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71篇 |
免费 | 664篇 |
国内免费 | 44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87篇 |
大气科学 | 422篇 |
地球物理 | 435篇 |
地质学 | 1497篇 |
海洋学 | 401篇 |
天文学 | 26篇 |
综合类 | 194篇 |
自然地理 | 2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4篇 |
2023年 | 83篇 |
2022年 | 98篇 |
2021年 | 84篇 |
2020年 | 103篇 |
2019年 | 106篇 |
2018年 | 133篇 |
2017年 | 73篇 |
2016年 | 87篇 |
2015年 | 82篇 |
2014年 | 122篇 |
2013年 | 115篇 |
2012年 | 106篇 |
2011年 | 124篇 |
2010年 | 100篇 |
2009年 | 84篇 |
2008年 | 88篇 |
2007年 | 99篇 |
2006年 | 98篇 |
2005年 | 103篇 |
2004年 | 94篇 |
2003年 | 83篇 |
2002年 | 71篇 |
2001年 | 52篇 |
2000年 | 82篇 |
1999年 | 101篇 |
1998年 | 97篇 |
1997年 | 116篇 |
1996年 | 114篇 |
1995年 | 93篇 |
1994年 | 73篇 |
1993年 | 75篇 |
1992年 | 96篇 |
1991年 | 78篇 |
1990年 | 73篇 |
1989年 | 45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29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64年 | 3篇 |
1959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有利沉积相带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四川盆地古地理背景和古气候条件,结合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野外剖面、岩心和薄片的观察以及单井和连井沉积相等的分析认为,盆地周边水下隆起的障壁作用和干旱炎热气候条件共同影响雷口坡组的沉积相特征,海平面升降变化是控制沉积相发育和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雷口坡组总体为一套障壁蒸发潟湖沉积,可分潟湖边缘坪、潟湖、潮坪和台缘障壁四种沉积亚相类型,并可进一步划分出多种微相。台缘障壁亚相潟湖边缘白云岩坪和颗粒浅滩是有利的沉积相带。雷口坡组可划分出SQ1—SQ4四个层序。绘制了雷口坡期各时段体系域的岩相古地理图,并分析了它们的岩相古地理特征。 相似文献
82.
83.
中国东北地区及不同典型下垫面的气温异常变化分析 总被引:28,自引:10,他引:28
利用6个代表站1905-2001年较长时期的月平均气温,对缺测年代的数据进行了插补,建立了东北地区近百年平均季、年气温序列。对所建温度序列与同一区域内26个代表站平均温度序列的近46年同期资料做了相关分析,检验了序列的代表性。在所建序列基础上,分析了东北百年气温的年代、年和季节等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特点和地域分布特征,采用谱分析方法探讨了序列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并采用Mann-Kendall和Yamamoto方法对经过滑动平均的气温序列进行了突变分析。结果表明,东北近百年年平均温度表现为明显的增暖趋势,但为起伏式增暖;冬季增温非常强烈,夏季在1995年以前不仅没有升温,反而有明显降温趋势,但1995年以后夏季气温明显升高,春秋季的升温趋势与冬季类似,但幅度小得多;在区域内,增温强度似乎并不随纬度增大,纬度较低的沈阳增温最强;三种典型下垫面中以山地的增温幅度最强;功率谱分析表明了百年气温变化的2.3年和4.2年的主周期,其中2.3年周期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84.
85.
为获取广州地区的场地效应和沉积层分布情况,2018年初于广州地区布设了100台流动台站进行背景噪声观测。文中利用HVSR方法得到了表征场地效应的共振频率和放大倍数2个参数的分布结果,并利用共振频率-沉积层厚度转换公式得到了广州地区的沉积层分布。文中综合考虑共振频率和放大系数,同时得到了广州地区表征场地易破坏程度的K值分布。研究结果显示:广州地区的共振频率为1~6.5Hz;沉积层厚度整体较小,多为10~25m,珠江下游最厚,达40m;研究区场地整体易破坏程度低,极少区域超过安全值(K>20),表明在地震灾害中较为安全。文中结果与地表地形及公开的钻孔数据相符,可为城市整体工程扩建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基本参考。 相似文献
86.
