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6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鄂尔多斯地下水同位素组成与气候变化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中18O同位素组成与区域古气候变化关系研究有利于认识区域水循环规律,在对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18O、14C同位素资料分析基础上,结合相关古气候变化研究成果,对比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的同位素组成与古气候变化的关系,认为:①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中稳定同位素(δ18O)含量的变化与该区古气候的变化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特别在10 kaB.P.前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古气候变化与其地下水中的δ18O含量变化十分明显;②鄂尔多斯盆地南部,10.2~11.9 kaB.P.、13.1~14.4 kaB.P.及16.2~18.9 kaB.P.三个时间段,可能由于当时古气温较低,导致地下水相对补给偏少;③古地下水的补给过程受古气候的变化影响呈现非等速补给特征.  相似文献   
22.
区域性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与评价方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借鉴国外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经验,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区域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与评价方法。内容包括有机调查指标选取,采样井选择和清洗、样品采集、保存与送检,实验分析方法和目标检出限,样品野外采集质量控制和实验分析质量控制,有机污染物检出评价、超标评价和相关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3.
在总结近两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野外调查工作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地下水污染野外调查流程,并结合典型区调查实例,介绍了开展野外调查工作的思路和侧重点,指出了野外工作中需注意的若干问题,从而为获取可靠的第一手调查资料,为地下水污染调评价项目的开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4.
利用我国东部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所取得的大量数据, 采用单因子评价法进行地下水质量评价, 采用检出法和超标法进行地下水污染评价.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显示, 我国东部主要平原可以直接饮用(Ⅰ~Ⅲ类水)或经适当处理可以饮用(Ⅳ类水)的地下水资源占47.9%, 不能直接饮用的地下水资源(Ⅴ类水)占52.1%;深层地下水质量一般好于浅层地下水.影响地下水质量的天然化学组分主要以锰、铁、氟、碘、总硬度等为主, 人类活动影响则主要体现在"三氮"(NO3-、NH4+、NO2-)、镉、铅和微量有机等组分上.地下水污染评价结果表明, 地下水中"三氮"普遍呈面状污染特征, 重(类)金属呈点污染特征, 尤以铅、砷污染较严重, 有毒有害有机污染呈现"检出率高、超标率低"的特征.我国地下水污染形势严峻, 应该尽快推进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 组织实施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 遏制地下水污染恶化态势, 有效保护我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   相似文献   
25.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地下水污染研究的前沿技术,常用于场地尺度,区域尺度罕见。以太行山前平原滹沱河流域的典型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沿河布点采样67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样品16S rDNA基因序列,以化学需氧量、硝酸盐、溶解性总固体为环境因子,分析与污染相关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响应及功能性指示菌属。结果显示:采用累积概率分布法将样品分为背景(B)、硝酸盐污染(N)、有机污染(Y)3组,该分类阈值与地下水质量标准的Ⅲ类水阈值可较好对应;微生物群落丰富度为B组N组Y组,有机污染使微生物种群趋于单一,且与背景差异更大。有机污染功能性指示菌属为Acinetobacter,硝酸盐污染为Nitrospira。以上形成的分子生物学响应特征研究方法可为区域调查及修复提供技术方法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6.
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五省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结果为依据,参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 T14 848-93 ]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 749-85 ] ,客观评价了黄淮海平原地下水综合质量状况,指出相对全国地下水综合质量现状而言,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质量状况相对较差,自西而东地下水质量呈现出明显的水平分带规律。地下水污染多呈点状、线状。浅层地下水污染较突出,目前主要超标组分为总硬度、三氮、氟化物、氯化物、铁、锰等。  相似文献   
27.
本文以采样和测试取得的第一性资料为依据,配合水源地勘察和群孔抽水试验开展河北滦南姜泡水源地第四系含水层同位素水文地质研究,查明天然和开采状态下地下水环境同位素丰度及其变化规律性,结果表明Ⅰ、Ⅱ含水层地下水与河水存在水力联系,是近代渗入成因水。主勘探层Ⅲ含水层与河水无联系,是不同年代形成的古渗入成因水,以侧向迳流补给为主,补给区位于研究区的东部。该层地下水由NE朝SW,后折向正南方向流动,速率为1—1.5m/a。含水层组地下水的贮留时间距今2300.15700a,Ⅲ2的贮留时间距今5800—23200a,地下水pH为7.2—8.3、溶解固体量小于300mg/L、水质较好的淡水,具有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8.
探讨了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土壤外源砷(Ⅴ)的稳定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外源水溶性砷(Ⅴ)进入土壤体系后,各种形态砷随培养时间增加的变化规律总体上表现较为一致。培养180天之后,水溶态和交换态砷在微孔扩散等作用下随培养时间分别下降至2.4%~4.7%和2.8%~3.2%。碳酸盐态砷主要受控于p H以及相应的表面沉淀作用。有机态砷存在再分配现象,最高值达48.8%~50.1%,有机态砷下降的同时,伴随氧化物态和残渣态砷的上升。越趋向氧化环境会使得土壤外源砷(Ⅴ)的稳定化程度越高,反之,越趋向还原环境土壤外源砷(Ⅴ)的稳定化程度越低。各种氧化还原条件下,土壤外源砷(Ⅴ)的稳定化过程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缺氧和过渡条件下表现为3阶段特征,而好氧条件下表现为4阶段特征。  相似文献   
29.
我国水环境有机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国内外有机污染研究现状;列举了目前我国不同水体中有机污染情况,指出有机污染已成为地下水污染研究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并就我国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研究和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30.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1938年,“水文地球化学”术语提出,至今水文地球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长足的发展,其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当今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理论已经广泛地应用在油田水、海洋水、地热水、地下水质与地方病以及地下水微生物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其研究方法也日臻完善。随着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及同位素方法的深入研究,以及人类开发资源和保护生态的需要,水文地球化学必将在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中拓展研究领域,并在基础理论及定量化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