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2篇
  免费   560篇
  国内免费   725篇
测绘学   463篇
大气科学   629篇
地球物理   361篇
地质学   1619篇
海洋学   488篇
天文学   109篇
综合类   258篇
自然地理   250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33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88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7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12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基于1981-2015年中国逐日降水量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以天气过程为单元建立了中国95°E以东地区及其6个子区的区域性暴雨过程个例谱,进一步使用小波功率谱、9点二项式平滑及离差平方和聚类等方法剖析了中国95°E以东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时、空分布统计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95°E以东区域性暴雨过程平均年总次数接近30次;其中,江淮流域是出现区域性暴雨过程最多的子区,平均为19次/a;其次为华南和西南地区东部,平均为10.5和5.8次/a;东北地区、华北和西北地区东部平均仅为1-3次/a。(2)中国95°E以东及各子区区域性暴雨过程次数的年及年代际变化主要表现为波动特征,各子区中江淮流域与中国95°E以东地区的年及年代际波动变化最为一致;华南与西南地区、东北地区与华北的波动变化互为显著的正相关。中国95°E以东及各子区区域性暴雨过程年总次数都表现出2-4 a的周期变化,此外,江淮流域、华南和西北地区东部还表现出6-10 a的周期变化,华北表现出13-17 a的周期变化。(3)中国95°E以东区域性暴雨过程总体呈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多于秋季的分布特征,其中以7月出现次数最多。各子区中,江淮流域和西南地区东部区域性暴雨过程以6、7月最多,华南以5、6月最多;东北地区、华北、西北地区东部集中出现在7、8月。(4)中国95°E以东地区的极端区域性暴雨过程可划分为7种分布类型。第Ⅰ-Ⅳ型强降雨区从江南南部和华南呈阶梯状逐步北抬至黄淮和四川盆地东部一带,第Ⅴ-Ⅶ型除在东南沿海均有强降雨区外,第Ⅴ型在华南东部至江淮、第Ⅵ型在黄淮北部至东北地区中南部、第Ⅶ型在黄淮西部和华北中南部还分布有强降雨区。   相似文献   
942.
成都地区大气边界层逆温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污染气象条件对大气环境影响的问题,利用2010—2012年成都地区探空资料的温度数据,系统研究了成都地区逆温的结构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0—2012年成都地区整体以贴地逆温出现频率最高、厚度最大及强度最强,其次为低悬逆温和高悬逆温。不同类型逆温出现的频率、厚度及强度也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贴地逆温春季出现频率最高,厚度最大,其他各季差异不显著;冬季逆温最强,夏季最弱。3类逆温的日变化明显,08时逆温出现的频率和厚度普遍大于20时,且08时逆温强度大于20时。分析成都地区大气边界层逆温层特征,对了解成都地区污染物扩散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43.
文中对10a来改进的同步物理反演方法(ISPRM)实践与发展进行了总结。在不违背先验信息和卫星测值之间独立的原则下,所做的改进都是针对这类非适定反演问题的欠定性(under-determinedness)进行的。由适定反演理论知道,正演是反演的基础,又是卫星辐射率测值输入和反演结果输出之间的桥梁。为了获得好的正演,就必须竭尽可能充分利用一切可以使用的先验信息,把非适定反演问题转化成适定的反演问题,从而通过Ridge回归或Bayes反演过程,把先验信息、理论模拟信息和卫星探测信息三者最佳地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减少这类反演问题的欠定性对数值解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4.
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在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 km。地震发生后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热议,迅速成为热点事件。本文主要分析在震后24小时内的网络舆情趋势、关注热点、谣言类型、舆情特点等方面,仅对突发类地震舆情事件的掌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5.
对1980年7月29日—8月16日西太平洋副高位置持续偏南和1983年7月16日—8月12日西太平洋副高位置持续偏北的两次季节内副高中期进退过程的环流特征和加热差异作了对比分析,讨论了东亚季风与对流活动、副高进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46.
利用云南省2325个国家级台站和区域自动观测站逐小时降水数据,分析了2014~2018年云南雨季和干季的降水量、降水频次和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关键区域的降水日变化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受复杂地形影响,云南不同区域降水特征差异显著,且与我国东部地区显著不同。年均降水量大体呈西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对于云南西北部的怒江河谷地区,干、雨季降水均为夜间峰值,降水频次高,但强度较弱。对于云南最西部(99°E以西)的保山德宏地区,该地区累计降水量为云南最大,这一区域各台站日变化峰值均较为一致地出现在上午,在陆地地区较为少见。相邻的普洱和元江河谷位于云南南部(23°N以南),雨季两区域降水相当,但元江河谷在干季与雨季均为突出的夜间至清晨降水峰值,普洱地区雨季则是明显的午后降水峰值。云南中部地区降水量较周边地区明显偏小,该地区降水频次在雨季主要表现为清晨峰值,而在干季却是午后峰值更为突出,这也与我国东部地区降水日变化特征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47.
定轨是地球探测卫星任务顺利执行的关键。星载GPS技术提供了大量、连续的高低卫星跟踪观测,为低轨卫星精密定轨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了确定CHAMP卫星的轨道,并分析定轨精度,利用CHAMP卫星星载GPS数据,运用零差简动力法进行精密定轨,给出了精密定轨流程。利用实际数据进行了精密定轨实验,结果与德国地学研究中心(GFZ)公布的CHAMP卫星快速轨道(RSO)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求解轨道可以达到厘米量级。  相似文献   
948.
滇西无量山北缘弧形推覆构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述靖  单业华 《地质学报》1995,69(4):296-305
滇西无量山北缘弧形推覆构造是一个具有多重叠置结构的复杂推覆系统。原地系统为侏罗系和白垩系组成的北西西向弧形褶皱带。外来系统主要是上三叠统。总体上自南向北推覆,上盘向北北东方向推移距离10km。形成深度约5-10km,形成环境下超过绿片岩相。,大体生成于渐新世时期,约40-20Ma之间。  相似文献   
949.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覆盖了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等多门学科,其中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可以从海底介质中直接获得与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地球化学信息,圈定水合物异常区域。近些年来大量的研究工作和陆续发现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显示,南海北部海域是我国勘查天然气水合物最有潜力的区域之一。依据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2005年第4航次获得的南海琼东南盆地沉积物酸解烃测试结果和高异常段位同位素分析数据,探讨了琼东南盆地气态烃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和异常成因。结合西沙海槽已有的勘探资料和水合物成藏地质条件,分析南海北部西沙海槽—琼东南地区与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并对水合物成藏远景进行了预测。研究成果为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提供地球化学证据。  相似文献   
950.
本文分析了2002.7.23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射电频谱仪在625~1500 MHz、2600~3800 MHz和5200~7600 MHz记录到的复杂型大爆发,将此爆发与Hα耀斑、日冕物质抛射(CME)、硬X射线爆发及地球物理参数作了相关分析,得到这个事件的一些显著特征,认为这一事件电子的加速区在日冕的外层,接近625 MHz的地方,并且多次发生磁重联.磁重联以后的衰变相是湍流加速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