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37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中国附近海域地磁偏角图及其数学模式(1990.0)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中国附近海域地磁偏角模式的建立和“中国邻近海区地磁偏角图”的编绘以及质量分析。在建立中国附近海区地磁偏角模式时,使用了3000多个地磁测点和地磁台站及国际参考地磁场资料,采用的方法是泰勒多项式。对海区地磁偏角模式和海区地磁图作了对比分析,其效果是好的。海区地磁偏角模式和“中国邻近海区地磁偏角图” 清楚地反映出我国南沙群岛地区尺度为1000余公里的磁异常,解决了中国地磁图和世界地磁图在这一海区未能解决的问题。海区地磁偏角模式的建立和海区地磁偏角图的绘制出版,大大地提高了我国海区及其邻近海域地磁偏角导航的精度。  相似文献   
112.
大约在1984年Shannon出版了他的数学传输理论,很快此理论就成功地应用于不同的知识领域。制图学实际上是传输理论的一个古老分支。然而,在制图学领域里对这个理论的应用仍然存在着疑问。于是,几年前出版的《地图的特性》一书里还写道:“相反地,在下一章,我们将要综合考察对制图传输和信息理论的研究。我们将发现,它们对于探求制图学的理论基础帮助并不很大。”我在完整地研究了传输理论之后,得出  相似文献   
113.
中国东北晚冰期以来自然环境演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东北及其毗邻的海域,自晚冰期以来,自然环境,包括气候、生物群、海陆分布和地貌过程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认识自然环境的历史、现状和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还具有理论意义,对工农业生产和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4.
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指赋存于沉积盆地砂岩中的后生型铀矿床,分布范围较广,并且此类铀矿资源在世界铀资源所占份额越来越大,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工业铀矿化类型.松辽盆地是我国北方六大中新生代盆地之一,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潜质好.一直以来是诸多铀矿地质研究者所关注的盆地,其中以开鲁盆地最为典型,特别是钱家店凹陷,其含铀层位的地球物理特征明显,与油伴生,成矿远景好.本文主要对与钱家店凹陷毗邻的松辽盆地西南部的开鲁盆地哲中凹陷中的龙湾筒凹陷进行地球物理资料深入分析研究,利用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对含铀目的层地震属性特征的处理分析,对研究区的构造形态、目的层物性变化及铀成矿前景进行初步预测,圈定了有利铀成矿潜力区域,为后续铀矿勘探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5.
胡杨树干液流日变化及其与气象因素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塔里木河中游胡杨林自然保护区内不同长势和直径的六棵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样木,利用热比率树干液流仪(SFM1)进行树干液流测定,并分析其日变化规律;同步监测各样地的气象因子,建立气象因子与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之间的逐步回归方程(Stepwise Regression Equation),分析气象因子对胡杨树干液流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长势和直径的胡杨树干液流速率差异很大,但其整个日变化过程类似,均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旺盛胡杨树干液流日变化特征呈单峰曲线,而衰弱胡杨呈双峰曲线。(2)大直径胡杨树干液流速率和日累计液流量大于小直径胡杨;长势旺盛的胡杨树干液流速率和日累计液流量均大于衰弱胡杨。各胡杨样木日累计液流量的大小排序为:旺盛大直径胡杨 > 旺盛中直径胡杨 > 衰弱大直径胡杨 > 旺盛小直径胡杨 > 衰弱中直径胡杨 > 衰弱小直径胡杨。(3)虽然胡杨各样树在长势和直径结构上有差异,但其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大致相同,均与太阳辐射、气温、风速和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空气湿度呈显著负相关。(4)在诸多气象因子中,气温、太阳辐射和空气湿度是影响树干液流速率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6.
应用地面加密降水观测资料、天气图资料和FY2-E红外卫星云图及TBB资料,对山东南部3次中尺度低涡暖切变线强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次强降水都是产生在中尺度低涡环流东部的暖切变线附近,有较强的低空西南风气流,都是在鲁南和鲁中南部造成强降水,强降水中心都在鲁东南。3次强降水都由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直接影响产生,有多个中尺度云团发展和合并,有多个强对流云团中心。造成3次强降水的中尺度对流云团都是从鲁西南移入,向北发展,缓慢向东移动,在东部沿海达到最强。最低TBB在-62~-78℃,造成1h降水量达30~137mm的强降雨,在同一测站产生强降水的时间为1~3h。对于同一个MCS降雨强度与TBB成反比。"09.8.17"和"12.7.09"的MCS东移快,造成强降水的时间为18~19h,"12.7.09"的MCS东移慢,造成强降雨的时间达25h。"09.8.17"的TBB较高,最低TBB为-61.1℃,但是雨强最大,最大1h雨量达137.2mm,"12.7.09"的TBB最低,达到-78.2℃,但是最大1h雨量为88.3mm。  相似文献   
117.
