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测绘学   8篇
地质学   1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孙丹峰  林培 《国土资源遥感》2000,11(1):44-50,56
根据自组织网络和模糊逻辑推理,实现土地覆盖自适应模糊规则分类方法。该方法通过网络的节点和权值提取出模糊规则,调整网络中节点个数(即相应增加规则节点数)和权值向量,使模糊规则自动生成,并利用模糊逻辑推理,完成TM土地覆盖分类。对拒分类的像元,自适应增加K值使其可分。该方法所得分类精度及Kapp系数与最大似然分类方法结果相比分别提高了2.7%和2.9%;与自组织网络相比,总精度相差不大,而Kapp系数低1%。实验证明,如何提取和表示非光谱知识,从而解决类别混淆等问题,是提高自适应模糊规则分类性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家庭选择居住地的行为天然具有空间性, 因而空间异质性效应是家庭居住地选址建模不可忽视的因素。传统的居住地选址模型基于空间一致性假设, 即假设影响因素对家庭的居住地选择行为的影响在空间上一致, 因而忽略了空间异质性效应。基于多项Logit 模型构建了居住地选址模型, 并在两个空间尺度和5 个子区域中分别应用该模型, 来反映影响因素的影响作用在空间上的变化。以美国佛罗里达州橙县家庭选址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家庭居住地选址行为的影响因素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尺度上具有不同的作用, 因而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尽管以美国地区为例, 但所得结论对国内案例区研究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土地资源的生态化管护成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目标。从土地评价发展历史出发,利用土地资源学理论,界定了土地生态系统管理的含义是将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土地生态系统发展的最终目标,充分发挥不同利益团体的协调能力,由政策、协议和实践来实施的土地资源多功能结构的生态管护。采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土地资源的动态评价分析方法,注重空间格局与多生态过程。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建立了土地资源动态评价技术路线,并以干旱区为例进行了3S指标体系的初建。该动态评价方法充分利用较为方便和经济的遥感历史时序信息为土地生态系统监测评价服务。  相似文献   
14.
采用线性光谱混合分解和最大似然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对宁夏红寺堡灌区开发前1989年的土地覆被状况进行分类。分类时,以基准端元为分类特征,分类函数稳定,分类结果易于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混合像元分解丰度图的最大似然分类总体精度为77.53%,比应用原始影像直接进行最大似然分类的总体精度提高了9.8%。同时,为提高分类精度,本研究对分类结果进行了分类后处理以满足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5.
从居民生活质量角度评价区域发展程度长期以来备受关注。本文以北京山区经济薄弱村为例,在抽样农户调查基础上,基于小康监测体系中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的主观评价体系,分别测算了村级客观、主观生活质量指数,运用聚类法与差异贡献率法,开展北京山区经济薄弱村居民主客观生活质量的对比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1客观指数上,99.29%的村庄低于北京农村的平均水平,村间差异显著,高指数村庄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的近郊区;2主观指数上,具有一定地域趋同性,离城区越近主观满意度越低;3综合来看,深山区与近郊区的村庄自身存在较大的主—客观差异,18.95%的村庄综合生活质量较差,文化娱乐、信息教育、生态环保等生活品质是限制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4差异扶贫、提升人口综合素质、扶持生活质量高维度相关产业发展以及开展扶贫动态监测与开发规划,是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区域发展水平的主要驱动力。主客观生活质量评价能够深入反映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间的关系,可作为区域综合发展决策的重要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基于遥感的北京山区植被覆盖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根据l994年和1999年的两期Landsat TM数据,在FCD Mapping model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得到北京北部山区昌平、怀柔、密云和平谷的植被覆盖牢固,并利用FRAGSTATS软件对所得的植被覆盖等级图从斑块大小、斑块数、斑块密度、斑块平均面积、分形维数和聚集度等角度进行了空间格局变化的剖析。结果表明:1)各研究区均显示无植被覆盖类型占据着景观中的优势地位。1994一1999年期间,研究区总的植被覆盖率除平谷降低外,其它三个区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昌平增长最显著。说明平谷的植被覆盖状况逐渐变差,而昌平、怀柔和密云的植被覆盖状况逐渐转为良好。然而各研究区的植被仍需进一步进行保护。2)1994一1999年期间,景观整体的斑块密度都在减少,其中平谷减少的最多,说明景观整体的破碎化程度降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呈现降低趋势,其中密云减少最为显著,表明景观越来越由少数植被覆盖等级类型所控制。3)各研究区中景观整体的分维数相差不大,各景现组分的分维数标准差均较低,说明山区的斑块形状主要取决于自然地貌及自然环境条件。4)1994—1999年期间,蔓延度指数均呈现增长的趋势,聚集度指数的变化不显著,但都接近于1,说明景现整体的聚集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山地日照时数模拟方法,并以北京西山门头沟区为例进行各月15日日照时数模拟与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两个气象站的模拟值与实测值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R^2=0.9772、0.9469);在此基础上得到该区日照时数的分布时空变化特点:在时间上,夏季最多,春秋相当,冬季最少,全区冬季的变异比夏季更为显著;在空间上,不同地貌条件下阴阳坡的日照时数表现出显著差异。该方法避免了图解法中遮蔽图获取的大量野外测量工作和克服了经验方程依赖站点数目以及它和解析法对地形遮蔽欠考虑的缺陷,但该方法需要有一定精度的DEM支持。该方法能较为准确和定量地反映山地日照时数时空分布规律,因此在山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恢复建设中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技术的土地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评价是指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质量进行的鉴定,是将土地条件与土地利用要求匹配的过程,是土地资源调查和研究中的 一项核心工作,为后续土地资源规划、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奠定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 ,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存储与分析功能,促进了土地评价的研究与应用。本文在回顾土地评价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对GIS支持下的 土地评价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光谱混合分解的民勤生态治理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为退化绿洲典型,甘肃民勤生态治理效果的评价对全球干旱区土地退化防治具有重要借鉴作用。使用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基于光谱混合分解模型,采用土地覆被/利用分类后比较和端元丰度值差值的方法,对民勤生态工程第二阶段初期(2010—2015年)的治理效果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民勤县土地退化面积为39 712.14hm^2,恢复面积为101 503.44hm^2,恢复面积大于退化面积,呈现出恢复的态势。沙地面积减少,沙地的沙化程度降低;盐碱地面积虽有增加,但盐碱地的盐渍化程度有所下降;林草地相较耕地、夏作耕地相较春作耕地成为当地优势植被地类;水域面积虽有减少,但水域的水含量有所增加。民勤经过近20年的生态修复治理,已经进入良性修复阶段。  相似文献   
20.
基于紧密型二三维结合的GIS构架与系统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三维系统中实时渲染二维图层是实现紧密型二三维结合GIS的关键.该文在二三维结合实现三维GIS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LOD(Level of Detail)的二维图层与三维地形叠加的渲染构架和紧密型二三维结合GIS的初步系统构架,并利用ArcGIS Engine 开发包与World Wind开源软件实现了该原型系统.系统运行结果表明,该构架完全能够满足紧密型二三维结合GIS对渲染效果和效率的要求,成功解决了紧密型二三维结合系统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