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 毫秒
11.
理论和实践均表明在地下油气藏的上方存在高浓度的烃类气体的异常,这样人们可以利用油气藏对其上覆地层发出的扩散气流及其反应物作为信息,进行油气勘探,即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有关烃气流的垂直运移问题,是油气化探的基础理论问题,它包括烃气流的扩散运移和烃气流的渗透运移两个方面。烃气流的扩散运移服从于菲克第一定律,并且可以导出如下级数方程: C=C_0[Z/H-2/πsum from n=1 to ∞(-1)~(n-1)sin(nπZ/H)e(-n~2π~2/H_*~2Dt)] 根据这一方程可以求出地下深部油气藏的烃气流扩散到地表的时间t_1。对于某一含油气区在获得该区的石油地质资料以后,根据其生油门限,可以求得生成油气的时间,即地下烃气流开始扩散的时间t_2,当t_2>t_1时,在地表可以获得地下深部油气藏扩散到地表的信息,反之不然。吉林省延吉盆地为吉林省东部中生代内陆盆地,它是在古生代地层海西期花岗岩基础之上发展了一套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地层。根据化探工作结果和石油地质勘探认为:盆地内具有良好的生油条件,根据计算结果得出:廷吉盆地生油门限温度为70℃,生油门限深度为1700m,那么,经公式计算:t_1为64.45Ma,t_2为127.5Ma,因此,可以认为在延吉盆地内地下深部的烃气流及有关物质可以通过扩散的方式运移到地表,在地表形成油气地球化学异常。由于延吉盆地内构造比较发育,尤其有主要的两组断裂控制盆地构造格局,因此,烃类气体的渗透作用在盆地内也是形成地面油气地球化学异常的一种方式,因此,延吉盆地油气地球化学异常的形成是扩散作用和渗透作用迭加的结果。延吉盆地的油气化探工作是在200km~2的面积内采集了388个土壤样品共分析了九个地球化学指标为:紫外UV290、UV410,荧光UF431、UFF、Hg、I、Ba、Sr、Po210外加47个△C指标的测试工作。经过数据处理:R型簇群分析,R型因子分析得出了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结论为: ①发光沥青指标间关系最密切,它们都是油气运移的直接产物,是寻找油气藏的直接指标。② ~(210)Po与Hg油气物质在成因上有一定的联系,可以作寻找油气藏的较好指标。但由于~(210)Po放射性指标的多解性,只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判断它们和油气的关系,但在延吉盆地中从簇群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210)Po和Hg可以作为寻找油气藏远景区的直接指标。③ Ba、Sr和油气的形成无直接关系,只能作为一种沉积环境的指标,在本区Ba/Sr>1,这也反应了延吉盆地是属于中生代内陆沉积环境形成的。通过对盆地内各油气地球化学指标分布特征和异常形态,以及综合异常图,再结合航磁推断的地质构造一起考虑,可以对盆地内含油气远景作出预测。认为:本区最有利的含油气远景区推测为在布尔哈通河以南,朝阳川、龙井县以西、西城公社至龙井县以北的几个盆地中心内局部深凹陷地段,因此,若在这一地段内存在良好的圈闭条件,有望找到油气藏。  相似文献   
12.
借助于有限元方法,对裂隙各向异性介质一雏四分量弹性波场中横波双折射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它们是裂隙方位与相速度,双折射与震源主频,双折射与裂隙丰度,双折射与能量分配,双折射与延迟时,双折射及其振幅谱等。这些问题对深入认识横波双折射特性,对理论和实际工作都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伊舒地堑早第三纪盆地的结构、充填形式和充填序列以及区域构造格局表明,它属于我国东北部(东部)新生代裂谷系中的一部分,其发育级别低于辽河裂谷盆地带,而优于佳伊地堑北段,为一初始裂谷盆地。该盆地经历了裂谷前隆升剥蚀(晚白垩—古新世)、张裂深陷(始新世)、充填淤积(渐新世)和后期改造(早第三纪末)四个阶段的演化。与我国东部其它新生代裂谷盆地的演化近同时同步。地堑中5000多米厚的早第三纪陆相沉积物具有良好的生储油条件。同时地堑的构造-沉积演化决定了所形成的油气藏具有个体多而细小的特点,在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形成复式油田。  相似文献   
14.
