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3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5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地壳上地幔结构——近震反射观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05年完成了穿越喜马拉雅山的宽频地震探测,采用了沿剖面紧密排列的台站布置并获得了近震中的反射波资料,这对地壳和岩石圈内部速度界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地震数据及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地震主要发生于上地壳范围内,高原莫霍面反射波的纵波PmP与横波SmS波至清晰可辨且有很强的能量,在跨越雅鲁藏布江时PmP和SmS均发生了错动,表现为北深南浅.在改则至鲁谷沿线所记录到的发生在拉萨地块的Fw21事件的地震数据中,拉萨地块内部的莫霍面反射波,尤其是SmS波至非常清晰连续,地壳纵波平均速度为Vp=6.3km/s,表明拉萨地块内部Moho面平坦、连续,不存在突起与错位.在此Moho面之前出现壳内较强反射界面,埋深45kin可能正是下地壳的顶界面.P208事件中PmP和SmS均清晰可见,然而在距震中450km及其以远地段存在两个清晰的震相PLt及SLt,并且其能量很强,可能是位于160km深处的岩石圈底界面的反映.根据对近震资料的分析研究,本文建立了该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52.
IntroductionDuringtheMarchof1997,anactive-sourceseismicexperimentwasundertakenbyajointSino-GermanseismicprojecttoinvestigatethesubsurfacestructurebeneaththeDabieUHPMbeltwithintheframeworkofinternationalContinentalScientificDrillingProgramme(ICDP).ThetargetareaislocatedbetweenYuexiandQianshaninAnhuiProvince,andgeologicallyonthejunctureoftheDabieorogenicbeltandtheTanlufault(Figurel).Thisexperimentisparticularlydesignedsinthefieldcombinedwiththeinterestsofseismictomographyandwide-anglere…  相似文献   
53.
中国天然地震探测深部构造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青藏高原等地区为研究下地壳上地幔的构造特征,最近10a投入了较大工作量的天然地震探测。它可以获得较大深度上的地震速度图像、上地幔的各向异性,划分出低速体低速层,为研究地球动力学特征提供了新的资料。随着仪器的发展完善,这种方法在我国深部研究中成为重要而且经济的手段。地震层析、接收函数的研究、以及剪切波分裂的分析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这些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深入研究,继续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4.
吕庆田  姜枚  高锐 《地球学报》1997,18(1):78-86
青藏高原是印度板块板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巨大变形带,岩石圈地幔的变形特征对高原的隆或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远震PKP走时残差沿高原中部剖面的变化,发现莫霍面的断错在整个高原是普遍存在的;利用人工地震资料作为约束,用重力资料对莫霍面的形态进行了反演模拟,认为岩石圈地幔的断错和叠覆可能是青藏高原隆升的重要机制;最后讨论了板块中部热和密度不均匀性以及地幔流动对青藏高原岩石圈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
为了有效解决目前大地电磁和地震走时资料单方法反演结果一致性不好的问题,同时克服基于岩石不同物性参数间关系耦合约束联合反演的局限性,本文研究了基于交叉梯度耦合约束的大地电磁与地震走时资料的三维联合反演算法.以较为成熟的天然地震走时资料三维正反演和大地电磁三维正反演算法为基础,实现了具有共同的反演网格,以交叉梯度结构耦合约束,并能同时获得电阻率和速度模型的三维联合反演算法.分别利用单棱柱体模型和双棱柱体模型合成数据进行了联合反演试算.结果表明:无论是单棱柱体模型还是双棱柱体模型,联合反演结果比单独反演对异常体的空间形态都有更好的恢复,其中单棱柱体模型反演的异常体电阻率更接近于真实电阻率,双棱柱体模型的联合反演结果不仅消除了围岩的部分电阻率假异常,而且增强了对异常体深部速度结构特征的恢复程度.联合反演还能同时改善电阻率和速度反向变化异常体的单独反演结果,进一步证明交叉梯度耦合不依赖于岩石物性关系,而强调地下结构的相似性,具有更普遍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6.
通过分析阿尔金—龙门山地学断面的地震资料,建立了该剖面的地壳纵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阿尔金北侧的塔里木盆地地区莫霍面为50km,而在其南侧的祁连地块莫霍面突然加深至73km,在柴达木盆地莫霍面又抬升至58km左右,然后,在松潘甘孜地块莫霍面降至70km,并呈现为台阶状向龙门山方向抬升到60km左右,最低速层,而在其南部地区则没有低速层出现,推测低速层为地壳中部的局部熔融物质,阿尔金—龙门山剖面上的两个莫霍面坳陷区分别与祁连地块和松潘—甘孜地块上的两个莫霍面坳陷区相对应,指示出这个两个地块具有较深的山根,青藏高原北部的巨厚地壳很可能是由于中生代以来发生的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时受到来自东西及南北方向的挤压,使地壳缩短所致。  相似文献   
57.
中、法两国联合进行青藏高原天然地震探测地壳结构的研究姜枚,吕庆田,薛光琦(地质矿产部矿床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根据中、法两国政府协议,由地质矿产部中国地质科学院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地球科学研究所和JosePh大学联合进行的青藏高原天然地震探测地...  相似文献   
58.
本文根据岩石和矿物的压电效应,计算了细棒和薄板压电体在弹性波作用下所产生的压电场及其分布规律,并导出了薄板状压电体的理论计算公式。这对研究岩矿石压电场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对压电法资料的解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9.
姜枚  张鸣歧 《物探与化探》1988,12(5):364-370
根据变密度组合体重力模型,作者研制了重力曲线自动拟合的方法和程序。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最大限度地利用已知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能克服人机联作过程中人的随意干预在曲线拟合过程中,由于逐次地修改各层段的厚度、宽度和密度,整体地进行计算和拟合,因而大大提高了计算精度,而且计算过程不需工作人员守候,节省时间。利用这一方法和程序计算了大别山—台湾重力剖面,绘出了剖面范围内地壳结构的新模型,表明南岭花岗岩上地幔的不均匀性和断裂带的许多特征。这些结果与当前该区地壳结构的多方面资料是相符的,证明新研制的自动拟合方法是正确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60.
准确地计算地形和中间层的影响,是提高地面重力观测的精度和信息量的必要条件。很多文献已阐述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