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2篇 |
免费 | 46篇 |
国内免费 | 6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6篇 |
大气科学 | 49篇 |
地球物理 | 32篇 |
地质学 | 188篇 |
海洋学 | 27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16篇 |
自然地理 | 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29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围绕深部钻探技术中护壁堵漏材料性能的实际需要,研制了一种深孔纳米复合水泥基护壁堵漏新材料。首先,通过分析100 ℃条件下2种水泥材料的基本性能,确定了G级油井水泥为胶凝材料;然后,基于深孔钻探护壁堵漏材料的性能缺陷,采用特种纤维、纳米材料针对性改善水泥基浆液的力学性能,并优选早强剂(ZQ)、减水剂(GB)作为外加剂进行正交实验,进而研制出纳米复合水泥基护壁堵漏材料优化配方;最后,对其主要性能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该材料在深孔钻探中浆液流动性好,力学性能优异,综合性能满足深孔钻探护壁堵漏需求。 相似文献
12.
陕西大西沟喷流沉积型菱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大西沟铁矿床位于秦岭造山带山-柞盆地西北部,与银洞子大型银铅矿床毗邻。矿体主要赋存在泥盆系青石垭组中上段,容矿岩石为一套海相复理石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矿床的金属矿物主要有菱铁矿、磁铁矿、黄铁矿,其次为黄铜矿、磁黄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是重晶石、石英、铁白云石,其次为方解石、绢云母、绿泥石、黑云母、斜长石、钠长石、堇青石等,局部地段由于表生氧化和次生富集作用而形成针铁矿、赤铁矿、蓝辉铜矿等。与矿化有关的围岩蚀变较弱,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基于野外地质观察、矿物共生组合和矿石结构构造的系统研究,将大西沟铁矿床的形成划分为3期6阶段,分别是:①喷流沉积期:硅质岩-黄铁矿-菱铁矿阶段(Ⅰ)、重晶石-磁铁矿阶段(Ⅱ);②热液改造期:堇青石-黄铁矿-磁铁矿阶段(Ⅲ)、石英-碳酸盐阶段(Ⅳ)、碳酸盐-硫化物-磁铁矿阶段(Ⅴ);③表生氧化期(Ⅵ)。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表明,喷流沉积期Ⅰ阶段菱铁矿完全均一温度和盐度w(NaCl_(eq))峰值区间分别为230~270℃和13%~14.5%,Ⅱ阶段重晶石中流体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和盐度w(NaCl_(eq))峰值区间分别为220~290℃和9%~13%;热液改造期Ⅳ阶段菱铁矿和石英中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区间为240~300℃,盐度w(NaCl_(eq))为2.6%~15.7%;热液改造期Ⅴ阶段菱铁矿与石英中流体包裹体,除大量气液两相包裹体外,还发育有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其中,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区间为290~340℃,盐度w(NaCl_(eq))为5.1%~13.4%,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区间为380~440℃,盐度w(NaCl_(eq))为40.6%~59.7%。含子晶流体包裹体可能是流体不混溶或/和高盐度流体加入的反映。矿区内不同产状碳酸盐矿物的C、O同位素组成比较均一,δ~(13)C_(PDB)值集中在-3.58‰~-1.15‰之间,δ~(18)O_(SMOW)值为21.22‰~21.82‰,均表现出海相碳酸盐或海底喷流热液溶解海相碳酸盐的特征。大西沟矿床的地质、矿化和流体特征与海底热液喷流沉积型矿床一致,可能属于典型的喷流沉积型菱铁矿床,但后期受到秦岭造山作用的影响及热液叠加改造并形成磁铁矿和少量硫化物。大西沟菱铁矿矿床与邻近的银洞子铅锌矿组成一个较完整的喷流沉积成矿系统,两者可能分别代表了喷流沉积的边缘相和中心相。 相似文献
13.
水分是干旱区生态过程的第一非生物限制因子,土壤氮由于直接影响着生物生产力和土壤生态过程而被认为是仅次于水分的限制因子。利用人工施加氮肥的控制试验研究了荒漠植被草本层片植物在多度、物种丰富度、高生长以及地上部分生物量等群落学特征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施肥量分别为12.5、25、50 g·m-2时,样方植物多度和物种丰富度在施肥当年和第二年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施肥量越高,降低越明显,这一结果支持来自典型草地和森林植被生物多样性对氮素增加或氮降沉增加响应的结论,即氮素的增加会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地上部分生物量对施氮肥的响应在施肥当年(年降水量为多年平均值的1.4倍)和第二年(年降水量为多年平均值的0.7倍)表现出相反的规律,即施肥当年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生物量显著增加,而在第二年则显著减小,说明水肥耦合同样有利于荒漠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的提高。氮素对植物高生长的影响不明显,各施肥梯度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可能主要取决于荒漠草本植物本身固有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4.
15.
