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0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279篇
测绘学   127篇
大气科学   192篇
地球物理   104篇
地质学   501篇
海洋学   10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91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6篇
  1973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李军  姚平均  陈道元  张相乾  曾艳军 《探矿工程》2015,42(3):76-79,84
井下巷道掘进仍然是地下煤炭开采的主要方式,在开采过程中必然要穿过一些断裂地层带以及无胶结的松软地层及煤层顶板上的含水层。在掘进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地层中的水将沿着裂缝和采空塌陷区大量进入巷道内,造成严重的透水事故,使掘进工作无法顺利进行,严重时将导致井巷的报废,甚至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针对传统水泥浆经水侵后不凝固或被流动水稀释而完全漏失,起不到应有的封堵固化作用等问题,研制出一种防水侵水泥浆封堵材料。该水泥浆与水按1∶1的比例掺混后仍具有凝结时间快、凝结强度高等特点,可在25 ℃以上的温度条件下使用。在某煤矿840 m井深、120 m3/h出水量情况下进行堵水作业试验,堵水效果良好,可在类似的条件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32.
基于2014—2016年南京市常规气象逐时观测数据、逐日用电量和逐时用电负荷数据,分析南京市用电量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京市用电量7—8月、12月至翌年1月为两个峰值,4月和10月为两个谷值,年变化明显。四季均呈现显著“周末效应”。用电负荷一天内有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10时和20时;两个谷值,一个谷值冬夏季在04时,另一谷值冬季在14时,夏季在18时。南京市用电量与气象条件的变化密切相关,气象因子与用电量的关系在不同月份有所不同,如夏(秋、冬)季气温日较差越大(小),用电量越大;7月、8月(10月至翌年3月)气温越高(低),用电量越大;冬季用电量受气象要素的影响程度总体低于夏季。冬季用电量主要受气温制约;夏季用电量受气象要素的影响更为复杂,除了气温,还需综合考虑水汽、日照等因子。利用逐步回归法,建立冬、夏季逐月日用电量气象预测方程,方程中入选气象因子的存在明显的月际差异。不同月份分别针对性地考量入选气象因子的预报值,做出用电量预估,可为电力调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3.
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IGMA5000)是由世界地质图委员会(CGMW)的4个分会,亚欧20个国家的100余名地质学家合作完成的。它是第一幅全面反映亚洲大陆及相邻海域地质的IGMA5000;第一幅按CGMW和IUGS国际标准编制的IGMA5000;第一幅在ArcGIS平台上建有空间数据库并采用计算机辅助编图方法编制的IGMA5000。图幅西起阿尔卑斯,东到马里亚纳海沟,北起北冰洋,南到爪哇海沟,空间数据库的数据量达到2.14 GB。本文介绍了IGMA5000空间数据库的基本建设情况。IGMA5000的完成,为亚洲大地构造、成矿规律和资源环境研究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34.
大凉山次级块体的整体抬升和逆时针转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凉山次级块体现今仍处于强烈隆升状态,周边地震活动频繁,对研究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和隆升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90 m 分辨率的SRTM 数据,对大凉山次级块体及周边地区的高程进行了200 m 间隔的地形重分类,计算了地形起伏度、坡度及横跨主要断裂的廊带剖面,统计对比了该块体和相邻块体之间的高程-坡度分布。结合地震活动、大地电磁测深剖面、GPS 速度场和地质剖面,发现大凉山次级块的整体高程较高、地形较平坦,向四川盆地阶梯式下降。以安宁河断裂与则木河断裂交汇处为界,块体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地貌差异较大。北部存在大量挤压抬升,南部挤压分量减少,走滑分量有所增加。在四川盆地和川滇块体的挟持下,大凉山次级块体在南东向运动时,以自身的逆时针旋转变形取代了块体内部的结构破坏和差异隆升,实现北部挤压至南部拉张的构造变形转换和整体抬升。  相似文献   
935.
黄宝贵 《岩矿测试》2010,29(2):169-174
对铁矿石化学物相分析中硅酸铁的分离测定方法进行了简要述评。介绍了测定硅酸铁矿物相的重要性、硅酸铁的分离和测定方法研究进展等;通过验证实验和测试数据对比,进一步介绍了化学分离测定方法中的亚铁加合计算法的重要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引用文献55篇。  相似文献   
936.
油气化探异常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判断深部油气藏的性质和保存状态,为油气勘探部门提供可靠的地球化学依据。化探是油气勘查的一种手段,它建立在烃类垂向微运移的理论基础之上。通过对油气化探指标的讨论,认为土壤中的次生烃类、热释汞和甲烷同位素是油气化探的有效指标;讨论了油气化探中异常的形成模式,根据地表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形态组合可以判断深部油气藏的性质和保存状态,为油气勘探部门提供可靠的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937.
