  相似文献   
214.
通过多道地震数据处理,首次在马尼拉海沟中部俯冲增生楔的地震剖面上发现似海底反射(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s, BSR),其与海底面反射近似平行,振幅极性相反.通过对多个地震道集的速度谱提取地震波层速度,结果显示,BSR上覆地层速度为2267~2553 m·s-1,下伏地层为1977~2132 m·s-1,两者差异明显.BSR与海底面之间地层即水合物稳定带的时间厚度为440~519 ms.BSR特征明显的区域位于中段,宽度为38 km,水深为2850~3130 m,靠近海沟的西段以及与吕宋海槽相邻的东段间断有BSR分布,特征不是很明显.综合以上特征,推测BSR上覆地层是含水合物层,下伏地层疑似含气.基于水合物的形成与保存条件以及逆冲断层的发育程度,认为马尼拉海沟中部俯冲带,增生楔的中段是水合物分布有利区,赋存水合物的可能性比较大.  相似文献   
215.
西秦岭白龙江复背斜两端弧形构造控矿特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西秦岭南亚带弧形构造控矿的新认识,初步探讨了弧形构造的形成机制及控矿机制。两组斜列的弧形构造发育于白龙江复背斜东、西两端,并分别控制了两个Au(U-As-Sb-Cu)矿集区。弧形构造顶部及附近的多组多方向次级断裂对本区大型金矿床及与成矿有关的中生代浅成-超浅成(碱质)中酸性岩浆岩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弧形构造翼部的成矿条件则不如其顶部。   相似文献   
216.
太湖流域1991年洪涝及今后治理措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同生 《水科学进展》1993,4(2):127-134
1991年太湖流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最严重的洪涝,湖西及流域北部的降雨强度以及太湖最高水位均高于1954年,给苏锡常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阐述了1991年降雨和洪水的特征,分析了产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并对今后的治理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17.
第六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于 2 0 0 0年 8月 17日至 2 0日在辽河油田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石油大学及辽河油田共同主办 ,辽河油田承办。会议主席辽河油田公司副总经理刘俊荣致开幕词 ,并代表辽河油田欢迎全体与会代表。会议主席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冯增昭教授致词感谢辽河油田承办此次会议 ,并概述了历次全国古地理学学术会议的召开情况 ,还作了题为中国南方寒武纪岩相古地…  相似文献   
218.
贵州省煤炭资源保障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书相  易同生 《贵州地质》2010,27(2):111-115,132
系统收集了我省近50年来的数百份地质勘查报告,对已勘查的煤炭资源进行了详细的动态分析,对我省的煤炭资源的有效保障能力做了较为翔实的分析,并有针对性的剖析了现有生产矿井、规划矿井、小煤矿的资源保障能力。基于灰色聚类和层次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煤炭资源优度评价的数学模型及评价体系,综合分析了贵州省煤炭资源有效保障能力。计算了贵州煤炭资源保障度。  相似文献   
219.
利用灰色聚类分析和层次分析等数学方法,建立了煤炭资源有效保障能力分析的数学模型,分析了贵州省煤炭资源有效保障能力。结果表明:贵州煤炭资源保障能力的基本态势是总量丰富,但有效供给能力不足。省内已发现资源的开采年限可达111a,但受限于资源特性和可采性,发现的资源/储量有效保障能力相对不足,净有效量确定的保障年限为45a,当前可供净有效量确定的保障年限仅为30a。  相似文献   
220.
煤层气合采是提高多煤层区煤层气开发效率的重要途径,但成藏作用的特殊性决定合采方式与产能效果复杂多变,高效开发面临较大挑战。我国煤层气地质工作者围绕多煤层煤层气成藏与合采可行性开展大量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取得丰富的阶段性成果,为深化煤层气开发地质理论、推动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从叠置煤层气系统成藏机理、合采地质约束条件、合采可行性判识方法、合采储层伤害4个方面,系统分析评述我国煤层气合采地质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研究开展、工程实施与产业建设提供参考。主要认识可概括为:(1) 深化了叠置煤层气系统成藏的层序控气机理以及成岩作用与地应力的后期改造效应;构建了煤系地下水环境化学封闭指数,为判识含气系统叠置性及流体动力条件提供了新的参数,结合流体压力剖面识别出3类含气系统叠置地质模式(增长型、衰减型和稳定型);进一步将叠置煤层气系统理念扩展到煤系气范畴,提出煤系复合储层叠置含气系统“共采兼容性”理论与方法体系,并应用于煤系气合采先导示范工程,取得初步应用成效;(2) 华北石炭?二叠系(太原?山西组)与黔西?滇东上二叠统(长兴?龙潭组)是煤层气合采研究与工程实践的热点区域(层域),压力系统及渗透性差异是合采中最受关注的地质因素。华北山西组、太原组的水动力系统与供液能力差异是制约合采效果的重要因素,黔西?滇东地区合采煤层的最大层间跨度、累计煤厚、煤体结构受到更多关注,表层水干扰是制约织金区块煤层气合采效率的关键;(3) 产能分析、物理模拟、数值模拟、产出水地球化学分析是煤层气合采可行性与干扰判识的重要方法,提出了基于产出水地球化学解析合采井产出水源和判识干扰程度的基本思路、技术图版和评价流程及基于产能曲线分峰剥离的产层贡献分析方法,技术方法的不断成熟、创新为煤层气合采方案、工艺优化与效率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4) 煤层气合采对地质条件与工程扰动更为敏感,易诱发储层伤害,涉及产层暴露诱发的贾敏效应与气锁伤害,压力系统与渗透性差异诱发的应力与速度敏感伤害。均一化储层改造、分压力系统开采(分时间或分空间)、精细化排采设计与管控是降低储层伤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