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风成沉积物4~16 μm石英氧同位素记录及其物质来源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灵台剖面7.0 MaBP以来的黄土-红粘土堆积以及黄土高原和北京6个马兰黄土剖面的石英氧同位素分析, 发现石英氧同位素比值受沉积后作用的影响不明显, 同一粒径颗粒的石英氧同位素比值比较能够较好地反映源区变化特征; 灵台剖面红粘土的氧同位素比值的变化范围以及波动特征和第四纪黄土-古土壤相似, 表明红粘土和其上的黄土有类似的沉积物源系统; 此外, 整个剖面上的石英氧同位素比值的波动可能仅反映了物源区域的变化.  相似文献   
22.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es of inland Asia aridification since late Cenozoic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paleoclimate community. Rea et al.[1] studied a 12 Ma eolian record in North Pacific and associated it with the aridification of northwes…  相似文献   
23.
黄土高原粉尘物质的搬运、沉积过程与来自中高纬度地区的季风密切相关。研究冬季风演化历史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东亚地区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通过对黄土高原的磁组构研究发现:1)各向异性度(P)与磁面理度(F)相关性较高,因此各向异性主要由磁面理引起,磁化率椭球体为压扁状;2)磁面理大致水平,K3近垂直于水平面;3)黄土平均磁面理为1.007,古土壤为1.004,古土壤层的磁面理与各向异性度均要低于其下伏的母质黄土层。成土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黄土的原生磁组构;4)P,F和粉尘粒度间具有一定内在联系,一般而言冬季风越强,搬运的粉尘颗粒越粗,从而导致在沉积过程中形成较高的磁面理;5)K1方向的等面积赤平投影图和玫瑰花图解表明,末次间冰期以来该地区的主导风向为NW向冬季风。  相似文献   
24.
榆林剖面的热释光测年及其对这一地区干旱事件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热释光测年方法对陕西榆林地区蔡家沟和石峁剖面的风成砂-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了系统的测年,结果表明末次冰期的风成沉积中夹有三层古风成砂,由此反映了末次冰期中有三次沙漠扩大的气候干旱时期。根据年代测定结果最末一次干旱事件出现在12~<27kaB.P.之间,基本上与末次冰期极盛期相当,可以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2对应。第二次干旱期出现在48kaB.P.左右,大致与氧同位素阶段3的中期相当。最早的干旱期出现在55~<75kaB.P.之间,与阶段4对应。令人感兴趣的是虽然与阶段2、阶段4对应的干旱期在世界上其它地区同样有记录,但是大致相当于阶段3中期的这期干旱事件却以榆林剖面反映最好,表现为末次冰期的间冰段期间,毛乌素沙漠也曾经大规模扩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的沙漠-黄土边界带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此外,热释光测年结果还表明了末次冰期的沉积由风成砂与黄土迭覆而成,而末次间冰期则由古土壤与黄土迭覆而成,因此,无论是冰期还是间冰期,气候条件都不是以持续的干冷或温暖为特点,而是叠加了更次一级的气候变化。毛乌素沙漠在第四纪时期并非持续存在,而是在气候的调节下经历了沙漠出现与固定的多次转变  相似文献   
25.
矿物、岩石在表生条件下的化学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是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化作用的研究一直受到地球化学家的重视。八十年代以来,对风化作用的研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6.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中心议题之一就是研究过去的全球变化(PAGES),而对过去短期气候突变事件特别是对末次冰期─间冰期过渡时期的YoungerDryas事件的研究更受全球变化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到目前为止,对YoungerDryas的成因及是否为全球性事件等问题,依然争论不休。本文即是对近年来国际上对此事件研究的综述。  相似文献   
27.
浑善达克沙地的光释光测年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韩鹏  孙继敏 《第四纪研究》2004,24(4):480-480
光释光测年技术以光可以使在半导体结晶固体中被俘获到光敏陷阱中的电子释放出来这一原理为依据,以样品在被覆盖前,它们的光释光信号都已经晒退回零为假设前提进行测年的。而风成沉积物是最符合这一假设的,所以光释光测年对于风成沉积物非常适合。本文对采自浑善达克沙地样品中的石英粗颗粒进行光释光测年,试图重建沙地的古环境演化过程。本文研究的样品分别采自浑善达克沙地的中部SG点(42°40'N,115°57'E)和东部YS点(43°14'N,116°49'E)。采样时,先挖大约30cm深,然后用锤子将金属小筒打入,拔出后,小筒用黑色塑料和胶带封死。到实验室后,小筒顶端大约1cm厚的样品用来测量  相似文献   
28.
天山山脉隶属中亚造山带,晚新生代时期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的构造效应同样影响到天山地区,使这一晚古生代形成的造山带重新复活。天山南北两侧的晚第三纪和第四纪时期的地层正是对印度板块-亚洲板块碰撞带的响应,发生构造变形,形成了一系列逆冲断层和褶皱,指示这一区域的地壳在晚新生代变短和加厚。文章对天山北缘晚中新世以来的沉积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的独山子背斜地区,磨拉石沉积最早出现于约7百万年前,说明天山山脉自7百万年前开始有一次构造隆升,研究区内7.00~2.58Ma间的巨厚砾石沉积主要是构造抬升的结果。而早更新世的西域砾岩沉积在很大程度上与第四纪时期全球冰期的来临,特别是北半球开始发育大规模冰川作用有关,因此西域砾岩应当是在第四纪冰川作用(气候变冷)及新构造运动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29.
关于点苍山“大理冰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点苍山是大理冰期的命名地, 通过文献查询明确了大理冰期这一概念提出的过程. 基于多次的实地考察, 对云南点苍山冰川地貌进行了系统研究, 建立了该地区第四纪以来冰川活动可靠的年代序列, 明确了冰川发育的规模. 研究结果表明, 点苍山最早的冰川活动发生于30~ 40 ka BP, 之后经历了末次冰期晚阶段、晚冰期、新冰期等各次冰川前进, 直至1.2~1.5 cal ka BP 前后冰川最后消失. 空间上, 该地区的冰川活动仅局限于海拔3600 m以上的主体部分, 低海拔及其周边山体上没有冰川发育.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