浒苔(Ulva prolifera)是构成黄海绿潮的优势种,通过构建浒苔稳定转化系统,可以为相关基因功能验证提供有力工具。本文以浒苔原生质体再生苗为材料,试验了对除草剂草丁膦和6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发现浒苔对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硫酸链霉素、Zeocin 4种抗生素不敏感,对氯霉素、潮霉素较敏感,对除草剂草丁膦极为敏感,进一步统计得出草丁膦对浒苔的半致死剂量(LD50)和95%可信限,发现敏感性与光周期明显相关。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筛选转化子、构建浒苔稳定转化系统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8.
CMIP5模式对EU、WP遥相关型的模拟评估和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国际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历史试验输出资料和情景模拟试验结果,评估了14个耦合模式对北半球冬季影响东亚冬季气候的遥相关型——欧亚型(EU)和西太平洋型(WP)的模拟能力以及其对局地气温、降水影响的模拟效果,并预估未来EU和WP变化。结果表明:(1)模式对EU、WP信号的整体年际变率有一定模拟技巧,对空间模态特征的模拟能较好再现遥相关的异常中心,但也存在一定的位置偏差。(2)模式和多模式集合能再现EU与东亚以及西北太平洋地区表面气温的负相关性,但对我国华北以及黄淮流域降水负相关性模拟能力较差,且低估EU与东亚地区气温、降水的关系。(3)各模式对WP与东亚—西太平洋区相关性的南负北正分布均有较好模拟能力,空间相关系数为0.5~0.9;多数模式能再现WP与降水在鄂霍次克海的正相关性,但对于我国大陆至西太平洋的负相关性模拟能力较弱,且各模式对WP和东亚地区表面气温关系的模拟优于其与降水的关系。(4)对EU、WP遥相关整体模拟能力S评分可知,CSIRO-Mk3.6.0对EU整体评估能力最强,CNRM-CM5对WP综合评估能力最好;而HadCM3整体评分较低。(5)RCP4.5情景下,EU和WP在未来略趋于负位相发展;EU与东亚气温相关范围向东南移动,与降水相关不显著;WP与气温相关范围高纬西撤、低纬东移,与降水相关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19.
孤雌生殖海带对草丁膦的敏感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于1999年4-7月,以孤雌生殖海带为材料,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其对草丁膦的敏感性,以期得到一定剂量和时间范围内草丁膦对不同长度孤雌生殖海带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结果表明,孤雌海带在0.5-1.6cm长度范围内,草丁膦的半数致死剂量与海带的长度不相关,而与草丁膦的剂量和作用时间相关。孤雌生殖海带对草丁膦比对氯霉素和潮霉素更为敏感。提示,bar基因有可能成为海带基因工程更为理想的选择标记基因。  相似文献   
120.
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空间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带和经济增长极,也是人口密集暴露、特色农业种植和重点生态承载区。在全球变暖和极端降水事件频发的气候背景下,近年来黄河流域干旱灾害变化特征异常突出,新形势下该流域的干旱灾害风险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需进一步深入认识。本文利用1960年以来黄河流域122个国家气象站逐日气象数据,结合遥感、社会统计和地理信息数据与技术,基于灾害风险理论,建立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可靠性4个因子的干旱灾害风险指标体系和模型,详细分析了黄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变化特征和区域差异性及其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复杂性,流域区域差异显著,总体是中下游风险高于上游,高风险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致灾因子危险性是黄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的主导因子,其次是孕灾环境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可靠性,而承灾体易损性贡献量相对最小。干旱灾害风险影响机制的区域差异也很显著,上游是孕灾环境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可靠性的影响大于致灾因子和易损性,中游则是致灾因子、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对干旱灾害风险的贡献度大,下游是干旱致灾因子起主导作用,致灾因子危险性和承灾体易损性控制了风险总体格局。黄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变化规律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异常复杂,流域干旱灾害风险主要受季风气候和复杂地形的影响,还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暴露度和水资源供需矛盾等多种要素的影响。该研究对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粮食安全保障和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