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70篇 |
免费 | 327篇 |
国内免费 | 24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6篇 |
大气科学 | 136篇 |
地球物理 | 347篇 |
地质学 | 736篇 |
海洋学 | 200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119篇 |
自然地理 | 1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42篇 |
2022年 | 59篇 |
2021年 | 63篇 |
2020年 | 72篇 |
2019年 | 59篇 |
2018年 | 73篇 |
2017年 | 45篇 |
2016年 | 55篇 |
2015年 | 49篇 |
2014年 | 90篇 |
2013年 | 84篇 |
2012年 | 80篇 |
2011年 | 66篇 |
2010年 | 82篇 |
2009年 | 91篇 |
2008年 | 80篇 |
2007年 | 60篇 |
2006年 | 64篇 |
2005年 | 69篇 |
2004年 | 86篇 |
2003年 | 46篇 |
2002年 | 44篇 |
2001年 | 37篇 |
2000年 | 43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5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2篇 |
1955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Google Earth在地震应急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Google Earth是当前非常流行的三维虚拟地球仪软件, 以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丰富的遥感影像资源而著称, 得到了许多行业的普遍应用。 我国目前地震应急指挥工作的GIS数据还是以二维展示为主, 引入新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Google Earth在我国的地震应急指挥工作中可以采取如下应用方案: 制作并加载行政区划图, 发布公众地震信息; 与GPS结合, 进行救援路线导航与跟踪; 根据现场资料建立三维模型, 展现地震灾区现场立体场景变化。 该应用方案对我国的地震应急指挥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2.
古潜山的形成与发育受控于多期构造运动,在不同构造背景下所表现出的结构形态是有规律可循的,呈现出成群、成带分布的现象。本文以黄骅坳陷潜山宏观展布特征为研究重点,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解剖潜山结构特征,探讨潜山的演化过程。研究表明,黄骅坳陷古潜山可分为基岩褶皱形成的潜山背斜群、基底断块掀斜作用形成的大型断鼻和盆缘裙边断鼻潜山构造三大类潜山。歧口凹陷内部潜山构造带总体构成"轮毂"式格局,沧东-盐山断陷区潜山带结构整体性强,以大型背斜构造为主。基底逆掩断裂系统复杂化潜山构造带内幕结构,可分为三角逆冲构造、背驮式逆冲构造及双重构造等。三大拆离伸展构造系统控制掀斜断块潜山的分布,形成以断鼻和断垒构造为主的潜山构造群。黄骅坳陷古潜山分为四个主要演化阶段:中元古代至古生代末为潜山内幕地层建造阶段,中生代为潜山内幕构造发育阶段,新生代古近纪为潜山宏观面貌定型阶段,新近纪为潜山深埋阶段。 相似文献
63.
64.
黄河上游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通过对1961年以来黄河上游地区气候变化的分析,发现黄河源区进入80年代中后期以后,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非常明显,特别是1998年的年平均气温竟达到-2.1℃,是40年来年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进入90年代,春季和夏季温度急剧回升.黄河上游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及秋季降水量无明显的变化趋势,且其年际间的波动趋于缓和;冬季(12~2月)和春季(3~5月)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夏季(6~8月)降水量变化趋势却表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同时,分析了38年黄河上游径流量及其与流域降水、气温的关系,着重分析了干旱气候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地区水资源呈减少趋势,其减少趋势进入90年代后尤为明显.这一变化趋势与黄河上游地区夏季降水量变化趋势有着一致性,说明汛期降水量的减少是黄河上游流量减少的最直接的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65.
66.
67.
利用余震频度分布进行宏观震中快速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观震中和宏观震中的偏离是现阶段震后烈度快速判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中国西部1970年以来7个MS≥6.5破坏性大地震后24小时内的余震频度N值的空间变化, 分析和判定主震破裂的大致范围, 从中得出可能的宏观震中位置, 为大地震的应急救援提供参考。 本文将主要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说明最小完整性震级确定的步骤和结果, N值计算方法和N值分布图的绘制以及宏观震中的确定, 最后将7次大地震每个时段估计震中和实际的宏观震中进行比较和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 ① 破坏性大地震24小时内不同时段由余震频度N值分布得到的宏观震中, 可有效缩小由微观震中评估烈度产生的偏差; ② 震后2、 4、 12、 24小时四个时段的估计震中能够作为烈度快速判定的修正因子, 满足震后快速响应的时效性要求。 并且震后24小时的估计震中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8.
依据郑州市工业的现有分布、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市区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分析了郑州市空气环境质量状况差的原因,并根据郑州市的盛行风向,提出了工业的合理布局与改善大气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69.
机载POS系统对地定位方法初探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高精度定位定向系统(Position&;OrientationSystem,简称POS系统)能够获取机载传感器的空间位置和三轴姿态信息,从而定量化反演遥感信息获取过程,实现机载遥感直接对地定位(DirectGeoreferencing)。本文首先介绍POS与航空摄影系统的集成方法与工作原理;然后初步分析了POS系统的主要误差来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POS系统数据处理及误差控制方法;最后,结合河南安阳飞行试验数据的分析处理结果,进行了精度和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70.
泥浆气举反循环连续取心钻进工艺应用赵立新(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1概述平电-8井是一眼探采结合井,主要在第四纪覆盖层中取心钻进,设计深度600m(见基岩后终孔)。地层条件:0-600m为粘砂、砂粘、中砂;100-120m为砂砾石,砾石;120m以深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