在2007年底至2008年初的枯水期间,系统采集了中国东部流域面积和径流量较大的33条河流沉积物、悬浮颗粒物和水样,采用等离子质谱法、X荧光光谱法等方法测定了14种稀土元素含量以及常量组分和水体pH值等理化指标。研究发现中国河流稀土元素浓度总体高于世界均值,且南方河流沉积物、悬浮物稀土元素含量高于北方河流,南方河流悬浮物态中稀土、重稀土呈现一定程度的相对富集,与我国上地壳稀土丰度和稀土矿产种类的南北分异相吻合。展示了以中国东部泥质岩稀土元素丰度标准化后的稀土配分模式及Ce、Eu异常特征,发现河流沉积物的中、重稀土元素相对富集,悬浮物轻稀土相对富集,溶解相重稀土富集的特征;北方河流溶解相稀土元素浓度明显大于南方河流,且除小清河外,溶解相Eu不同于沉积物与悬浮物而呈强烈的正异常,主要与河水理化性质影响下的稀土分异有关。研究发现小清河等少数河流沉积物中稀土元素为异常高值,经Al标准化处理、计算拟合剩余值后,认为小清河等河流稀土元素已受人为污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87.
甘肃北山地处塔里木-中朝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交汇部位,具有多期次、多旋回造山特点犤1~3犦,一直受到地学界的关注,众多单位和学者曾在此开展过工作。由于受地域条件和军事禁区限制,红石山断裂带南带研究程度相对较高,而北带总体地质研究程度较低。中蒙边境一带,实际上从未开展过任何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地质单元多为航照解译圈定。随着地质调查的不断进行,测区的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25万红宝石幅区调项目在红石山北发现了志留纪化石即是其中一例。1区域地质概况1∶25万红宝石幅地理位置为北纬42°00'~43°00',东经96°… 相似文献
88.
高光谱遥感影像维数高、数据量大、波段之间的相关性强,分类时易出现"Hughes"现象,因此在分类过程中如何有效减小数据处理过程中的计算量,又保证原始数据重要的地物信息不丢失具有重要的意义。压缩感知理论可通过远低于耐奎斯特的采样率和少量观测数据实现信号的精确重构,具有对硬件读写要求低、图像恢复效果好等优势。通过利用基于小波变换的压缩感知算法对黄河口地区的高光谱影像进行图像重构,然后分别采用SVM算法、最大似然法以及神经网络分类法对重构后的影像进行分类,并对分类结果的精度分别从空域和小波域、不同的测量值等维度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1)压缩感知理论重构后的影像保留了原始影像的基本信息,保证了分类精度;(2)SVM算法的分类精度最好,空域和小波域的分类精度基本一致;(3)分类精度随测量值的增加先逐渐提高,然后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89.
油气藏在地表产生的自然电位属于静位场, 其强度与场源量成正比, 与距离场源的半径成反比.理论研究与实践结果表明, 自然电位异常可以指示含油砂体, 圈定油气富集区.在储层套数较少的含油区可以用电位强度与视有效厚度的线性关系来预测油层厚度.卫星油田储层套数较少, 其视有效厚度可用线性方程h=-0.19x+0.74来表征, 为配合下一轮滚动开发工作, 在地质研究的基础上, 在地质研究难度较大的卫102、卫262、卫20地区应用自然电位预测有效厚度, 达到优选井位提高钻井成功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90.
80年代以来,广西小平阳岩溶区出现了大量的地裂缝。通过调查研究.这些地裂缝的形成是受多种因素控制的.其中包括构造、土体性质、水的作用、地形地貌、气候及植被等因素。在上述因素中.构造是主导因素,上体性质是基础因素.其它则为诱发因素,也是因地质环境要素变化所引起的因素。主导因素是通过诱发因素起作用的.并最终通过土体性质因素导致产土地裂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