在不同温度下,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越冬亲虾进行人工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实验,利用腹部采血和剪取游泳足进行活体取样.统计感染对虾发病及死亡情况,利用巢式PCR技术检测WSSV,统计实对虾受WSSV感染情况.结果显示,在对虾累计死亡率上游泳足取样的高温组(18~21 ℃)和低温组(9~12 ℃)有显著差异(P=0.041<0.05),高温组明显高于低温组;在对虾受WSSV感染程度上,高温组主要呈严重感染(91.67%),中温组(13~16 ℃)和低温组则主要呈轻度感染,且温度越低受感染程度越轻;在跟踪WSSV感染对虾进程研究上,高温组在48 h检测出WSSV,中温组和低温组则分别在72 h和96 h检测出WSSV,明显滞后于高温组.表明温度对WSSV感染对虾有一定的影响,低温(9~12 ℃)条件下WSSV也能感染对虾且导致死亡,但低温可抑制WSSV的增殖,减缓感染进程,延迟白斑综合症(WS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风廓线雷达资料质量控制及其同化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更好地同化风廓线雷达观测资料开展了相应的质量控制与同化应用研究。针对2013年5月广东地区13部风廓线雷达的观测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 分析方法对其进行质量控制。相比原始观测,经过质量控制的风场提高(降低)了来自时空大(小)尺度的贡献,较好地滤除了小尺度高频脉动,也较好地保留了大尺度平均状态与局地中小尺度系统的共同影响,并且更加接近ECMWF再分析场。此外,还对质量控制后的数据进行了垂直稀疏化。分别计算了质量控制前、后风廓线雷达观测与NCEP 6 h预报场的差值,对比差值的特征发现,经过质量控制的数据的观测增量更好地满足了高斯分布与无偏假设。针对一个实际天气个例,基于GRAPES 3D-Var同化系统,分析了质量控制后的风廓线雷达资料对模式分析与预报的影响。试验表明,在循环同化过程中加入风廓线雷达资料可以更好地描述模式初始场低层风场的特征,从而对强降水的位置与强度做出更好的预报。针对2013年5月的批量试验表明,同化风廓线雷达资料使短期降水预报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1年6月~2002年5月在天目湖进行的每月一次的全湖水温观测以及2002年5月25~26日在1号点的定点24h连续水温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天目湖水温时空分布、垂直分布、温跃层的形成与变化以及湖泊热力学对溶解氧、营养盐的影响,揭示了各自的基本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天目湖水温的日变化、年变化及垂直分布明显,而其水平差异不大;温跃层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呈现增强-稳定-减弱-消失的周期变化;水温的变化以及温跃层的存在引起了水中溶解氧以及营养盐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针对在地基GNSS水汽反演的过程中,天顶湿延迟转换为大气可降水量时如何建立精确的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m)模型的问题,该文在建立Tm模型前全面考虑了对Tm有显著影响的变量并选择最优回归子集。但分析发现,最优回归子集中各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这将会导致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从而影响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选择2013—2015年相关气象数据作为变量并应用岭回归的方法削弱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建立稳定的多因子Tm回归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分别预测2016年1—12月、2019年1—7月的Tm,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3 K和2.0 K,预测精度较高,这将为高精度的水汽反演奠定较好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9.
细碧岩是陕西铧厂沟金矿床的主要容矿岩石之一。在野外观察的基础上,利用显微镜观察、电子探针扫描和主微量元素分析等综合分析技术对细碧岩的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细碧岩具有由钠长石+绿泥石+绿帘石±阳起石、钠长石+含铁白云石+绢云母两种典型蚀变矿物组合特征;在火山岩TAS分类图解上主要落入玄武质粗面安山岩区,属于拉班玄武岩岩石系列;其稀土元素总量较低(27.53×10-6~58.46×10-6),轻稀土略富集[(La/Yb)N均值为1.24],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主体呈平坦型;稳定高场强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其原岩形成于伸展的构造环境,可能起源于软流圈之上的原始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稳定区域,在形成过程中遭受地壳物质混染,推断为泥盆纪中期勉略洋盆的初始洋盆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科形成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学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37(2):209-215
人类由逐水而居到凿井取用地下水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大转折。和地表水相比,地下水具有分布广泛、水质良好、变化稳定、便于利用、不容易受污染等优点,因此它是理想的供水水源。地下水本身既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一种地质营力、信息载体、生态环境因子和灾害因子。因此开展地下水的形成、赋存、运动规律的研究,以及合理开发、利用的工程技术、布局设计和实施等水文地质研究是一门关系到人类生活、社会需求和发展的重要学科。笔者着重论述了“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科形成的历史是和人类社会的诞生、繁衍和发展紧密相关的。随着科学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该学科已从原来的基础学科逐渐向应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因此,今后在加强水文地质基础研究的同时,还应该十分重视满足国民经济需求和面向市场应用的研究。最后,从世界面临严重缺水和水污染的现实、科学发展的必然和国际学术组织和学者对地下水学科的重视,以及当前人才市场对该学科人才需求等方面指出,21世纪“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空间和十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