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7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83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辽宁弓长岭铁矿二矿区构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宁弓长岭铁矿不仅发现较早、规模较大、开采历史较长,而且向下延深较大且富铁矿增多。针对弓长岭二矿区的构造解剖研究表明,二矿区至少经历了4期构造变形:第一期为小型塑性流变褶皱,第二期为区域规模的倒转同斜褶皱,第三期属于横跨叠加褶皱,第四期为区域规模的隆升。伴随着四期褶皱作用的断裂构造,从早到晚,则表现为韧性剪切带-脆韧性剪切带-韧脆性剪切带-脆性破裂。构造变形对铁矿的形成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2.
新疆南天山西段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盆山耦合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天山西段山峦叠嶂,沟壑深切,褶皱强烈,断裂纵横。构造演化与中生代以来新疆地区的强烈隆升以及其后的塔里木盆地大规模断陷密切相关,受典型的盆山耦合机制控制。从卷入褶皱作用的地层展布和区域构造变形特征分析,新疆地区在原塔里木地块的基础上,由于大规模地慢物质上涌,于中生代晚期发生强烈隆升,并在隆升的北西缘西南天山一带形成北东东向构造岩浆带。新生代以来,由于新疆隆起轴部强烈的热减薄作用,导致隆起中部发生大规模裂陷,并逐渐形成塔里木断陷盆地。与此同时,构造岩浆活动形成的南天山西段造山带与塔里木断陷盆地构成了较大的(地形)位势差,进而引起南天山西段由北西向南东拆离滑脱。第一期形成的区域性褶皱被改造成一系列倒转褶皱,往往表现出北西翼平缓,地层出露齐全,南东翼陡倾或倒转,甚至在某些背斜倒转翼形成较大规模的逆冲推覆构造,同时相伴产生多条北西向走滑断裂,以调节沿走向滑脱拆离幅度的不均匀性。因此,南天山西段,甚至整个新疆地区,中新生代的区域构造演化应从盆山耦合的视角分析其地球动力学过程。这也许是解开西南天山复杂变形历史的钥匙。  相似文献   
123.
小秦岭金矿集中区以隆升幅度大、剥蚀程度深、构造活动强烈、构造形迹清楚、矿床分布集中而著称.本文论述了研究区从早到晚,经历了塑性流变褶皱→区域东西向主体褶皱→南北向横跨叠加褶皱→垂向隆升的横弯褶皱等4期褶皱作用,以及塑性流变→脆韧性压扭性→韧脆性张扭性→隆升造成的脆性正向拆离滑脱等4期剪切作用.主期脆韧性剪切作用发育于主体褶皱翼部的薄弱构造带.由于第三期的韧脆性剪切作用的改造为燕山期含矿流体的大规模贯入和成矿提供了良好的容矿条件.研究认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深源,通过地幔热柱多级演化,贯入到韧脆性剪切带中积聚成矿,而且矿区往往存在着一两条主要矿脉却控制着矿区50%以上的金属储量.  相似文献   
124.
近几年,金属矿产的地质勘查重点逐步向寻找深部隐伏矿床目标转移,地质找矿的难度和投资风险加大。综合物探方法作为深部矿产勘查的重要手段,具有经济、快速、有效特点,在深部隐伏矿床找矿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效果。研究区内曾开展过相关槽探、钻探工作,但无找矿突破。笔者在地质研究基础上,开展磁法、电法工作,最终在研究区内发现了有价值的矿致激电组合异常,推断是由铜镍矿化引起,并总结了该地区铜镍矿综合找矿模型;研究区发现了明显的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标志,具有一定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25.
南海处于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和太平洋—菲律宾海三大板块的夹持地带,区内以NE向深海区-海盆为中心,周围有众多的含油气盆地。南海区具有"北断(裂)、南褶(皱)、东(俯)冲、西(碰)撞"的构造特征。南海及其周缘新生代玄武岩和花岗岩广为分布,故有潜在的大火成岩省之称。其中,火山岩以碱性玄武岩为主,多为OIB型成因,其成岩年龄自南海中心至外围呈由新逐渐变老的趋势。深部地幔流动呈现出涡旋式上涌的特点,上地幔明显具环带状结构,中心部位为上升流,外围为下降流,表现出热幔柱和冷幔柱活动"双模式"对流。从区域S波速度扰动异常来看,在670km间断面,对热流体上涌确有阻挡作用。通过层析成像研究,证实本区存在巨型复蘑菇云状地幔低速体,演化过程和相邻板块活动构成相辅相成关系。由于地幔热流体上涌,促使地壳-岩石圈上隆、熔融、减薄和断陷,形成南海从边缘向中心(海盆)热流温度逐步升高的轨迹,基本控制油气田"外油内气"环形有序分布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6.
本文通过对冀西北大量金、银多金属矿床的产出时空特征、各种同位素特征、成矿溶液成分及成矿作用等研究认为,冀西北金、银多金属矿产的产出是同一次大的构造-成矿作用形成的,时限为印支-燕山期(以燕山期为主),成矿物质源自地球深部。由于地幔热柱的多级演化将地球深部的成矿物质带到浅部,并由于幔枝构造核部及盖层部位的差异性剥蚀,形成了平面上的“金三角、银镶边”的水平分带和垂向上的上银(铅锌)下金的分带规律。因此,在银铅锌多矿床深部找金是有极大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127.
水竹岭铜-铁-金-硫矿床发育上部层状矿体和下部脉状矿体。上部层状矿石重晶石δ34S值为+19.9‰。上部层状矿石黄铁矿δ34S值为+0.9~+5.8‰,下部脉状矿石黄铁矿δ34S值为+3.2~+6.4‰。下部脉状矿体中方解石的δ18O值为+13.3‰,δ13C值为1.2‰,上部层状矿石白云石的δ18O值为+14.1‰,δ13C值为2.2‰。下部脉状矿石和矿化岩石中黄铁矿的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平均值分别为18.2241、15.5245和38.2289;上部层状矿石中黄铁矿的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平均值分别为18.0692、15.5020和38.1232。从下部脉状矿石到上部层状矿石,黄铁矿的δ34S值、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平均值逐渐降低,δ18O值和δ13C值等逐渐增高。地质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水竹岭铜-铁-金-硫矿床为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因,揭示了块状硫化物矿床的二元结构性。  相似文献   
128.
万全寺银矿是张宣幔枝构造东缘盖层中的一个中型银矿床,现主要开采Ⅴ号、Ⅱ号矿脉。本文以幔枝构造理论为指导,通过对矿床地质背景、矿田构造特征、成矿物质来源、矿脉规模垂向变化、矿床成因等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万全寺银矿深部仍有很大的找矿潜力。另外,往深部金品位明显增高,具有从浅部银矿往深部逐渐变为银金矿、甚至金银矿的趋势。深部地质找矿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9.
冀北万全寺银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全寺矿区位于张宣幔枝构造东侧的侏罗纪断陷盆地中,成矿时限晚于101.82 Ma和133.33 Ma。通过硫、铅、氢、氧、碳及稀有气体同位素研究认为,成矿物质应源自地球深部,在中生代冀西北幔枝构造演化过程中集中成矿。成矿热液以岩浆水为主并加入了部分天水。  相似文献   
130.
1 The rise of the problem The region of western Shandong has been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geologists because of its unique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abundant mineral resources, and it has been well geologically documented (Lin Jingqian et 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