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8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27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01.
薄互层砂体的定量预测是沉积学研究的难点之一.滩坝是滨浅湖区典型的薄互层砂体,其预测和勘探难度大.通过对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滩坝的沉积特征、平面分布及控制因素等研究,认为滩坝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不同波浪带控制,即冲浪回流带控制沿岸滩坝(包括砾质滩坝)、碎浪带控制近岸滩坝、破浪带控制远岸滩坝.在建立了东营凹陷风动力砂体分布模型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波浪带波浪参数变化,建立了破浪带和碎浪带砂体定量预测模型,对东营凹陷博兴洼陷南部缓坡带近岸坝、远岸坝单砂体的厚度及宽度进行了定量预测计算,并对砂体的延伸长度通过微地貌恢复+风动力技术结合进行了计算.然后通过统计单个坝砂体厚度和连井对比对预测砂体厚度、宽度及长度进行了检验验证,二者吻合较好,证明预测方法切实可行.最后认为,6~8级风力最有利于滩坝的形成.该方法为薄互层砂体的定量预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思路,对隐蔽油藏勘探有指导作用,但该方法不适用于明显受物源控制薄砂体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2.
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体形成过程模拟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体是断陷盆地内一类重要的岩性油气藏。通过室内水槽实验模拟了不同条件下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体的形成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触发机制是三角洲前缘发生滑塌和形成浊积体的前提,它包括地震、波浪等外界触发机制,也包括前缘砂体自身重力所产生的压实沉陷等。其中地震作用可以破坏三角洲前缘的稳定性,形成液化滑塌浊积体和断阶滑塌浊积体。波浪作用可以侵蚀浪基面附近的三角洲前缘砂体,并在回流作用下携带至最大浪基面之下再沉积,沉积过程中形成小型浊积体。无外界触发机制作用下主河道入水口处的砂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部泥岩压实沉陷,也可形成滑塌浊积体。浊积体迁移的动力主要是滑塌砂体自身的重力,其中的断阶滑塌浊积体还受到后续叠置体的碰撞力,因此其可以移动更远的距离。  相似文献   
103.
本文通过地质、地震、测井等资料,对东营凹陷胜北断层下降盘坨76块沙四上亚段扇三角洲沉积体层序地层单元进行了精确划分对比,将其划分为4个准层序、18个层组和29个单层。在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准层序及层组边界在地层记录中的表现形式随地理位置而变化;在完全由一种相构成的准层序、层组基准面旋回中,孔隙度和渗透率是A/S值变化的函数,在准层序及层组内部随A/S的变化,储层物性及其含油饱和度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4.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震积岩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区域构造背景研究和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在塔里木盆地志留纪地层中识别出震积岩。震积岩的主要标志是发育各种类型的软沉积变形构造,包括微阶梯状正断层、层内小褶皱、扭曲变形、振动液化砂岩脉、震塌岩等。通过对中1井、顺1井、沙98井等岩心的系统观察,发现由于地震强度的不同,震积岩的垂向序列有所不同,地震越强烈,其震积岩序列的完整性越好,确定出震积岩的两种垂向序列。由于不同的震积岩构造特征对应不同的地震强度,因此进一步研究了各种震积岩构造与地震强度的关系。这些研究为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研究及震积岩的识别和描述提供了重要的地质理论依据,并可为研究该区古地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5.
焉耆盆地侏罗纪含煤地层深水成因证据与沉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焉耆盆地沉积环境研究表明,该盆地侏罗纪煤系具有两种不同的成因环境:即浅水原地环境和深水异地环境,从煤层的产状,与煤共生的泥岩中的有机质类型,与煤共生的碎屑岩的成分,结构,构造和相序等方面论述了焉耆盆地中生界含煤地层深水成因的证据,并建立了深水煤系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06.
