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1篇 |
免费 | 185篇 |
国内免费 | 15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8篇 |
大气科学 | 85篇 |
地球物理 | 175篇 |
地质学 | 454篇 |
海洋学 | 138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51篇 |
自然地理 | 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35篇 |
2021年 | 46篇 |
2020年 | 44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29篇 |
2014年 | 46篇 |
2013年 | 48篇 |
2012年 | 49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54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31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5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2篇 |
1955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国南方下寒武统石煤的特征,沉积,环境和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早寒武世,中国南方存在着四种类型的含石煤地层一南岭型、扬子型、江南型和华南型,其中的石煤在量和质的方面均各不用问,据研究,这主要与当时的沉积背景(一个浅水台地、一个深水盆地和三个深水大陆斜坡)差异有关。作者通过对石煤的分布、厚度、物质组分、岩石类型、物理化学性质和伴生元素的讨论,认为其形成机理为:海平面上升,由上升洋流携带富养海水在沉积速率缓慢和少泥的条件下,促使菌藻类大量发育,并由此引起海底缺氧环境;菌藻类死亡后沉积在海底,经过复杂的成岩变质作用就形成了石煤。 相似文献
12.
利用呼和浩特市环境监测站发布的污染物数据、气象观测数据、3D激光雷达资料等对2020年1月呼和浩特市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1月份大气严重污染的成因.结果表明:(1)1月份呼和浩特地区气象要素表现为地面风速小、相对湿度高、大气层结稳定,冷空气强度偏弱,更加促进大气污染物累积,并有利于颗粒物吸湿增长,致使空气质量恶化... 相似文献
13.
利用玉树隆宝湿地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未冻结、冻结和冻结有积雪覆盖三种情况下动量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日变化情况,计算了三种情况下动量总体输送系数、感热总体输送系数、动力学粗糙度和热力学粗糙度,分析了附加阻尼和粗糙度雷诺数的关系,并将三种附加阻尼的参数化方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冻结状态下动量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日变化幅度最大,冻结有积雪覆盖时,动量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日变化幅度最小。动量总体输送系数C_D和感热总体输送系数C_H的值在冻结时最大,冻结有积雪覆盖时最小,动力学粗糙度和热力学粗糙度在冻结状况下最小,冻结有积雪覆盖时最大。未冻结、冻结和冻结有积雪覆盖状态下,三种附加阻尼kB~(-1)参数化方案中,幂函数型方案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4.
15.
中法合作布设的青藏高原西昆仑叶城-噶尔(狮泉河)天然地震探测剖面穿越了西昆仑构造的主要构造单元, 通过对36个台站128个远震P波事件的接收函数分析,取得了各台站的接收函数随方位角和震中距变化的趋势, 分析了变化趋势与地壳构造的关系。通过台站平均接收函数的反演拟合,取得了120km深度范围以上的横波速度分布,综合地质构造解释,发现康西瓦断裂地表倾斜渐变为直立并略向南拖曳的现象,塔里木前陆盆地沉积与逆冲构造有比较明显的显示,同时推测了盆地下的滑脱构造。班公湖-怒江断裂也有向北俯冲的显示,得出了印藏碰撞远距离效应在西昆仑受阻,应力通过地表次级断裂释放,同时形成盆地沉积的前陆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古城墟隆起西端发现了多层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深入分析其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利用该研究区内岩心和测井资料,对该区的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和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该区存在多种储层类型.结合研究区的构造演化特征和岩溶系统的分析,并通过与塔河地区的储层进行对比认为储层的原生孔隙、裂缝是次生孔隙和形成的基础条件,而构造运动产生的裂缝是促进岩溶发育、控制储集体发育的关键因素,而古城墟隆起西端内幕岩溶型储层主要发育在6300 m以下.进一步应用振幅变化率、相干体分析等技术,有效预测了古城墟隆起西端的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区. 相似文献
17.
频繁的人类活动对南极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南极长城站周边人类活动密集区对土壤进行采样的基础上,分析长城站周边地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并结合近20年来长城站周边土壤中主要重金属含量的分布,展开对比研究,探讨长城站区主要重金属元素的来源。结果表明,8种主要重金属在长城站表层土壤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富集,站区频繁的车辆活动使得汽车尾气排放及汽车轮胎磨损产生大量含重金属的有害气体和粉尘,这些物质沉降在站区土壤表层或许是南极长城站区土壤重金属富集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利用阿勒泰地区3个采样点的西伯利亚云杉(Picea obovata)树轮样本,建立了区域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单相关普查发现,阿勒泰地区区域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与该区域5个气象站上年7月至当年6月降水量相关显著(R=0.714,P<0.00001)。用区域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可较好地重建该区域上年7月至当年6月的降水量,解释方差达51.0%,验证表明降水重建序列是可信的。重建序列经历了4个偏湿期和4个偏干期。存在2.2~2.5 a的显著周期(P<0.05)及146、2.8、2.1、2.0 a的较显著周期。在1889年发生从少到多的突变。空间相关分析表明重建结果对阿勒泰地区降水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重建结果与阿尔泰山、天山中部地区、吉尔吉斯斯坦东部天山北坡的降水变化趋势和干湿阶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PDSI变化趋势也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深入开展乡村地域土地利用变化和聚落发展规律的研究对于探究乡村地域系统优化、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延安市碾庄流域为例,基于ENVI和GIS等软件技术,结合Landsat卫星影像、马尔科夫链模型和实地调查,从土地利用转移与交换变化、建筑用地空间转移、社会响应等角度探讨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村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及对区域乡村发展转型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在一系列生态工程措施作用下,碾庄流域生态覆被发生明显改观,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坡耕地及稀疏生态用地转化为林地,其中,林地面积占比由32.34%(2009年)增加至50.88%(2018年);②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延安新城“边缘效应”的影响下,碾庄建设用地呈现向流域的东南和西南方向拓展的趋势,10 a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近75%;③ 在人类活动的主导作用下,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乡村正在朝着生态化和集约化的方向转型发展。研究结果有望为深入理解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地域系统结构和优化提供新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视角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长期以来乡村土地利用功能的供需不平衡是造成乡村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论文基于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视角,以“供给—需求”“要素—结构—功能”为主线,阐释了农村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的互馈关系,探讨了如何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实现乡村土地利用功能的供需平衡,进而促进乡村振兴。研究结果如下:① 综合土地整治是一种多功能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当前解决乡村问题、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其本质是从以经济效益为主的生产主义向兼顾社会、经济、环境等的非生产主义的转变。② 乡村土地利用具有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4种主要功能,满足乡村振兴在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其中生产功能分为农业、商业、工业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分为居住、就业和公共服务功能。③ 农村土地整治沿整合土地利用要素、重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功能的路径,从供给侧因地制宜地平衡乡村发展对土地利用多功能的需求。④ 今后,农村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的研究应该考虑不同空间尺度下土地整治对于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与模式,定量分析土地整治影响下土地利用的多功能供给以及不同类型乡村发展对土地利用功能的需求,从而为土地利用和乡村振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