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174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This paper reveal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stable isotope in precipita-tion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 based on the variations of δ18O in precipitation at four stations (Lhaze,Nugesha,Yangcun and Nuxia) in 2005. The results show that δ18O of pre-cipitation has distinct seasonal changes in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 The higher value of δ18O occurs in spring prior to monsoon precipitation,and the lower value occurs during monsoon precipitation. From the spatial variations,with the altitude-effect and rainout process during moisture transport along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Valley,18O of precipitation is gradually depleted. Thus,δ18O of precipitation decreases gradually from the downstream to the upstream,and the lapse rate of δ18O in precipitation is approximately 0.34‰/100m and 0.7‰/100km for the two reasons. During monsoon precipitation,spatial variation of δ18O in precipitation is dominated by the amount effect in the large scale synoptic condition.  相似文献   
162.
3.2 ka BP以来念青唐古拉山东部则普冰川波动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野外考察和 14C 年代测定, 确定了3.2 ka BP以来念青唐古拉山东部则普冰川的冰进序列.新冰期冰进可明显分为3次: 即大拿[ 14C ( 3 242 ±101)a BP]、大拿顶[ 14C ( 1 920 ±110)~ (1 540 ±85)a BP]和白同[ 14C ( 1 056 ±115)a BP]冰进.新冰期盛时, 则普冰川比现代长6.9 km, 面积大17.10 km2, 雪线降低约157 m, 温度降低1.0~1.9 ℃. 小冰期可分出2次: 即15世纪或16世纪[ 14C (580±130)a BP]和19世纪[ 14C (197±80)a BP, (190±80)a BP]冰进. 小冰期盛时, 则普冰川比现代长2.0 km, 面积大11.16 km2, 雪线降低约100 m, 温度降低0.65~1.23 ℃. 现代则普冰川, 冰面表碛特别发育, 其厚度亦很大, 冰舌末端退缩难以辨认. 但冰川减薄很强烈, 边缘两侧形成2~3道现代侧碛, 并高出现代冰面20~30 m. 对埋藏腐殖质土壤层和木炭碎屑经 14C 年代测定, 结果表明在(720±210)~( 2 010 ±120)a BP间, 波堆藏布流域存在砍伐森林、开垦田地和放牧的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63.
1989年中日联合青藏高原冰川考察在唐古拉山口开始进行冰川、水文气候学观测,距今已经整整20 a.时过境迁,合作双方的研究所均已重组、更名,然而1989-1993年间考察研究所起到的开创性作用、当时取得成果至今仍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当时建立的一些观测站点,借助一些大型课题,如GAME/Tibet、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的支持一直持续工作至今.最近,完善了位于冬克玛底冰川末端的冰川监测系统,将对该地区的冰冻圈和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做出更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4.
被誉为世界屋脊和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是中国资源宝库和生态安全屏障。1949年以来,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作为国家战略任务受到高度重视。1949—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之前,中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展的科学考察研究历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① 区域专题科学考察阶段(20世纪50—60年代),该阶段取得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为此后的大规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奠定了基础;② 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阶段(简称“第一次青藏科考”,1973—1992年),该阶段首次开展了大规模多学科的综合考察研究,完成了面积约260万km2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科学资料,产生了巨大的科学和社会影响;③ 问题主导的科学考察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包括攀登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高水平国际合作等为特征的科学问题主导的科学考察研究,实现了由静态到动态、由定性到定量、由单一学科到交叉学科的里程碑式转变;④ 建制化和团队攻坚的科学考察研究阶段(2003—2017年),这一阶段以2003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成立为标志,队伍规模化组建,野外台站体系化建成,实验室建设形成规模,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及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汇集了全国和全球开展青藏高原研究的杰出人才,推动青藏高原研究走进世界地学研究的第一方阵,为2017年启动第二次青藏科考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5.
166.
大气温室气体(GHGs)浓度的持续增加是气候变暖的重要驱动因素。河流系统是陆地、大气和海洋之间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纽带,河流GHGs释放被认为是全球GHGs的一个重要来源,亦是影响全球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基于2010—2020年发表的全球河流二氧化碳(CO2)释放的研究结果,系统分析了河流CO2浓度与通量的全球和区域水平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全球河流源头、干流和河口均为大气CO2的源,全球河流CO2总通量可达(2.16±0.38) Pg C·a-1,其中源头>干流>河口,源头、干流和河口释放通量分别为(0.69±0.12) mol·m-2·d-1、(0.42±0.07) mol·m-2·d-1和(0.17±0.03) mol·m-2·d-1,释放总通量分别为(0.84±0.15) Pg C·a-1  相似文献   
167.
末次冰期青藏高原的气候突变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相似文献   
168.
169.
达索普冰芯积累量记录和过去400 a来印度夏季风降水变化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达索普冰芯恢复的积累量指示了过去400 a来的西南季风降水的变化. 积累量与青藏高原温度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有较好相关性. 积累量的准两年周期变化与欧亚雪盖面积变化有很大相关性, 这意味着热带和中纬度地区气候变化存在相互作用. 青藏高原温度与海温也与达索普积累量变化存在相关性. 陆海热力对比加大和减弱是达索普积累量变化的一个直接原因. 这一因素影响降水的长期趋势. 积累量在1921年左右发生的突变是青藏高原-海面温度热力对比加大的直接结果.  相似文献   
170.
2011年2月,注定是我生命中记忆最深刻的一个月.这一个月有3位科学大师先后离开了我们,他们是:中国现代冰川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施雅风院士,中国河流泥沙工程科学奠基人之一、国际知名的江河治理泰斗谢建衡院士,两弹一星元勋核物理学家朱光亚院士.此前的2010年12月12日,当我专程去南京看望我的导师施雅风先生时,他人虽在病床,但仍向我们安排他正在计划的很多事情.他甚至详细提出了他十分关心的、由他科技进步二等奖奖金为基础设立的基金评审小组成员名单和第一届被奖励者的候选人名单.我们当时在场的人甚至有点兴奋,认为这是他病情好转的标志.现在想来,也许这时他已感觉到在世时间不多,在向我们安排重要的后事.由于医生不希望我们谈话太多,他的安排和交代不得不中止.我们约好下次再谈.没料到这竟是最后诀别!每当想起,悲恸不已!他奔波在科学研究不同场合的身影总是不断在我脑海涌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