天然气水合物地震似海底反射现象AVO正演模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似海底反射(BSR)现象是用人工地震方法识别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地层的重要标志之一。针对水合物沉积物的悬浮、颗粒接触和胶结3种微观模式,进行了似海底反射现象正演模型的研究,考查了BSR现象产生的地震地质原因和运用AVO判断游离气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合成记录的帮助下,结合AVO变化曲线,可以认为BSR的成因有两种情况。实际工作中需要运用多种信息的综合分析而不是一种简单固定的模式来解释BSR的复杂成因。水合物沉积的3种微观模式都存在水合物的临界饱和度,当介质中水合物饱和度小于临界饱和度时,可以通过AVO曲线的变化形态来判断水合物沉积层下伏介质中是否含有游离气;而大于临界饱和度时,AVO技术则难以适用。AVO曲线形态、BSR现象与游离气三者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同样需要通过多种信息的综合分析来解释。  相似文献   
15.
海上气态烃快速测试与西沙海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西沙海槽具有适合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和赋存的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 ,是中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的远景区。为配合中国首次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调查研究 ,在该区进行了海底表层沉积物甲烷、乙烷等气态烃快速现场测试。研究发现 ,海底沉积物随着埋深的增加气态烃含量具有增高的趋势 ;最佳取样深度应在埋深 1~ 4m处 ;海底沉积物甲烷高含量异常区域主要分布在B33周围、A0 9—A11周围、B17—A0 2周围和B0 1—B0 3周围等区域。西沙海槽北部陆坡比槽底及南部斜坡具有更好的甲烷异常显示。该研究成果为以后该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重点勘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覆盖了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等多门学科,其中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可以从海底介质中直接获得与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地球化学信息,圈定水合物异常区域。近些年来大量的研究工作和陆续发现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显示,南海北部海域是我国勘查天然气水合物最有潜力的区域之一。依据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2005年第4航次获得的南海琼东南盆地沉积物酸解烃测试结果和高异常段位同位素分析数据,探讨了琼东南盆地气态烃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和异常成因。结合西沙海槽已有的勘探资料和水合物成藏地质条件,分析南海北部西沙海槽—琼东南地区与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并对水合物成藏远景进行了预测。研究成果为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提供地球化学证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信号重构的地震道插值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简要回顾几种插值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了基于信号重构的地震道插值方法。这种方法无需任何地质和地球物理假设 ,主要用于恢复缺失的地震道。本方法的基础是傅立叶变换理论和最小平方反演技术。文中给出了原理、算法、实现步骤及简要的流程框图。如果对变换域的参数进行规则采样 ,则该方法可以用高效、快速的算法来实现。本插值方法适用于规则和非规则采样的数据。文中给出了理论合成数据和实际数据的试验结果 ,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同时 ,本方法对于 AVO分析、DMO处理、三维叠前偏移成像等研究也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西沙海槽潜在天然气水合物成因及形成地质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西沙海槽具备良好的热解成因气及断层通道、深部异常压力等运移条件,分析海底表层沉积物所含甲烷气来源可以很好地指示潜在天然气水合物成因.西沙海槽海底表层沉积物所含甲烷气以热解成因气为主,可能混有少量生物成因气.表层沉积物所含甲烷气为断层渗逸-自由扩散作用双重运移结果,主要有3种来源:(1)直接来自于下部断层通道中气态烃的释放;(2)来自于动态变化的水合物分解,再由渗滤作用或沿浅部微小断层向上运移;(3)来自于原地少量的生物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体来源,这是海底表层沉积物甲烷高值区与下部断层相关性较大而与BSR区域并非完全一致的原因.甲烷气来源及运聚条件综合分析表明,潜在天然气水合物以热解成因为主,为断层-渗滤综合地质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地震波理论研究进展--介质模型与地震波传播   总被引:17,自引:11,他引:6  
介质模型及地震波传播是地震波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结合作者目前研究所涉及的内容,阐述了介质模型及地震波传播的相关问题.首先是地震学背景中的地震波传播的主要问题.其次是地震波传播的动力学,其中的主体内容可以由波动方程的建立、波动方程和波动方程的延伸三部分组成.再次是地震波的传播与介质因素和界面因素,以及孔隙介质模型的认识和讨论.最后结合均匀弹性各向同性、粘弹性各向同性、双相介质和各向异性四种介质模型,阐述了地震波传播的主要特性.  相似文献   
20.
饱水白云岩临界点、骨架和流体弹性参数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临界孔隙度模型,提出了用岩石的整体弹性信息反演求取临界点、流体和骨架等局部弹性参数的数值计算方法和双向线性回归计算公式;结合饱水白云岩的样品测试数据,以孔隙度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对密度和密度与纵、横波速度平方的乘积分别进行了数值计算。以测试样品的整体信息求得其临界点、流体和骨架弹性参数值,并与实测数据做了相关性分析,其相关系数高达90%,充分表明数值计算公式的正确性和实现方法的有效性。岩石骨架、流体弹性参数的数值反演计算在油气勘探领域中具有巨大潜力,运用测井曲线和地震数据,可以反演求出岩石孔隙中流体弹性参数(密度、速度),对直接指示油层、气层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