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7篇
地质学   46篇
综合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东昆仑出露大面积的中酸性侵入岩,为研究大陆地壳生长提供了天然实验室。该区古特斯时期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及其深部演化过程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东昆仑扎玛休玛地区出露的正长花岗岩开展岩相学、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研究,以期限定其形成时代,探讨岩石成因,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新依据。正长花岗岩由斜长石,碱性长石,石英,黑云母,少量角闪石等组成,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40.3±1.8Ma,形成于中三叠世;岩石地球化学结果富硅(SiO_2=70.36%~71.20%),相对富碱,Na_2O+K_2O含量为7.52%~7.89%,Al_2O_3含量为14.06%~14.18%,TiO_2和MgO含量低,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等,相对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特征,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Ⅰ型花岗岩;ε_(Hf)(t)值介于-4.1到+2.3之间,二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为1126~1536 Ma,暗示正长花岗岩源于中元古古老地壳熔融。综合分析认为扎玛休玛正长花岗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是东昆仑古特提斯洋由俯冲向碰撞转换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22.
东昆仑地区金矿资源丰富,是我国著名的"金腰带",瑙木浑金矿位于该区昆北加里东弧后裂陷成矿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与金矿体空间关系密切的石英闪长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火成岩的构造属性。获得绢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227.84±1.13Ma;获得石英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235.8±0.8Ma,形成于三叠纪中期,与阿尼玛卿洋向北俯冲作用有关。研究认为石英闪长岩对瑙木浑金矿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印支期是东昆仑地区金矿主成矿期。  相似文献   
23.
孔会磊 《地质与勘探》2017,53(5):889-902
本文对青海东昆仑东段加当辉长岩进行了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有助于丰富东昆仑古特提斯构造岩浆演化的整体认识。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技术,获得加当辉长岩加权平均年龄为262.5±2.5Ma(n=38,MSWD=0.18),表明岩体形成时代为中二叠世晚期。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加当辉长岩具有低TiO_2(0.79%~1.09%)、贫P_2O_5(0.06%~0.09%)、低碱(K_2O+Na_2O=1.99%~2.39%)及Na_2OK_2O的特征,属拉斑玄武岩系列。岩石微量元素总体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K)和Pb,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P),稀土元素总量(ΣREE)为32.08×10~(-6)~46.41×10~(-6),(La/Yb)N为1.59~2.00,平均1.82,δEu=0.95~1.32,具有弱的Eu正异常。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辉长岩源区为岩石圈幔源岩浆,岩浆在演化过程中遭受了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构造环境分析表明加当辉长岩是形成于俯冲环境的岛弧岩浆岩。结合东昆仑区域构造演化,认为加当辉长岩是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的产物,这为东昆仑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24.
东昆仑地区是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岩浆旋回后形成的一个复合型造山带,并包括多条蛇绿混杂岩带。近来,在东昆仑东段哈陇休玛一带进行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辉石橄榄岩,其属于蛇绿岩的组成部分。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法,得到辉石橄榄岩加权平均年龄为(525.9±5.9)Ma(n=24,MSWD=0.02),确定其形成时代为早寒武世。该年龄与东昆中断裂附近的清水泉蛇绿岩的时代相近,可能都属于原特提斯洋打开时的产物,认为东昆仑造山带在早古生代早期存在一期明显的洋壳扩张事件,这为东昆仑地区东段早古生代的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25.
近年来,新疆喀喇昆仑大红柳滩地区锂铍矿取得重大找矿发现,显示良好的成矿潜力。受其高寒深切割环境的制约,矿区外围的地质找矿工作推进不易。前人利用高分、多光谱遥感数据及高光谱技术在该区花岗伟晶岩型锂铍矿找矿工作中发挥出积极作用,发现了505、507、俘虏沟南1号、俘虏沟南2号等多处大型锂铍矿产地。笔者通过对区内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床中岩、矿石开展地面光谱测试,系统对比不同岩性赋矿地层、岩体、含矿伟晶岩、不含矿伟晶岩的光谱特征。通过光谱解算剖析其矿物组合,分析显示含矿伟晶岩中含锂矿物以锂辉石、锂云母为主,少量锂绿泥石。含矿伟晶岩具高反射率,发育强Al-OH吸收峰,受其接触交代蚀变影响,发育Mg-OH吸收峰,二者共同构成区内含矿伟晶岩的标志性遥感异常组合。采用国产高光谱遥感卫星数据,利用匹配滤波方法提取上述异常组合,圈定找矿有利区7处,为该区下一步锂铍找矿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6.
