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通过对台风"碧利斯"影响期间厦门滨海地区降雨化学特征的研究,以及对台风降雨与春夏季降雨样品的比较研究发现:主要离子降雨的月沉降通量根据其特点可分为4类.台风降雨的pH明显大于非台风降雨,台风"碧利斯"和"格美"降雨样品的pH不具有酸雨特征.台风"碧利斯"的降雨能有效清除空气中的酸雨成分,同时减少对厦门滨海地区的酸沉降和对海洋的酸输入.春夏季降雨和台风降雨的N/P比都远高于海水Redfield值.通过估算发现台风"碧利斯"的直接湿沉降对台湾海峡西部表层海水DIN(溶解无机氮)有很大的增加,而PO43-的输入量则很小.  相似文献   
32.
海洋大气化学是一门海洋化学与大气化学交叉的新学科。中国的南大洋海洋大气化学研究与我国的南极考察事业同步成长。30多年来,随着南极科学考察的经验积累和数据集成,我国的南大洋海洋大气化学关键过程研究即大气-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氮、硫、磷、铁等的海气交换研究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的碳、氮、硫的海-气循环等研究,取得了一批新的认知和成果,引起国际学界的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至今,我国已开展了三十多次南极科学考察,在这些考察中开展了南大洋大气气溶胶物质来源研究,探究了大气-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一些关键过程,估算了硫、磷、氮、铁的海气交换通量。随着国家重大计划"南极在全球变化中的响应与反馈作用"项目实施及后续研究的开展,对全球变化的敏感要素碳、氮、硫、铁在南大洋的源汇特征及其环境和气候效应等进行了研究,对其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还对南大洋海冰区碳汇格局演变,DMS、MSA、N_2O、Fe等的海气交换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了新认知。同时,在对上述化学物种的实时走航观测关键技术研发上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未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在站区大气污染特征分布上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了解人类活动对站区环境的影响提供了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33.
34.
中国全新世4.2ka BP气候事件及其对古文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近年来发表的全新世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如湖泊、泥炭、石笋及其他古气候地质载体记录,对4.2ka BP气候突变事件在中国的表现进行了分析,认为该气候事件在中国普遍表现为干旱,伴随部分地区的降温,体现了东亚地区对全球4.2ka BP气候事件的响应。结合考古学研究成果,认为这一气候事件所导致的中国北部大范围、持续性的干旱,是造成中国北部新石器文化衰落的主要原因;所导致的南部持续干旱、局部频繁洪涝,以及气候剧烈频繁的波动,是造成中国南部新石器文化衰落的主要原因。对于该气候事件的触发机制,洋流变化的贡献很可能小于大气环流变化的贡献。太阳辐射减弱造成的北半球降温所引起的半球间洋面温度梯度的变化,可导致赤道辐合带(ITCZ)南移,并使得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季风减弱;同时季风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间的相互作用可进一步诱发季风突变,造成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大面积干旱。  相似文献   
35.
利用近年来发表的全新世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如湖泊、泥炭、石笋及其他古气候地质载体记录,对4.2kaBP气候突变
事件在中国的表现进行了分析,认为该气候事件在中国普遍表现为干旱,伴随部分地区的降温,体现了东亚地区对全球4.2kaBP
气候事件的响应。结合考古学研究成果,认为这一气候事件所导致的中国北部大范围、持续性的干旱,是造成中国北部新石器文
化衰落的主要原因;所导致的南部持续干旱、局部频繁洪涝,以及气候剧烈频繁的波动,是造成中国南部新石器文化衰落的主要原
因。对于该气候事件的触发机制,洋流变化的贡献很可能小于大气环流变化的贡献。太阳辐射减弱造成的北半球降温所引起的
半球间洋面温度梯度的变化,可导致赤道辐合带(ITCZ)南移,并使得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季风减弱;同时季风与厄尔尼诺-南方
涛动(ENSO)间的相互作用可进一步诱发季风突变,造成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大面积干旱。   相似文献   
36.
低氧环境对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波  王保栋  韦钦胜  孙霞 《海洋科学》2012,36(5):124-129
目前,低氧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海洋环境问题,而且有逐步恶化的趋势,据报道,世界范围内的低氧区已经由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20多个增长到现在的400多个[1]。尤其是在近海海域,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而由此所引起的低氧现象也日益严重,并已成为海  相似文献   
37.
38.
降雹类型及相关因子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全自动雹雨分测计所测16次降雹天气系统自记纸做雹雨分档、同步读数分析,得到5种降雹类型及相关因子的分布特征:(1)降雹强度特大类;(2)降雹强度中小类;(3)降雹总量特大且具有毁灭性灾害类;(4)雹量成脉冲式涌动;(5)降雹云系弱、持续时间长、降雹量小及强度弱。这对研究冰雹云的结构、雹胚的生成起引导作用,为模拟冰雹生成和落地提供了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39.
孙玉稳  孙霞  刘伟  李宝东  蒋元华  韩洋  胡向峰  刘立辉 《气象》2015,41(11):1341-1355
2013年4月19日,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在河北中南部地区对回流和西风槽复合天气系统云系进行人工增水作业,催化和探测部位在槽前上升气流云层和回流云层中,这次降水特点:(1) 降水系统呈“槽前云”和“回流云”两层结构,大粒子主要在上层槽前云中增长;(2) “槽前云”温度和云顶温度较高,“回流云”温度低,固态降水粒子在“回流云”粘连增长加大地面降雪;(3) 大云粒子和降水粒子很多;(4) 小云粒子丰富,全谱拟合曲线lgN=algD+b的截距b>2,适合催化作业。在分析云微物理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实时天气、卫星、雷达、探空和雨量资料,从多角度分析了层状云增水作业实用技术和催化的宏微观响应,结果表明:作业后影响区雷达反射因子、卫星反演参量和云内微物理特征量都有明显变化;催化影响区地面降水的变异通过了显著性分析,但作业前后影响区内外这一差异是否是催化效果需要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0.
简谈围填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围填海作为开发利用海洋空间,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基础方式,近些年在我国沿海各地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造地热潮,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填海造地工程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利益,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海洋环境质量下降、渔业资源衰减、滨海湿地环境退化、海洋生态系统受损等一系列的问题。文章从当下围填海工程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入手,结合笔者从事围填海项目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动态监视监测的经验,给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