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6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229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160篇
地球物理   191篇
地质学   469篇
海洋学   13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77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通过对祁连山南部地区三叠纪沉积充填特征的研究,建立了盆地形成过程中沉积充填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联。依据沉积充填特征、构造接触关系及区域地质背景,认为祁连山南部地区三叠纪盆地具有弧后前陆盆地的构造属性;综合分析年代学、沉积物性和盆地内部填充单元的差异划分出与柴达木岛弧带和祁连山南部弧后前陆盆地相关的区域大地构造单元。认为早三叠世-中三叠世中期,南部遭受俯冲作用持续向北挤压推覆导致盆地挠曲沉降;中三叠世中期-晚三叠世中期发生弧(东昆仑-柴北缘)-陆(巴颜喀拉地块)碰撞,祁连山南部盆地挠曲沉降增大,其间形成区域性断裂和不整合等盆地记录的地质事件;晚三叠世晚期祁连山南部盆地发生过补偿陆相填充,弧后前陆盆地消亡。  相似文献   
12.
简要回顾了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在国内几个油田发现过程中的作用.针对中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中普遍存在的方法技术问题,以羌塘盆地为例,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剖析.通过对已有资料和成果的分析,认为羌塘盆地实现战略发现的时机已经成熟.而要实现战略发现,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打参数井、圈定局部构造和寻找合适的方法技术.鉴于羌塘盆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提出了高精度大地电磁法、自然电场法、特殊条件下的地震勘探、井地联合地震勘探等关键技术.具体的工作部署痧是:查明有利区带中最有利的局部构造和构造部位,在最有利的构造部位实施参数井钻探,围绕参数井开展地质、地球物理勘探与综合研究.这些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有望使羌塘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渗透系数实测样本假定满足各向同性的局限,以Borden含水层试验场实测数据为例,通过反证法进行相关数据分析,总结了含水介质各向异性对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统计的影响,并指明渗透系数各向同性假设的适用条件以及不合理之处。同时相应地给出了研究尺度下渗透系数场能否采用平稳随机场描述的判定依据。最后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利用江苏数字地震台网近两年记录的85个中、小地震数字资料,调整了计算参数,继续对我省及邻近地区的环境剪应力场作了追踪计算。得出我省及邻区、近海地区几个应力值相对较高的需要注意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北淮阳构造带的电性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北淮阳构造带位于大别造山带与华北陆块会聚的地带,紧邻郯庐断裂带和大别山带,处于中国东部大地构造的重要部位,该区的地质研究势必涉及若干大地构造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许多学者(刘文灿等,1999;王道轩,1987;张廷秀,1987;等)对北淮阳构造带进行了研究;由于当时客观条件限制,研究工作偏重于地面地质调查。本次研究工作以近年完成的高精度电法剖面为主线,结合其它资料,解剖了北淮阳构造带的地质结构,取得的新成果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赵永辉  姜安龙 《地质与勘探》2003,39(Z2):123-126
为了解润扬长江大桥北锚碇基础土体的流变力学特性,文章针对北锚区域的土体,通过模拟土体受力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三轴剪切蠕变试验研究,并分别选用B-KIV-H模型及广义Kelvin模型进行了拟合分析,获得了土体的相关流变力学参数,为后期的综合计算分析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及资料.  相似文献   
17.
简述土地管理的特点,分析土地信息系统的组成,具体介绍如何实现数字土地信息系统的集成。  相似文献   
18.
研究讨论了云南强震活动的时空特征,指出区内M≥68级地震呈现活跃与平静;主体活动区东西交替及时空轮回迁移等特征。据此指出1988年云南地区进入了M≥68级地震强震活跃期,主体地区在云南西部,1995—1997年存在发生6—7甚至7级以上地震的危险。同时讨论了孟连73级地震前相关区地震活动,滇西北、滇西南有关b值、小震频度、调制比异常等8种地震学异常的空间分布、时间进程等特征。特别指出了1994年9月至1995年5月滇西南地区M≥47级地震形成的时空密集现象,及其在短临阶段对震级及地点方面判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西昆仑山南侧甜水海湖岩芯铁变化的环境记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阐述了青藏高原西昆仑山南侧甜水海湖岩芯沉积物中氧化铁的丰度、频率分布和富集系数的变化规律。其丰度值范围FeO0.39%-3.95%,平均值为1.25%;Fe2O30.44%-8.09%,平均值为2.60%;Fe2O3/FeO0.21-3.60,平均比值1.12。说明该彻岩芯沉积物中铁平均丰度值较低,但其变化幅度较宽且清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气候环境具有较大幅度的波动。变异系数值表明,该湖岩芯沉积物中FeO的离散程度较Fe2O3大。大约距今23万年来氧化铁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可划分出7个环境演化阶段,并基本上可与深海氧同位索阶段对比。揭示了甜水海湖演化与青藏高原强烈隆升引起的气候环境改变的密切关系。在距今23一15万年,沉积以河流相或冲积、洪积相为主,沉积环境以氧化环境为主导,气候以温干型波动;在距今15-7.4万年,沉积以湖相为主,沉积环境以还原环境为主导,气候以温湿型为主;在距今74万年以来,湖盆沉积环境多样化,沉积物以湖相和近源冲积、洪积相交替出现。气候出现冷湿、冷干、温湿和温干多种波动模式。这些资料分析初步认为甜水海古湖大约形成于距今15万年,即青藏高原第三成湖期,这也与青藏高原在距今15万年左右的再次构造隆升有关。  相似文献   
20.
对近代中国大陆及其邻区板内浅源强震空间分布的大尺度不均匀性进行研究,得出:(1)该区存在4个主要的高地震活动区,即华北地震区(30°~42°N)、东南沿海地震区(19°~25°N)、南北地震区(缅甸—中国—蒙古)和中亚地震区(帕米尔—天山—贝加尔湖);(2)这4个地震区与该区周围板块(欧亚板块与北美—太平洋—菲律宾海—印度板块)之间边界上地震耦合强度大的段落大致垂直;(3)作用于板块边界不同段落上的应力水平差异,可能是中国大陆及其邻区板内近代大尺度强震活动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