断陷湖盆层序地层单元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单元与油气存在密切关系,目前对两关系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因此深入研究层序地层界面及所夹持的地层,对分析油气形成、聚集过程具特殊的意义.针对层序地层单元与油气的关系,通过实例分析,总结了体系域中4种成藏模式和主要层序地层界面(初次湖泛面,最大湖泛面)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和控制.同时进行了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以准层序单元为单位,结合实例对准层序与油气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单井及连井剖面分析,把层序地层单元研究与沉积相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7.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东部济阳坳陷车镇与沾化凹陷古近系遗迹化石的组成、分布和产状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提出了三种古湖泊沉积环境中的遗迹化石群落:(1)Scoyenia遗迹群落,由?Scoyenia、Beaconites、Taenidium、Planolites、Palaeophycus、Macaronichnus、Gordia、Skolithos、Ophiomorpha、Sagittichnus和Favreina等遗迹属组成,代表了经常干旱的滨浅湖或泛滥平原上的极浅水沉积环境;(2)Mermoides遗迹群落,以Mermoides、Neonereites、Planolites 、Helminthopsis、 Helminthopsis、Helminthoidichnites、Vagrichnus和Cochlichnus等遗迹属为特征,指示半深湖或较深水湖沉积环境;(3)Macaronichnus遗迹群落,主要组成分子有Macaronichnus、Planolites、Palaeophycus、Skolithos 、Monocraterion、Arenicolites、Margaritichnus、cf.?Thalassinoides?等遗迹属和须根迹,反映了中等能量与低能水体交替变化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08.
黄河三角洲冰携泥现象及其产出的冰成沉积构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实验模拟,在黄河三角洲发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冰-(水-)泥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冰携泥现象。冬末春初,冰雪融化,位于冰层底部的细粒碎屑沉积物质(粉砂或粘土)常被冰向上携起。研究认为,冰携泥的发育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沉积物的破碎、冰层底部融化-泥沙被冰垂向搬运及泥沙下落-冰成球粒等的形成。在冰携泥的整个过程中可产出冰劈裂缝、冰成球粒和冰成泥沙片等特殊的沉积现象(构造),它们是冰携泥现象留下的重要的地质记录,对于恢复这一特殊现象及其形成的环境条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另外,初步探讨了冰携泥现象形成的两种可能机制:毛细作用和冰融水对流作用,并认为在冰融水能及时渗漏或排出的开放系统中,只有毛细作用机制发生作用;在冰融水不能被渗漏或排出的密闭系统中,两种机制共同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09.
松辽盆地三肇地区低渗透油田构造裂缝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松辽盆地主要经历了伸展构造期和反转构造期两个构造时期,形成了复杂的构造裂缝组系。裂缝以垂直和高角度倾斜缝为主,力学性质表现为张性缝。虽然存在多组裂缝方向,但以东西向裂缝占优势,其次为北东和南北向裂缝。裂缝形成时期主要在反转构造期的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裂缝的发育主要受岩性、岩层厚度和构造部位的控制。在现今地应力作用下,东西向裂缝有效程度高,成为影响三肇地区注水开发的主要裂缝组系。  相似文献   
110.
早古近纪时期全球范围内出现长期的极热气候。为进一步揭示早古近纪时期陆相湖盆的古气候演化及其对湖盆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本文以东营凹陷孔一下—沙三下亚段为研究对象,以化石孢粉组合分析为主要手段,系统分析了东营凹陷早古近纪时期的古气候演化进程。本次研究选用23种具统计价值的化石孢粉属种,依据气候参数MAT、CMT和PER对孢粉的气候指示意义进行量化处理,将化石孢粉类型划分为喜热组、喜温组、广温耐寒组、耐旱组、喜湿组5个大类。分别参照温度指标TI和湿度指标HI的变化趋势,将东营凹陷早古近纪的温度演化进程划分为持续极热期、温热交替期、持续温暖期三个阶段,将其湿度演化进程划分为干湿交替期、持续干旱期、干湿交替期和持续湿润期4个阶段,指出湿度演化相对于温度演化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且在早古近纪极热时期湿度演化的滞后性尤为明显。本研究确定了东营凹陷早古近纪持续极热期的起止时间范围为53.89~47.48 Ma,持续时间达6.41 Ma。通过标定古近纪全球范围内的三期热气候事件在东营凹陷的对应层位,确定了ETM2、EECO事件对东营凹陷早古近纪持续极热气候的重要贡献。同时将古气候分析与岩相分析相结合,阐明古气候条件对盆地内沉积岩及其组合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