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3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54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在大量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归纳了西南巴伦支海浅层气渗漏的地质、地球物理以及地球化学判识标志,探讨了该区浅层天然气渗流的主控因素和成因机制。认为该区天然气渗流现象分布广泛,表现形式多样,包括麻坑、浅层气和水合物成藏(BSR)、气烟囱、沿断裂的流体渗漏以及其他相关特征;其气源主要来自下伏含油气系统,其分布主要受控于沟通深部富烃层系的深大断裂,晚上新世—更新世期间的冰川旋回作用、构造均衡抬升和剥蚀是其主要诱发机制。  相似文献   
72.
The water depth in Nansha(南沙) waters,which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varies from 200 to 2 500 m,with a deep-water(>500 m) area of 500 000 km2.In this region,there are many depositional basins with various structural features,pron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organic material.Th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onditions in the deep-water environment are suitable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gas hydrate.At several sites,we have recognized bottom-simulating reflectors(BSRs) from seismic data.Regional geology...  相似文献   
73.
北极阿拉斯加北坡盆地地质构造特征与油气资源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拉斯加北坡盆地位于北极圈北部一个古、中、新生代叠合盆地,主要发育石炭系以来海相—非海相碎屑岩、海相碳酸盐岩.盆地的主体构造呈NWW - NW向和近EW向,经历了前中泥盆世埃尔斯米尔造山、晚泥盆世-中侏罗世被动边缘、中侏罗世-早白垩世裂谷以及晚期的布鲁克斯造山和前陆4个构造演化阶段.盆地主要发育生油为主的三叠系和侏罗—...  相似文献   
74.
南黄海不同构造层内发育各具特色及多类型的构造样式,主要表现有压缩,伸展和反转构造样式,分别对应基底卷入型的压性断块和冲断构造,挤压背斜构造,潜山构造,穹隆构造,张性断块构造以及断层扩展反转褶皱构造,盖层滑脱型褶皱反转构造,单条冲断系负反转构造等,认为这些构造样式是地壳挤压,伸展和走滑联合作用的结果,并探讨与油气赋存的规律。  相似文献   
75.
本文在南沙中部海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描述了研究区的速度解释流程和计算公式,编制出地层的平均速度、层速度以及砂岩百分含量平面图;通过对各层速度平面图的分析,了解研究区速度的纵、横向变化规律。利用速度资料提供时深转换公式,并对研究区的岩性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76.
南沙中部海域油气地质条件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沙中部海域发育了古新统--下渐新统(上渐新统)、上渐新统(下中新统)--中中新统、上中新统--上新统三套油气源岩,其有机质类型以Ⅱ-Ⅲ型为主。根据David.A.Wood(1988)所提出的TTI值和计算方法及R0值的关系,确定研究区生油、气门限,并分析了有面质成熟度的热演化史。在研究区发育有古新世-晚中新世砂岩、晚渐新世-中新世(或上新世)碳酸盐岩两大类型的储集层,在南部、中部西南侧、西北部均具有良好的区域性盖层,并发现有断块、断背斜、断鼻、背斜、台地生物礁(礁隆)等地层圈闭类型,因此研究区内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77.
中建南盆地是位于南海西部陆缘的一个走滑拉张型盆地,具有南海北部张裂和西部走滑的双重构造特征,盆地发育新生界多个区域不整合面,对于研究盆地的沉积- 构造演化史、油气资源以及南海的形成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收集越南钻井约束,对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深反射地震剖面进行了重新解译,标定南海扩张结束后(中中新世以来)T5和T3两个区域不整合面的地质属性,结合区域构造运动分析,认为:T5不整合面形成于南海海底扩张停止时期的碰撞不整合面,对应于红河- 南海西缘断裂带从左旋运动到右旋运动的过渡期,时代为15 Ma,地震剖面揭示该界面总体的构造活动不强烈,推测沙巴造山运动在中建南盆地的响应已大幅减弱。T3不整合面对应于区域性重要板块重组事件和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的构造转换面,与红河- 南海西缘断裂带右旋走滑密切相关,时代为116 Ma,地震剖面显示该界面具有明显的剥蚀削截特征,同时是南海西部大规模碳酸盐岩、水道和扇体开始发育的重要时期,推测为南沙运动或万安运动在盆地内强烈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南海后扩张期表现出强烈构造活动及沉积响应的差异,通过未来大洋钻探,可明确南海西部T5、T3两个区域不整合面的空间变化特征和区域动力学环境,为认识南海西缘断裂带对西部沉积盆地群成因机制以及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8.
