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1.
基于滨海核电站海上γ辐射剂量率的智能化自动监测系统是一种无人值守的辐射监测装备,可全天候、长时间、在线组网、连续自动测量水面和空气中的γ剂量率、获取水中γ能谱数据并进行核素识别和计算活度浓度,并实时地将监测数据通过无线通信链路和北斗短报文两种形式上传至地面数据服务中心。在非事故情况下,该系统是对核电厂监督性监测系统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在发生重大核安全事故或放射性物质泄漏的情况下,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的派船巡测时方法不标准、数据不及时不连续、人员受照风险大、船只易受污染和行动代价高等问题;在恶劣的极端气象条件下,无人值守的自动监测系统能够为核电站提供实时有效的水体和空气中的γ剂量率、气象、海水温度等监测数据,有效地提升了核电站在极端气象条件下的监测能力,对滨海核电站整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自动气象站故障排除和紧急情况应对处置能力,促使设备保障工作进一步提升。从建立两种自动站备份系统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入手,详细阐述了设备发生故障时的分析方法,根据分析结果,选取最佳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数据丢失。  相似文献   
13.
地貌变迁与古人类活动的关系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最为重要的新石器人类 文明之一,文章以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区内西沟冲沟为研究对象,尝试建立仰韶人类活动与遗址区内冲沟地貌形成的先后关 系。渑池仰韶遗址区地处黄土高原东南缘黄土堆积区,文章利用释光测年方法测定了西沟冲沟阶地上覆堆积黄土的年代, 粗略重建了阶地形成的时间为大约距今3万年和12万年前,分别对应深海氧同位素(MIS) 3阶段和5阶段。而该时期渑池 仰韶区域尚无古人类活动记录,所以释光测年结果证明仰韶遗址区内的冲沟完全是自然成因的,与遗址区仰韶人的地表活 动无关。  相似文献   
14.
东秦岭南洛河中游地区发现的旧石器和黄土堆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6~2007年在东秦岭南洛河中游地区河南省卢氏和洛宁两县发现的8处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的160余件石制品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产出石制品的黄土堆积剖面进行了地层学分析和光释光测年。初步结果表明,南洛河中游地区的旧石器工业很丰富,石制品的加工技术与上游洛南盆地一致,同样采取硬锤直接打击法;加工石制品的原料来自于河流堆积物中的石英岩和石英砾石等;石制品中有相当数量的小型石片和由小型石片二次加工修理而成的工具,还有直接由砾石加工而成的重型工具,如手镐等;除此之外,大型石片以及以大型石片加工而成的重型工具,如重型刮削器也多有所见。由于工作范围和力度的局限,南洛河中游地区目前尚未发现上游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中广泛存在的手斧、三棱手镐、薄刃斧和大型石刀等Acheulian类型两面加工技术生产的工具。新发现的南洛河中游旧石器地点分布在不同时期形成的河流阶地和黄土地层中。地层分析和光释光年代测试表明,南洛河中游地区的黄土堆积至少从中更新世便已经开始,并一直持续到全新世,至少在黄土剖面中S1,S3和S4的3个层位有石器分布;其黄土-古土壤旋回不仅可以用于石制品产出层位的准确定年,还指示了早期人类石器工业演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地貌变迁与古人类活动的关系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最为重要的新石器人类 文明之一,文章以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区内西沟冲沟为研究对象,尝试建立仰韶人类活动与遗址区内冲沟地貌形成的先后关 系。渑池仰韶遗址区地处黄土高原东南缘黄土堆积区,文章利用释光测年方法测定了西沟冲沟阶地上覆堆积黄土的年代, 粗略重建了阶地形成的时间为大约距今3万年和12万年前,分别对应深海氧同位素(MIS) 3阶段和5阶段。而该时期渑池 仰韶区域尚无古人类活动记录,所以释光测年结果证明仰韶遗址区内的冲沟完全是自然成因的,与遗址区仰韶人的地表活 动无关。  相似文献   
16.