多参数判别流动单元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多参数识别是流动单元研究的发展方向,判别参数选择是多参数识别流动单元的关键。以鄂尔多斯盆地L37井区延安组Y9段河流相储层为例,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对表征储层的六项属性参数判别流动单元的能力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选取粒度中值、孔隙度、流动层分层指数三项参数作为L37井区流动单元判别参数,建立了流动单元判别函数,研究了储层非均质特征。研究表明,本区的河流相储层可以划分为为Ⅰ、Ⅱ、Ⅲ、Ⅳ四类流动单元,分别分布在曲流砂坝、决口扇和砂坝顶部、天然堤微相中,层内非均质性表现为夹心型、均变型、均质型三种类型。针对不同的储层非均质性,油田开发生产中应采取不同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938.
2003年淮河流域强降水大尺度环流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分析了 2 0 0 3年淮河流域 6~ 7月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并与历史同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2 0 0 3年淮河流域梅雨期经历了 7次强降水过程 ,降水总量和洪水流量都超过 1991年 ,但小于 195 4年 ;雨带稳定、暴雨集中和突发性强是 2 0 0 3年淮河降水的突出特点 ,也是造成淮河流域全线超保证水位的原因。同时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 2 0 0 3年淮河强降水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后发现 :中高纬度两槽一脊的稳定维持 ,副高脊线持续稳定在 2 2~ 2 5°N之间 ,淮河流域恰好位于高空急流的右前方 ,低空急流的左前方 ,是造成 2 0 0 3年 6~ 7月淮河流域连续性暴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39.
珠江口盆地西江主洼经历了早—中始新世的珠琼运动一幕和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的珠琼运动二幕,期间分别沉积了文昌组和恩平组。为研究两幕运动的差异,通过对古近系沉积岩样品主微量元素分析来判断物源成分,从而理清珠琼两幕运动期间西江主洼的物源转换规律。结果表明:西江主洼珠琼运动一幕晚文昌期主要为风化酸性火成岩,缓坡处文一、二段顶部出现中性火成岩成分;珠琼运动二幕恩平组在主洼中部和东部主要表现为中性火成岩风化产物,28洼恩四段底部由长英质变为中性岩母岩,洼陷西部则未出现中性岩母岩,珠海期由酸性火成岩向石英岩母岩成分过渡。基底岩性研究表明,研究区古近系存在珠一坳陷内低凸起酸性花岗岩和坳陷南部隆起带中性花岗岩两类不同局部物源区,文昌期珠一坳陷内低凸起为主要物源区,在珠琼运动二幕时洼陷中部和东部物源区发生转换,物源来自珠一坳陷南部东沙隆起带,洼陷西部物源在恩平期没有转换,直到珠海期南海运动时与中、东部共同转变为接受北部统一的区域物源控制。洼陷不同部位物源转换存在差异,说明珠琼运动两幕之间存在物源的继承性发育,但具有不同的沉积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940.
安徽一次强烈龙卷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   总被引:49,自引:20,他引:49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3年7月8日夜间发生在安徽无为县的强烈龙卷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该龙卷发生前的主要天气背景是江淮梅雨期暴雨的天气形势:一个东移的高空槽、强烈的对流不稳定和低空的西南风急流。低层垂直风切变很大并且抬升凝结高度较低,有利于强龙卷的产生。产生该强龙卷的对流系统最初是一条位于大片层状云降水区中的长对流雨带。在随后的演变中,对流雨带的南段逐渐消散,北段逐渐变宽,最终成为一个团状的对流系统,而龙卷产生自该系统南端的一个超级单体。最初的中层中气旋形成于7月8日22:49(北京时,下同),相应对流单体的反射率因子尚没有呈现出超级单体的特征。随后中气旋迅速加强,在22:55,反射率因子形态呈现出经典超级单体的特征:明显的低层入流缺口和其左侧的阵风锋,入流缺口位于超级单体移动方向(东北方向)的右后侧,低层的弱回波区和中高层的回波悬垂结构,最大反射率因子超过55 dBz。在龙卷产生前8min,即23:12中气旋达到强中气旋标准,相应的垂直涡度值达到2.3×10-2/s。在龙卷产生前几分钟和龙卷进行过程中,中气旋保持很强,但相应的反射率因子强度减弱,低层入流缺口渐渐消失。在龙卷进行过程中的23:29,雷达速度图像呈现出一个强烈中气旋包裹着一个更小尺度的龙卷式涡旋特征TVS,与TVS对应的垂直涡度值达5.0×10-2/s。上述导致龙卷的中层中气旋局限于4 km以下的低层大气,前后共持续了1 h 49 min,相应超级单体的高反射率因子区局限在6 km以下,属于低质心的对流系统,产生的天气是强烈龙卷,伴随有暴雨,但没有冰雹。文中还对此次龙卷的生成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