热水钼多金属矿床位于青海省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处斑岩型钼矿床。该矿床钼矿体主要分为四个矿带,矿体呈条带状,脉状等产出,矿石矿物以辉钼矿为主,围岩蚀变较为发育,具有一定分带性,呈面型蚀变,线性排布特征。本文通过Re-Os同位素定年方法对钼矿区6件辉钼矿样品进行了精确年龄测定,其模式年龄介于229.4±3.1~230.6±3.1Ma之间,年龄分布范围较为集中,平均为230.17Ma,等时线年龄为228.6±7.9Ma,MSWD=0.25,模式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30.2±2.5Ma,MSWD=0.025,表明成矿作用形成于印支期。6件辉钼矿样品Re含量介于13.02×10~(-6)~17.7×10~(-6),指示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为壳幔混合。结合已有成矿年龄研究,认为东昆仑造山带印支期成矿作用强烈,主要可分为两期,印支早期与印支晚期,形成一系列矿床,在印支晚期后碰撞阶段与岩浆热液相关的矿床具有较大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27.
东昆仑地区是青海省重要的夕卡岩型铁多金属矿成矿带,哈西亚图铁多金属矿是近年来首例在东昆仑金水口岩群中发现的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夕卡岩型矿床,目前铁、金、锌矿已达中型。其成矿作用与矿区东北部石英闪长岩关系密切,矿体产于石英闪长岩的外接触带。采用LA-ICP-MS同位素测定技术,测得石英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246.8±1.8Ma(MSWD=0.074),形成于早三叠世,表明东昆仑地区早三叠世存在夕卡岩成矿作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石英闪长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火成岩的构造属性。研究认为,石英闪长岩是阿尼玛卿洋盆向北俯冲,致使壳幔岩浆发生混合,后经侵位、结晶分异形成的。  相似文献   
28.
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对位于东昆仑地区巴颜喀拉成矿带的西藏大沟金矿床进行研究,首次获得与成矿有密切关系的花岗闪长斑岩加权平均年龄为(225.0±1.2)Ma,厘定为晚三叠世;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Ba、K)、轻稀土元素和Pb,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P、Ti),显示轻稀土元素强烈富集的右倾式稀土配分型式。结合东昆仑地区区域构造演化及金矿成矿年代学资料分析认为,西藏大沟金矿床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挤压向伸展转换阶段,西藏大沟金矿床成矿时间应介于225.0~218.6 Ma,属晚三叠世。   相似文献   
29.
拉浪麦钨多金属矿位于青海东昆仑东段察汗乌苏河地区,是近年新发现的矽卡岩型矿床。本文对矿区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英云闪长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为东昆仑原特提斯岩浆构造演化提供新的约束。笔者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拉浪麦英云闪长岩加权平均年龄为421.5±5.0 Ma(n=21,MSWD=0.34),厘定其形成时代为顶志留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英云闪长岩为弱过铝质低钾拉斑—钙碱性系列岩石,成因为Ⅰ型花岗岩类型。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K)、活泼的不相容元素(如U、Th)和Pb,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P、Ti)。Rb/Sr、Nb/Ta特征反映出岩石具壳幔混合岩浆的特点。结合东昆仑地区已有年代学资料和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特征,认为拉浪麦英云闪长岩形成于原特提斯构造旋回的后碰撞阶段。综合分析认为加里东晚期也是东昆仑地区一个重要的多金属成矿期,在今后的找矿工作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0.
东昆仑古特提斯域镁铁-超镁铁质岩石的研究极为薄弱,文章报道了青海东昆仑东段希望沟橄榄辉长岩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资料,以确定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为东昆仑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提供新的约束。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希望沟橄榄辉长岩具有低SiO2(40.91%~42.14%)、低TiO2(0.29%~0.39%)、高MgO(28.18%~30.66%)、贫碱(K2O+Na2O=1.09%~1.36%)的特征,属亚碱性系列岩石,m/f比值介于5.03~5.39,属于铁质超基性岩类。岩石微量元素总体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和Pb,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P、Ti),ΣREE为28.17×10^-6~30.95×10^-6,(La/Yb)N为3.77~4.98,显示轻稀土富集的特征,δEu=0.80~0.95,具有弱的Eu负异常。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技术,获得橄榄辉长岩加权平均年龄为(264.9±1.2)Ma(n=26,MSWD=0.71),属中二叠世。锆石176Hf/177Hf比值为0.282709~0.283152,对应的εHf(t)=3.7~19.3,锆石单阶段Hf模式年龄TDM为135~753 Ma,平均为414 Ma,大于锆石U-Pb年龄。研究认为,橄榄辉长岩的岩浆源区主要为亏损地幔,可能有早期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组分的加入,并经历了地壳物质的混染。结合东昆仑区域构造演化,认为希望沟橄榄辉长岩是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俯冲阶段的产物,说明古特提斯洋在中二叠世已北向俯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