晓店陶瓷矿床位于郯庐断裂带内,并分为瓷石,陶土和陶瓷土三大类型,其中瓷石矿产于下白垩统青山组火山岩中,陶土矿产于上白垩统王氏组中,瓷土矿产于上新统宿迁组中。测试结果表明,该陶瓷矿是较理想的建筑陶瓷原料,并可望成为江苏新的陶瓷原料基地。  相似文献   
17.
对生态屏障概念内涵与价值的认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生态屏障”概念源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实践.学术界对此概念的科学内涵和价值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目前还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通过对生态屏障概念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的分析,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生态屏障概念的新的认识和理解,认为生态屏障就是指“处于某一特定区域的生态系统,其结构与功能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生态屏障的社会实践意义和科学价值进行了探讨,认为生态屏障概念提出的科学价值在于它丰富和拓展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内容,促进了恢复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同时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其社会实践意义表现在生态屏障概念的提出强调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明确了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强调了区域性和时序性原则,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实施提供了决策指南,为生态环境建设实践中实施系统工程和长远布局提出了更高的决策目标.  相似文献   
18.
钻探揭示的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地层与第四纪气候变化   总被引:16,自引:16,他引:0  
青藏高原地表侵蚀强烈,不利于保存连续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难以获得良好的高原环境变化记录.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西宁-互助地区,堆积着厚层黄土,是认识高原第四纪环境演化和气候变化重要的信息载体.但是,由于次生黄土披覆较厚,露头剖面不完整,长久以来,对这套风成沉积没有进行过全面细致的研究.根据钻探岩芯揭示的土壤地层、磁性地层以及磁化率变化,初步认为青藏高原东北部厚层黄土堆积底界的年代大约为2.0Ma.黄土-古土壤序列可以与黄土高原中部的标准黄土地层对比,但青藏高原黄土有着更为复杂的沉积和侵蚀过程.在具有较好年代学控制的基础上,可以重建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某些细节.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青藏高原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中国北方气候变化对应,但是,在早更新世青藏高原古气候变化有幅度大和频率高的特点.根据与标准黄土堆积的时间序列对比,在距今129~71ka, 254~188ka, 334~279ka, 428~385ka, 576~471ka, 670~658ka, 748~706ka, 788~760ka, 883~853ka, 1000~967ka, 和1120~1061ka等时间段,青藏高原东北部古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其间厚层的黄土/砂层堆积,即71~12ka, 188~130ka, 380~334ka, 471~428ka, 658~576ka, 853~788ka, 1273~1265ka 和1727~1640ka等时间段则反映了寒冷干燥的气候,可能与冰川发育对应.对高原黄土堆积的环境替代性指标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古气候变化过程,而且可能为研究青藏高原冰川变化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张宏  贾楠  赵际新  孙雪峰  冯修云 《吉林地质》2010,29(4):62-65,69
该铁矿床产于中太古界夹皮沟群三道沟组地层中,与桦甸市老牛沟铁矿、桦甸市头道岔铁矿及和龙市官地铁矿相同,均为沉积变质型铁矿床。空间上矿体呈条带,受地层控制,该矿床的找矿成果对指导区域铁矿地质找矿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东北部西宁-互助地区堆积的厚层黄土是认识高原第四纪环境演化和气候变化的重要信息载体。对西宁泮子山厚层黄土钻孔(181.7m)进行了间隔5cm的采样,在实验室测量了全部样品的粒度,以粒度和北半球高纬太阳辐射数据为材料,选择古地磁年龄作为独立年代控制点,采用改进的自动轨道调谐方法,建立了西宁黄土早更新世以来天文轨道调谐的时间标尺。调谐后的粒度时间序列与ETP曲线在轨道周期上高度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轨道调谐方法建立西宁厚层黄土堆积年代标尺的可行性。泮子山厚层黄土的沉积速率在1.0Ma前后发生了明显变化,1.0Ma以来沉积速率的相对高值可能反映了粉尘源区的干旱化程度增强,也指示了亚洲中部和青藏高原干旱环境的急剧发展。西宁厚层黄土年代标尺的建立,对深入认识晚新生代亚洲干旱气候发展过程和青藏高原的环境演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