利用钻井和二维地震资料, 对曾母盆地南康台地以及L构造中新统碳酸盐建造的三级层序发育特征进行解剖, 归纳总结研究区碳酸盐岩层序发育模式, 认为曾母盆地在中中新世-晚中新世(5.3~16 Ma)期间发育3期较大规模的碳酸盐岩沉积旋回, 在地层上可将其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 即SQ1、SQ2和SQ3层序.其中SQ1与SQ3应该属于经典Ⅰ型碳酸盐岩层序, 在其岩性上由低位域的致密藻灰岩沉积、水进域的泥质灰岩和高位域的珊瑚灰岩组合构成, 代表了从开阔海沉积环境过渡至礁滩相沉积环境的发育过程;而SQ2应属于淹没不整合型碳酸盐岩层序, 以泥质灰岩凝缩层+高位域的珊瑚灰岩或碎屑灰岩序列组合为特征, 其发育基本处于水体环境持续变浅的沉积环境中.   相似文献   
79.
南海南部曾母盆地中新世碳酸盐岩的层序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钻井和二维地震资料,对曾母盆地南康台地以及L构造中新统碳酸盐建造的三级层序发育特征进行解剖,归纳总结研究区碳酸盐岩层序发育模式,认为曾母盆地在中中新世-晚中新世(5.3~16Ma)期间发育3期较大规模的碳酸盐岩沉积旋回,在地层上可将其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即SQ1、SQ2和SQ3层序.其中SQ1与SQ3应该属于经典Ⅰ型碳酸盐岩层序,在其岩性上由低位域的致密藻灰岩沉积、水进域的泥质灰岩和高位域的珊瑚灰岩组合构成,代表了从开阔海沉积环境过渡至礁滩相沉积环境的发育过程;而SQ2应属于淹没不整合型碳酸盐岩层序,以泥质灰岩凝缩层+高位域的珊瑚灰岩或碎屑灰岩序列组合为特征,其发育基本处于水体环境持续变浅的沉积环境中.  相似文献   
80.
西太平洋边缘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学杰  王哲  姚永坚  高红芳  李波 《中国地质》2017,44(6):1102-1114
西太平洋边缘构造带是地球上规模最大最复杂的板块边界,以台湾和马鲁古海为界,自北往南大致可以分为3段。北段是典型的沟-弧-盆体系,千岛海盆、日本海盆及冲绳海槽均为典型的弧后扩张盆地。中段菲律宾岛弧构造带为双向俯冲带,构造复杂,新生代经历大的位移和重组,使得欧亚大陆边缘的南海、苏禄海和苏拉威西海成因存在很大的争议。南段新几内亚—所罗门构造带是太平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及欧亚板块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不同阶段的俯冲、碰撞,也有大规模的走滑与弧后的扩张,其间既有新扩张的海盆,又有正在俯冲消亡的海盆。台湾岛处于枢纽部位,欧亚板块在此被撕裂,南部欧亚大陆边缘南海洋壳沿马尼拉海沟俯冲于菲律宾岛弧之下,而北部菲律宾海洋壳沿琉球海沟俯冲欧亚大陆之下。马鲁古海是西太平洋板块边界又一转折点,马鲁古海板块往东下插于哈马黑拉之下,往西下插于桑义赫弧,形成反U形双向俯冲汇聚带,其洋壳板块已基本全部消失,致使哈马黑拉弧与桑义赫弧形成弧-弧碰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